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求“正确”,有可能失却探索欲望

2022-07-22吴非

关键词:思考问题

吴非

摘要:比起“正确答案”,学习更需要“丰富”。而当把“正确答案”作为学习目标时,学生很可能会减弱甚至丧失探索的欲望。很多问题,其实是没有答案的;“问题”的出现,是诱发、启示人们去想,只要肯想,目的就达到了。事实上,思考的目的,在于思考本身;思考,是为了学会思考。

关键词:正确答案;探索欲望;问题;思考

“正确答案”并不等于常识,事物不可能是静止的、孤立的。比起“正确答案”,学习更需要“丰富”。而当把“正确答案”作为学习目标时,学生很可能会减弱甚至丧失探索的欲望。

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枯燥,也容易导致封闭,不利于思维发展。通过练习,熟悉必经的路径,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有必要的。做题也是探究,目的是为了寻找真相,寻找更多的方法。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对学习而言,作用就很有限。那是别人给他设计的各种题目,目的是训练他,让他熟悉,让他有知识,巩固他的记忆,当然也让他思考,让他“过关”;然后再给一批题目让他做,周而复始,他就这样被“喂养”,“积累”“成长”,成为一名有“学习经验”的人。这一学习过程,不是引导他自我寻找和发现,不是让他自由思考,而是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他成为一名熟练的“来料加工者”。

大量重复的基本训练,往往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纯粹追求“熟练”的训练,不仅劳累,也导致学生形成观念的错觉。事物的答案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而训练往往追求“正确”,不仅要有答案,甚至只能“唯一”。那样的学习,不可能不败坏人的思维品质。

中小学教学,不能迷信“做题”。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用强化训练替代教学,用大量的练习替代思维培育。这样的做法,实则是靠训练来实现条件反射。学科教育通过训练,让学生“见识各种题型”“积累解题思路”,以增强记忆力为主要学习方式,依靠基本的“举一反三”,也不能说毫无作用。然而,高中三年若一直在“做题”,甚至鼓吹“做题过万,必有一中(猜中)”,万矢如雨,哪里是“反三”?这叫“不惜一切代价”,丧失理智。教育教学,一定要培育理性,珍惜学生的学习付出。

观察大学教育,似乎存在同样的问题。进入专业学习后,由于基础教育阶段欠缺思维素质的培育,相当一部分学生仍在用中学的方法被动地应对大学学习。

再说,12年中小学,习得的做题经验不一定有用,所获得的答案甚至不一定正确。也就是说,现在努力追求的“正确”,出了校门,在社会生活中,在人生际遇中,会发现不仅没有实用性,甚至那个“知识”和“答案”本身就包含错误。因而,很多学生走出校门,一遇到实际问题便束手无策,即便有条条大道,也会感到无路可走。不但找不到“正确”的路,连摸索探寻、比较鉴别的基本能力也没有(更糟糕的,是没有基本的劳动生存能力);而且,没有反思意识,没有认识到所接受的教育有严重缺陷,而一味地把失败和挫折推诿于社会。

追求“正确”,有可能在误导学生的学习,同样也可能误导教师。一些教师在感叹教学工作的艰难繁重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误。毫无疑问,人们不宜过高估计教育的作用,但无论如何不能低估错误教育的后果。学校教育所教的错误观念和错误方法,有可能长期影响人的认知。应试教学单一的强化训练,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是抹杀了人在未来实践与发展中的无限可能性。

语文学习,“作品鉴赏”是重要学习内容。学生在初一或高一时就知道它在“中考”或“高考”中“要占多少分”,平时考试这也是必考内容。然而,对一首比较生疏的古代诗词作品,很少有教师能有把握“正确地鉴赏”——人们的阅读经验不同,审美眼光有差异,表达水平不一,答案必定千奇百怪,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忽略作品的背景甚至读不懂作品。观察中学教学,我们会看到,教师的确在辛辛苦苦地教,学生也在不断地积攒鉴赏经验。如果没有检测或考试,他们或许有可能产生一些兴趣,能够“看出点好处,说出点门道”,而当要他们说得“正确”,便兴味索然。为什么要你我“一致”呢?作者写了什么,说过什么,哪里想到要对千百年后的“语文考试”负责?后代读者的解读,竟然要用“正確答案”去统一。直到现在,作品鉴赏仍然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题,仍然没法让学生自由解读、自圆其说;对“答案”,教师甚或专家自身也缺乏自信。如此阅读,究竟能培养什么样的趣味和能力呢?

理科教师也说,大批学生对没有答案的问题不感兴趣,有趣的“假设”“猜想”离他们的学习太远,“没有答案,就不算问题”——追求正确的观念已然根深蒂固了。

我的办公室曾有位来自伦敦的外教,教高二英语,她对学校频繁的检测甚感苦恼。有一次,老师们对检测卷一道题的标准答案有分歧,向她请教:这道选择题的答案,究竟是“A”还是“C”?她愣住了,思考一下,狐疑地说:“这都可以呀,并不影响表达的意思呀;不过,我们伦敦人常用的是‘D’。”第二天上班,她说,昨晚回去后和其他外教交流,大家认为“B”也是对的。这位老师疑惑地问中国老师:“在英国可以任选的词,你们为什么要考呀?根本没有必要!”那是1995年的事。或许到现在,那位曾到过中国的教师——应当是老教师了,仍然在苦苦思索:中国同事为什么要在A、B、C、D中找出标准答案,而且只能“唯一”?

可是,英语教学到了中国,就得按中国学校的规矩,大量地做题,并且——“考”。虽然学生走到世界各地,可以在实用中纠正自己的英语错误,但是在学习阶段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让一部分学生因为恐惧而放弃了学习。这类损失,谁来弥补?

人们为什么需要一个答案,而且是“正确答案”呢?

事实上,很多问题,其实是没有答案的;“问题”的出现,是诱发、启示人们去想,只要肯想,目的就达到了。没有“标准答案”或“正确答案”,世界才是丰富多元的。

人们终究会明白:思考的目的,在于思考本身;思考,是为了学会思考。以开放的姿态去认识世界,不要担心犯错误。有些老师陪伴学生的时间过长、路途过远,妨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失去了很多感悟和发现的机会。

猜你喜欢

思考问题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