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我终会剧场再相聚

2022-07-21□唐

上海戏剧 2022年3期
关键词:剧场戏剧疫情

□唐 柳

■《商鞅》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初给全球舞台艺术的演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的戏剧行业也直面严峻挑战。在恢复演出的短短两年后,2022年上海再次直面了疫情的反复,上海市民居家隔离,剧场不得不再次“按下暂停键”。这对“在场感”要求极高的戏剧艺术行业来说,近乎粉碎了传统的观演模式与关系。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倒逼着戏剧从业者探索出了一种新型“云现场”的新媒体戏剧传播形式。

今年3月中旬以来,上海市委宣传部统筹指导本市多家文化文艺单位进行艺术作品的“云展演”,不断增加艺术种类及文艺内容的在线供给。上海各剧团都纷纷拿出了压箱底的好戏,在线放映“云展演”引发了全国各地观众的积极关注和热烈反响,在无法亲临剧场的日子里,与观众相聚“云端”,并肩抗疫,用文艺作品让观众有慰藉、有收获、有盼头。

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戏剧

戏剧界在2020年新媒体线上平台初次大规模进行展演与传播时,就给整个学科领域带来了新的问题讨论——“戏剧是否还有必要存在”,惊诧这个问题提出之余,在疫情与艺术共存的特殊时期,普罗大众已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内心的不安。这种现代性焦虑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关关系。”

“戏剧是否还有必要存在?”尽管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但这一轮疫情期间,在剧场无法开放的情况下,上海戏剧行业依然没有停歇,依然选择通过“云上剧场”与观众见面。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从2022年3月12日起,通过官方微博号每晚为全国观众播放一部戏剧高清录像,包括了多年来备受好评的《万尼亚舅舅》《太太学堂》《秀才与刽子手》《商鞅》《上海屋檐下》《仲夏夜之梦》《马路天使》等优秀戏剧作品。其中,首日播放的契诃夫经典话剧《万尼亚舅舅》的观看次数高达44.6万;次日播放的《太太学堂》观看次数达35.4万。

上海大剧院则启动了两轮“巡演零号站”限时免费放映活动,立足全球的演艺现场,第一季为观众呈送了来自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睡美人》《爱丽丝梦游仙境》《美杜莎》《冬天的故事》、英国国家芭蕾舞团的《吉赛尔》、英国皇家歌剧院的《茶花女》及上海大剧院出品的当代昆曲《浮生六记》等中外经典戏剧作品。在第二季的活动中,精选了14部包括多台西方经典戏剧及乐坛或剧场主题的纪录影像作品,节目扩展到更广阔的泛文化领域。

■《太太学堂》

■《万尼亚舅舅》

■《吉赛尔》

上海各戏曲院团也不甘落后,纷纷拿出了看家好戏。上海昆剧团安排了“云上观雅韵”经典昆剧赏析系列。打头阵的是由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主演的昆剧《雷峰塔·水斗》,这是上昆首部“像音像工程剧目”,还陆续推出了《长生殿·定情》《虎囊弹·山门》《南柯记·瑶台》《惊鸿记·太白醉写》等精彩片段。上海京剧院也推出了《白蛇传》《战宛城》《龙凤呈祥》等佳作。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多家儿童剧团、剧场的加入,小观众也有了“云剧场”,比如上海木偶剧团推出的“云展演”,放送了包括童话剧《卖火柴的小女孩》、音乐剧《报童之声》、皮影戏《花木兰》《九色鹿》《森林趣事》等戏剧作品,都获得了广泛好评。

戏剧从业者试图用自己的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而观众的感受就像一位观众在上话微信公众号下留言所写的那样——“越是这样的时刻,越是需要戏剧”,令人印象深刻又备受鼓励。

据统计,此次“艺起前行”在三四月份推出的百余项活动里,包括了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云演出”82项、演艺大世界在线活动4项、文博云展览11项、文艺协会和新文艺群体活动13项,其中有许多是热门演出项目,平日里几乎一票难求,正如观众留言“看到即是幸运”。

不少观众养成了每晚七点线上欣赏戏剧演出的习惯,与此同时,不同于在现场观看时静穆肃立的氛围,线上戏剧直播期间,大量的观众可以根据实时的剧情和表演进行同步留言和互动。

通过线上直播间的评论和弹幕互动不难发现,观众中既有资深戏迷,也有第一次接触戏剧的新朋友。网友们纷纷表示:“感谢剧团的免费直播,这真的是我在家就能看到的高品质艺术作品吗?”“从没接触过戏剧的人表示发现了新大陆,太震撼了,等解封一定要买票去现场支持!”

众所周知,在当下中国,戏剧与影视艺术相比仍是小众艺术,尽管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走向更多的人群,但无论是上座率、票房收入、受众人群及影响力等都远不及后者。尤其对于身处非一线城市的观众而言,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在给居家隔离的人们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对于戏剧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就像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在采访时指出的那样:“观众在哪里,演出就应该到哪里。不能低估了任何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在大众中的喜爱度与接受度。”

往更大的说,“云展演”的戏剧传播形式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打破时空的阻隔,通过文化艺术将彼此的思想与精神紧紧相连,几乎实现了一种史无前例最大规模的戏剧演出形式的共享,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在线观看量,不仅使戏剧爱好者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而且对培养受众审美意识、普及戏剧艺术、提升国民美育素质等方面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睡美人》

■《秀才与刽子手》

同心守“沪”,“艺”起前行

在众多“云展演”的戏剧作品中,除了经典作品以外,还放送了不少应时的新作品。比如一些以抗疫为题材背景的作品,在特殊的时期以优质的文艺作品来讴歌一线抗疫英雄,鼓励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抗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播出的音乐剧《那年那时那座城》取材于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期间的故事,作为全国首部抗疫题材音乐剧,记录了上海援鄂医疗队从出征到凯旋的真实经历。该剧生动地讲述了一名处于职业迷茫期的年轻医生与医疗队队员们齐心协力共克难关,在全新的挑战中不断重新认识自我并找回初心的动人故事。结合此次全国各地的医疗队纷纷前来援沪的现实状况,该剧极易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和共情体验。

中国大戏院则带来了话剧作品《日常生活》的选段,以一对普通母女之间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患有抑郁症的女儿因为疫情意外滞留在家,在与母亲朝夕相处的生活中越来越难以隐瞒自己的病情,黑夜中相隔的一扇房门,谁都看不见谁,却是母女俩有生以来最深入人心的一次交流。空间与人、阳光与心、亲情与爱,让人“泪目”的同时也陷入了思考,惺惺相惜的情感终将是我们在面对困境和灾难时最坚实的后盾。此外,同样是中国大戏院出品的肢体剧《众》,则是借一次由疫情催生而来的实验,来表现“疫情时代”乃至“后疫情时代”中人们所面临的焦虑、孤独和陪伴。剧中两位女演员和一位男演员试图通过身体语言的传达,邀请观众共同参与到表演创作中来,重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演出暂停的特殊日子里,戏剧的坚守和“云展演”,给上海乃至全国观众带来了携手同行、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决心,无时无刻不在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正如话剧《万尼亚舅舅》中的台词所表述的那般:“我们会休息的!我们会听到天使的声音,我们会看到镶着宝石的天空,我们会看到,人间所有的罪恶,我们所有的痛苦,都会淹没在充满全世界的慈爱之中,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安宁、温柔,变得像爱抚一样的甜蜜。我相信,我相信……”充满力量的台词给屏幕前的观众带去了心灵上的治愈和震撼,同时充分散发出戏剧的艺术魅力。

戏剧的魅力依然在现场

戏剧作品通过线上平台展演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对戏剧的需求。但是戏剧的在场感仍有着难以代替的体验,这一感受尤其体现在近几年来比较红火的“沉浸式戏剧”上,其参与感与在场感之强烈,成为了线上直播较难替代的戏剧表现形式。这也是戏剧为什么要坚守在剧场演出的初衷和本质。

■《爱丽丝梦游仙境》

■《长生殿·定情》

■《浮生六记》

戏剧是从久远的宗教仪式发展而来的,它的核心就是观演关系的存在以及“剧场”属性的特征所在,它的不可复制体现在剧场的“即时即地”,观演的时空同一,以及现场的独一无二。戏剧随着时代的变迁正在不断地被打破边界和挑战创新,剧场作为戏剧发生的地方,是汇集演员与观众观看的场所,如今各式各样的剧场空间都在试图打破和模糊舞台边界。

不管形式如何变化,观众总能清楚地知道,表演在哪里,哪里就是剧场。戏剧的特殊性还在于时空的限定能使主创人员和现场观众的交流更加深入。因此,戏剧天然是需要有观演双方同时空在场的,不在场的线上观看很大程度上已经破坏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尽管线上新媒体平台提供了资源丰富且录制精良的戏剧作品视频,但经过导演后期剪辑的镜头拼接和依托屏幕观剧的流媒体式服务体验,已然失去了进入剧场该有的兴奋感和仪式感。

剧场空间的观演与新媒体网络线上平台的观演完全不同。剧场是一个适合凝思静想的公众场所,观众思维活跃、精神集中,而线上平台的观赏往往受到诸多干扰,还有对新颖形式的猎奇追求,仿佛在场却又心不在焉。也许舞台还是曾经那个舞台,屏幕隔离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互动,空间也隔离着观众之间的身体互动,体验已全然不同。这不是剧场,也无法完全算作真正的戏剧体验。央华文化制作人王可然认为,戏剧的免费“云演出”是刺激戏剧传播的有效手段,但也不会与戏剧的剧场传播产生绝对的冲突,因为戏剧的魅力还是在现场。

戏剧“云展演”是戏剧与当代融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戏剧的生态,毋庸置疑的是,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现都曾给传统媒介带来无法预料的危机,但更多的是旧媒介在表现方式上的革新和进步。即使身处低谷期,但戏剧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剧场依然很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可见,互联网技术为戏剧的线上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艺术也需要技术来延伸它的无限可能性,不久后的将来可能会实现虚拟空间与剧场存在于同一时空。

不管是普通观众、戏剧爱好者还是戏剧从业人员,戏剧线上“云端”相聚的形式带给了广大人民一线温暖的光亮,作为特殊时期一种合适的补救方式,这种线上线下互补的态势在日后能吸引新观众前往线下观看演出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演出票房收入的新增长点。虽然戏剧艺术不会以这种传播方式作为主流进行传递和延续,但身处重大的时代变局中,戏剧行业向数字时代跨出了一大步,往后线上演出的发展可能不再是疫情面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而是作为演出常态化的新晋选择,能在恢复线下剧场魅力的同时,保以定点定量的线上传播。

随着疫情向好,回归剧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更具有某种意义非凡的仪式感,总有那么一部分爱好者将其视为重要的精神家园,相信不久后的某一天,你我终会剧场再相聚。

猜你喜欢

剧场戏剧疫情
战疫情
传统戏剧——木偶戏
疫情中的我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开心剧场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开心剧场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