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1+X”模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

2022-07-22晓,王

关键词:思政模块语言

王 晓,王 彤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州 510430)

2020 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育人过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指出:“课程思政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此,如何让专业课蕴含的思政资源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实现显性和隐性教育;如何实现课程思政渗透教学各环节,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成为开展课程思政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提出“1+X”文化融入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1 文化自信理念下“1+X”文化融入模式的可行性

1.1 “1+X”文化融入模式背景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强调:“大学英语教材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风格,应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1]作为高职英语专业基础课的“综合英语”,涉及语言、友谊、环保、科技等日常生活的热门话题,并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同时课时多,开设时间为一年,这些均赋予该课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因此笔者尝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通过跨文化对比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培养文化自信,融入中国文化的思政元素,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学目的。“1+X”模式中,“1”指以文化自信为核心,“X”指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通过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对比,加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1.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2.1 文化自信与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及文化自信树立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传统文化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和对策。如徐天兰等肯定了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2]二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如陈惠提出从课程文化内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中国文化输入四方面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3]祝爱华等从母语文化疏离的角度对教材内容、显性课程、校园文化、师生主体提出文化自信培育路径。[4]这些研究证实了文化自信和英语教学有契合点,两者对培养外语人才文化素养的目标具有同向同行的作用。

1.2.2 文化自信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李丹[5]表示学者普遍接受“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6]张丽[7]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价值的充分认同,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根源。刘燕[8]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能促进文化自信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这些观点肯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

1.2.3 文化自信与多元文化

文化自信的培养离不开“三个关系”的处理: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二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三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9]文化自信是指在多元文化交锋时,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表现出坚定的认同感。[10]可见,文化自信离不开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和认识,也离不开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角度包括新媒体视角、多元文化视角和传播视角,[11]这再次证明多元文化视角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之一。

综上所述,“综合英语”课程基于文化自信视域,在跨文化对比背景下融入中国文化内容,使课程思政内容的选取具备理论依据,可为外语教学改革中有效运用思政元素提供启发和思考。

2 “1+X”文化融入模式的教学实践

本文基于重庆大学出版社《综合英语教程》(第一册)内容,在“1+X”文化融入模式的教学设计中,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将思政元素按“X”的辐射方式嵌入教学设计各环节,以聚焦中国文化为课程思政切入点,通过跨文化对比,帮助学生领悟中国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1 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该教材共八个主题单元。教师通过构建和呈现各单元的交际场景,帮助学生完成语言产出任务。设计思路强调以课程为依托,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想引领。

表1 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2.2 教学流程

2.2.1 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思政元素的格言和名句,对其解释和翻译后,上传教学平台讨论区进行展示和交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以上语言学习营造文化学习氛围;教师亦可提供相关素材进行分享并参与其中,达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2.2.2 课中学习

课堂教学流程按技能侧重点分五个模块,以既定思政元素为切入点,按人的认知发展过程(感知--理性--实践--新认识)安排和设计各模块的衍生主题(见图1)。①听说模块。以口头陈述环节引入单元思政主题。如第一单元“Language”可指定学生分享优美的汉语古诗词及其译句,并进行语言输出的听说训练;教师总结学生的线上线下分享活动,通过对比赏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语言的差异;教师通过英语视频介绍“汉字”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完成教材相关话题的听说练习,帮助学生思考造成语言差异的原因并进行相关讨论。②阅读模块。通过观看相关主题视频、精读文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子的表达。如第六单元“Youth”,采用中国特色词汇系列视频之一————“五四青年”,引入文章“Visionary Generation”(有远见的一代),在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对比不同国家、年代的青年形象和特点,培养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使命担当。③语法与写作模块。选用和主题相关的思政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如第二单元“Failure or Success”,学生在观看科学家屠呦呦事迹视频后,完成命题作文“How should we read failure in our life”,加深其对人生挫折的辩证思考。④翻译模块。要求学生对相关主题材料进行翻译,开展相关话题的拓展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式提出看法和建议。⑤综合运用模块。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后,需就主题进行幻灯片展示汇报或录制视频作品,并完成综合运用模块。如第四单元“Friendship”为学生提供有关中西方友谊观的翻译素材,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中国“和”文化友谊观在生活中的体现,并完成汇报展示。这有助于在提升学生语言输出技能的基础上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上述五模块的主题选择和安排,均结合单元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要求,紧密依托教材内容和语言知识这一载体,使思政元素和语言产出活动相契合,并最终服务于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这一教学目标。

图1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2.2.3 课后反馈

为初步了解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笔者借网络教学平台对两个班该课教学形式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见图2)。调查显示,专业课中“案例故事”学习对学生价值观影响最大,最受学生欢迎,两个班的比例分别为“27.4%”和“25.8%”;而对其他如“理论知识”、“课堂活动”、“教师点评”、“课堂讨论”等形式的选择比例略有不同,其中“课堂讨论”不太受欢迎,两个班的比例分别为“14.5%”和“18%”。“案例故事”相比其他形式更易被学生接受,对此教师备课时要注意收集丰富的案例。

图2 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形式调查反馈

3 结语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要有效融入文化自信理念,须改变被动消极心态,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各环节,运用多元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效果。基于文化自信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1+X”文化融入模式,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提高语言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强调其文化底蕴的塑造,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使命感,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同时要求教师加强学习、积极思考,提升自身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开发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思政模块语言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语言是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