APP下载

指向地理核心素养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022-07-23吴晓楠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7期
关键词:空间思维高中地理培养策略

吴晓楠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现代教育的核心已不断向培养学生思维迈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地理思维地培养。因为地理空间思维隶属于地理思维的核心范畴,加强高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对于高中生学好地理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学时通过指导读图,培养图感;绘经纬网,解决问题;从近到远,推理未知;化大为小,形成表象;聚散结合,转变角度;转换尺度,提炼本质等方式,对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空间思维;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地理学科拥有很强的空间指向性,包括记忆断定、归纳想象、分析推理等各类地理思维活动都需要通过某种空间思维进行,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也都强调了地理空间思维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高中生空间思维能力,加强其对于空间思维应用于地理学习的能力,从而推进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培养图感、推理未知、形成表象、转变角度等方面入手,提出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措施。

一、指导读图,培养图感

地图常常能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布,承载很多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知识重要的工具。读图能力不仅有助于高中生学会学好地理,而且是打开思维、发展空间想象力的有力跳板。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很有必要通过指导高中生读图,让学生爱上读图、学会读图,形成一定的图感,从而提升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在教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单纯的平面地图的展示,对于空间感较差的学生,很难一下子形成立体概念,往往致使其学习兴致也不高,很难建立起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理解。基于此,笔者提前搜集了一些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动态素材和立体地图,通过这些素材的预先展示,注重其中动态过程的演示,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体验,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大概的立体模型,然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把这些动态素材和立体地图与课本中的平面图进行对照。这样学生们再看这种平面图时就很容易建立起空间概念,以此轻松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地理知识。

可见,通过借助动态素材和立体图形,不仅可以使枯燥的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建立图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读图,并将读图与析图有效结合,在读图中通过思维性分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以此来帮助学生培养图感,深化与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绘经纬网,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有言,手脑双全是教育的目的,揭示了动手的重要性。在地理学中,经纬网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展示坐标,揭示区域,定位空间,确定方位。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利用经纬网的定位和坐标功能,帮助学生展开空间思维的锻炼,从而更好地解决一些地理区域问题,提升学生的地理解题能力。

在教学“区域与区域发展”这一章节内容时,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的含义,以某两个区域为例,对照分析地理环境的不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区域各个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对两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比较,说明区域联系的必要性。单纯的通过死记经纬度定位区域,学生们不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也不佳。于是,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以经纬网为引线,亲自动手绘制地图,展示区域,了解和掌握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比较一个区域不同时段内的区域特征的差异,以及综合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异。这个动手环节的任务发布之后,立马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在手脑并用中通过对地图空间信息的不断探究、重组,空间思维得到迅速发展,建构起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思想,扁平的知识点转化成一幅幅立体化空间感十足的图画,课堂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可见,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对地理信息的立体化思维意识,提高了其对所绘制地区的区域认知和记忆,同时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也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经纬网的方式来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三、从近到远,推理未知

人们对于平常生活中出现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常常相对熟悉,认识也比较深刻,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已认知的事物出发展开思维的翅膀向未知进行探索推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可以获得发展与锻炼。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多指引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由近及远,推理未知,提升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教学“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节课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几种天气系统的天气变化过程和它的形成原因,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这节课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关联密切,包括天气的阴晴冷暖等这种身边常见的地理现象,学生们每天都能切身感受,但是对于里面的变化规律,学生们却未必全然知晓。笔者在课程初始,先从本地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入手,那几天恰好有一股强烈的冷空气影响着本地区天气,通过这次冷空气通过本地给本地带来的实际天气变化的直观体验,学生们顺利展开空间思维的推理,了解了冷锋过境前、中、后的天气变化情况,从而轻松掌握了冷锋相关知识。

可见,相比于直接讲解理论知識,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导入课堂,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由近及远,不停探索推断真理的历程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获得了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多搜集身边相关的地理现象导入课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通过推理认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

四、化大为小,形成表象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具及多媒体普遍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地理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像宇宙、地球、地震、海啸等空间跨度特别大或者思维特别复杂的地理事物,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联想与分析具有较大的难度,抽象性很强。那么,教师就可以考虑借助一定的教具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将“大”的地理事物用“小”的替代性学具形象展示出来,以此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教学“太阳和太阳系”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可以正确了解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基本特征,并且领会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及太阳的能量来源,使学生正确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其构成中九大行星的性质和特征。由于太阳和太阳系都是空间跨度特别大的地理事物,很难用肉眼直观看到其结构。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利用太阳系模式图、太阳模型、多媒体动画等多种教具,把太阳及太阳系这个巨大的地理事物化成直观可见的模型或者图画,以具体的形象显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直观地认识了解到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太阳系的成员,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获得空前地发展。在这种化大为小,形成表象的空间思维锻炼下,学生们认识了解太阳的结构以及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结构和运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可见,通过利用教具“小”的特性,把空间跨度超大的地理事物缩放到学生视线内,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呈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地理课堂,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主动运用各种教具,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空间跨度大、触及不到的地理事物,以此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地发展。

五、聚散结合,转变角度

通过假想、递进、对比、逆向、拓展等多种路径及方式解决某问题,通过类比分析获得最佳解决方案,并且在解决一个问题后,能够触类旁通,解决更多的问题,这种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地锻炼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大有裨益。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聚散结合的思维锻炼,逐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课程时,基于本章节的内容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其中蕴含的就是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地理原理。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若地球自转的方向由自西向东转变为自东向西,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会发生什么呢?问题一提出,立马引起学生广泛讨论,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而这问题在书本里没有直接的回答,它需要学生将已知的知识即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通过思维的发散来获得答案。通过笔者引导,学生们得出了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的结论:太阳变成从西边升起东边落下,那么地球偏向力转为北半球向左偏,致使全球的风带和海洋、河流的流向也跟着产生改变;全球动物和植被的分布也会产生变革等,人类的生活会自然跟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这种发散性地思考,课堂的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学生的空间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以后再遇到这种类似的问题也知道从什么方向进行思考,从而促使学生达到思维的聚合,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课堂效果较好。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关系是统一的,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基础,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通过这种思维的聚散训练,不仅使学生们更好地巩固了所学地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得到发展和锻炼。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积极构建训练学生聚散思维的课堂,致力于培养和锻炼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

六、转换尺度,提炼本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就尺度也就是开展研究时采用的空间大小的量度而言,对于尺度的转换包括时间尺度转换、空间尺度转换以及时空尺度转换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事物及区域的位置范围,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表现特征及差异联系,是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时可以关注的方向。

以人类的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内容为例,其包含关于大尺度和小尺度的不同及转换。具体来讲,全球大尺度的有温室效应、大气的保温效应等,小尺度、局地尺度的包括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绿洲效应、高原效应等。因此,笔者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关于人类的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造成的地理“效应”的探究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大小尺度间的转化,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大尺度效应来说,最为代表性的便是温室效应,它指的是由于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再加上大气辐射的双重效应使得对地面有类似于温室玻璃所起的保温作用,所以叫“温室效应”,目前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于小尺度地理“效应”来说,比如在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中机动车辆、工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等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再加上柏油路面、各种混凝土建筑物、城市绿地和水域的减少,使城市的“体温”一再升高,使城区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如同露出水面的岛屿,被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热岛”。通过这样的专题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让学生利用尺度的转换认识到不同地理“效應”的本质及形成原因,进而建立与完善个人的地理知识体系。

也就是说,无论是时间尺度转换、空间尺度转换还是时空尺度转换,都有两个基本的思路,一个是应用归纳法的尺度上推,将小尺度事项置于大尺度背景之下,这样有利于综合分析、全面认识地理事物。另一个是应用演绎法的尺度下推,它的思路是将大尺度事物的结论规律应用到小尺度事项中,以此来促使产生比较差异,帮助学生更为详细深入地认识与把握地理事物,形成差异性的认知。

综上所述,培养高中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并不是一挥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穷年累月的过程。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究、乐于总结,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空间思维地拓展和训练,策略化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因此,除了在文中谈到的培养图感、推理未知、形成表象、转变角度等六种策略以外,教师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与总结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更多可行方式与优化策略,以此来不断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绍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空间思维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8):23-24.

[2]王福秋;白志艳.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7(13):96.

[3].王冀宁.基于空间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4):12-13.

猜你喜欢

空间思维高中地理培养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