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抽象”为“形象” 补“断层”促“抵达”

2022-07-21赵昭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抽象断层情趣

赵昭

《牧场之国》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9课。这一单元围绕“世界各地”主题,编排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三篇课文,展现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城市风光,描写了荷兰安闲的牧场,介绍了古老的埃及金字塔,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五年级上册教材已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过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到其与第七单元课文内容编排、人文主题设定、语文要素选取、课文主旨表达等多方面的知识、情感的认知断层,努力尝试逐一修复、补足,以帮助学生顺利“抵达”目标。

一、变文字为数字,填补空间断层,抵达“寰宇”

本单元的篇章页,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常规的语文要素、人文主题外,还选配了一幅十分具有设计感的插图。

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要借助插图中分别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欧洲的四个地点,帮助学生理解借助语言文字可以“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的人文主题思想。但是,学生对于这四个地点的具体方位并不清楚,甚至连有的图片中是什么景物也不清楚(中国万里长城、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国家森林公园、荷兰风车),这无疑是受知识和阅历局限造成的空间方位感知断层。再受到教科书呈现方式的限制,学生很难把这些图片中的景物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感对应起来。

为了补足这种空间断层,我把篇章页的呈现方式进行了调整,并以此为教学导入,按顺时针顺序分别独立呈现了每一张图片,引导学生猜出具体的地点。再让学生猜测每两个地点之间的具体空间距离。

但这种创意十足的教学设计需要具体的数据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会出现如此长距离连续赶路的旅行路线,所以,如何获取相关数据,成为教学设计中最大的难点。与所有的创意性工作一样,备课也同样“功夫在诗外”,核心难题的解决思路也通常不是来自于专业本身。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把自己代入角色,以一个旅行者的心态设计了完整的出行方案,选择了最优的路线。虽然我的虚拟方案不需要考虑出行的经济成本,只考虑用时最短,但即使如此,当整理出具体数据时,还是非常震惊:以今时今日的先进出行方式,完成四个地点的打卡,最少也需要100个小时。

當我在课堂上把这些数据直观地展现在篇章页上时,所有的学生都很震惊!此时,再出示“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的文字,每个人的心中都受到了触动:寰宇就在脚下。

二、变文本为图像,填补表达断层,抵达感悟

本文的第2自然段描写得最生动。对牛群的刻画丰富又形象。但也正因如此,学生读起来最拗口,“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对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朗读障碍。另外,“仪态端庄”“无比威严”等词语的精准运用,也为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就以这两个词为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就算学生可以分辨,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会出现混淆。尤其要求学生按常规的反馈方法,用语言来解释两个词语的异同之处时,更是格外困难。

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我依然秉持变抽象为形象的理念,把文字转化成图像,让学生借助动作来区分和表达,以完成教学目标。

片段一:

师:下面,我出示三张图片,分别表示这段中三个不太容易理解的词语,看你能不能猜出各是哪个词。(逐一出示)

师:现在我来为同学们读第2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想:这一段所描写的场景带给你什么感觉?(范读)心里有答案了吗?但不要说出来。现在,我会在屏幕上打出两个词,你觉得这两个词哪一个更符合你心里的感觉,就对着这个词的方向,做出“极目远眺”的动作,预备——开始!(出示:静止、运动)

(生都对“静止”做出“极目远眺”的动作)

片段二:

师:课文的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牧场上的其他动物,作者这两段的描写,又带给了你什么感觉呢?自己读文,体会一下。

(生读文)

师:我还是准备了两个词,一个是“悠闲”,一个是“匆忙”,哪个更符合你心里的感觉呢?这次,我们不用“极目远眺”来表示,而是难度升级。一个是“仪态端庄”,一个是“无比威严”。如果你的感觉是“悠闲”,就做出“仪态端庄”的样子;如果你的感觉是“匆忙”,就做出“无比威严”的样子。

以上两个片段,虽然都要求学生用动作来做出判断,但却不只是简单地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而是从“理解”升级为“运用”,要求学生把理解的词语用动作表现出来,并且当作判断方法进行运用。尤其“片段二”中的运用,是用第2自然段中学会的方法来解决第3、4自然段的问题,其间有近10分钟的时间间隔,这种“闪回”式的复现,更是一种复习和内化,促进了学生进一步感悟。

三、变旁观为在场,填补经验断层,抵达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由于学生在五年级已经通过上册教材初步体会过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所以对于这样的写法并不陌生。本单元的学习,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难点在于“表达效果”是非常主观的个性体验,既无法教授,也不能给予,具有特殊的模糊性,教师不能代劳,同时也不便于反馈和检测。

更大的体会障碍在于,现今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学生,对自然环境中牛马成群的景象是存在经验断层的。大多数学生不只没有亲眼见过,也极少有机会想象这样的场景,因此,让学生仅凭借文字的描写就感受到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并不现实。经过思考,我选择的方式是“唤醒”,把我对课文表达效果的感悟,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表现出来,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环境的“场”,以促进学生对文字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

为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选取一段适合的背景音乐至关重要。但比音乐旋律更加重要的,是这段旋律必须要与文本的朗读在停顿、留白和速度上完全吻合。因为在和谐的情境中,任何突如其来的旁逸斜出和孤峰兀立都会瞬间让所有的努力和准备功亏一篑。符合情境的音乐易找,但恰好符合其要求,却几乎不可能。

为了能更完美地创设情境、再现场景,我把选取的音乐进行了二次编辑,将几个乐段剪辑在一起,重新调整了音量、强弱和速率,以完美配合课文的第2自然段7个句子之间的6次较长停顿。在填补学生对课文描绘场景的经验断层的同时,帮助他们抵达本单元语文要素中提出的学习目标。

四、变概括为具体,填补理解断层,抵达实体

《牧场之国》的课后第三题为:“作者笔下的牛、马、羊等动物都别有一番情趣,如‘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下来。”

在这道习题中,“别有一番情趣”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同时,这一表述也是对课文中描写的所有动物特点的高度概括,恰当、简练且精准。但是,也正由于“别有一番情趣”的高度概括性,使得理解范围过于宽泛,不便于学生在牛、马、羊等小动物身上一一对焦。因此,对“别有一番情趣”的拆解和具体化,就成为了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片段三: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但除了这些,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者把这些动物写得“别有一番情趣”。(出示表格)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最能突出这些情趣的描写。

(生填表格)

师:膘肥体壮是别有情趣吗?飞驰到远方是别有情趣吗?

生:都不是。

师:什么是“别有一番情趣”和怎样才能写得“别有一番情趣”,目前你们不必过深了解,只要能感受到这种描写的特别之处和表达效果,就已经足够了。

在这个片段中,我引导学生把“别有一番情趣”的关注点聚焦在了“别”字上,而不是“情趣”。此处的“别”应该理解为“差别”,即作者笔下描写的小动物与他人描写的特点差别。如此界定之后,骏马的“膘肥体壮” “飞驰到远方”和猪群的“不停地呼噜着”自然就不在“别有一番情趣”之列,而“主人和公爵”“悠然自得”“表示赞许”等描写的“别有情趣”,自然就凸显了出来。

以此为抓手,再纵览全文的整体描写,何为“别有一番情趣”,则一览无余。

在这个教学片段的末尾,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了“别有一番情趣”之后,我又有意规避了对这个概念的明确解读。五年级的小学生,对这一提法,能从具体实例中体会和感受,就已经足够,不必再拔高。

五、变口号为实证,填补时间断层、情感断层,抵达主旨

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理解,不只是多年以来本课教学中从未变过的核心教学任务,更是一直以来从未有过明确答案的教学难点。各种参考资料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也多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或从写作方法入手,或从情感表达揣摩,始终没有实证对这一问题进行正面回应。

教学本课时,我也受困于这一点无法厘清。是在各种模棱两可之间选一个相对可信的答案以求稳妥,还是躬身其中亲自考据,得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见解冒冒风险,我也一直在权衡。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搜集整理资料这一选项,请人翻译了几万字的史料原文,梳理时间线,整理作者生平经历……

在认真的考据和比对中,我发现了“真正”的深意,只有把文本代入作者的生平经历,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创作的初衷。

片段四:

师:又看到这句话了,我想提问,猜猜我会问什么?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好几次这句话?

师:这确实是我想问的,但不是我最想问的。我最想问的是——(出示:         就是真正的荷兰)同学们要用优美的语言来补充。

生:牛羊成群就是真正的荷兰。

生:运河交错就是真正的荷兰。

生:风车林立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除了这些视觉上的呢?

生:悠然自得就是真正的荷兰。

生:宁静幸福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卡雷尔·恰佩克为什么要一再强调“真正”呢?什么叫“真正”?

生:就是真实。

师:作者在这短短500多字的文章中,居然感叹了四次,你觉得是为什么?

生:……

师:这就是本文的作者,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他1890年出生,在他24岁那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持续了4年多。战争结束后,作者到欧洲各国游历,写下了这篇文章。这是他在自己的祖国捷克看到的场景,(出示战争后的捷克照片)你们觉得这是真正的捷克吗?

生:不是。

师:这是他到意大利时看到的场景,(出示战争后的意大利照片)这是真正的意大利吗?

生:不是。

师:这是他在英国看到的场景,(出示战争后的英国照片)这是真正的英国吗?

生:不是。

师:但是当他游历到荷兰时,却看到了这样一种祥和的场景,(出示课文插图)这是真正的荷兰吗?

生:是!

师: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因为荷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没有参加战争,免受了战火的摧残。所以,这是荷兰安宁的原貌、幸福的原貌。

师: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样的一番比对和探究,穿越了时间、共通了情感,“真正”一词,再也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冰冷文字,而是浸满了作者人生阅历与和平主张的真情表达。一面是硝烟四起,一面是悠然自得;一面是残垣断壁,一面是田园牧歌。实证历历在目,已经不需要教师再多作解读。事实的展现,填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间断层、情感断层,直抵学习主旨。至此,本课变“抽象”為“形象”的教学设计理念得以落实,补“断层”促“抵达”的教学目标终于达成。

附:《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犊、毡”等10个生字,会写“仪、眺”等15个字,会写“仪态、端庄”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文中描写牛、马、羊等动物的语句中的情趣,并摘抄积累。

3.能体会静态描写所表现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并能感受课文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篇章页导入

依次出示篇章页的四幅插图,说明空间距离的遥远,再通过“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来揭示文字有可以穿越时空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逐段精读,体会表达效果

1.教师范读,感受“静止”和“运动”的不同效果。

2.通过模仿动作,理解“仪态端庄、无比威严、极目远眺”的意思。

3.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悠闲”和“匆忙”的不同感受。

4.填表格,理解课后习题中的“别有一番情趣”具有怎样的描写特点。

5.学会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对荷兰牧场宁静之美的感叹。

四、总览全文,体会“真正”含义

1.对“真正”一词进行

解析。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四次提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用意。

3.介绍作者生平,揭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深层内涵。

(作者单位:黑龙江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抽象断层情趣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爱情趣数字
论井田断层的连接
小议地层倾角大于或小于断层倾角时的断层特征
直立断层平动和旋转运动引起的重力变化
情趣
给生活点小情趣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四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