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治暑病,分清阴阳

2022-07-20

家庭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方选暑热症见

三伏夏日,暑热袭人,若烈日暴晒过久或处于高温伴高湿环境中,极易导致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而发生中暑,中医称为暑病。中医认为,暑为阳热之邪,发病急,变化快,既出现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又因耗气伤津,导致阴证;加上炎热多雨潮湿,湿为阴邪,性重浊黏滞,与暑热合邪致病。因此,对暑病进行辨治时,应分清阴阳,方能合理用药,取得较好的疗效。

阳明热盛:患者突发高热,体温达39℃以上,伴有头痛头晕、汗多口渴、烦躁不安、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洪数等症状。证为暑热之邪伤及阳明,治宜清暑泄热,益气生津。方选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生山药、鲜芦根、西瓜翠衣各30克,知母、生地、麦冬各15克,生晒参、甘草各10克,水煎服。若欲吐者加姜半夏10克;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10克,玄参15克。

暑热动风:多见于在高温环境下劳动时发生中暑,患者高热、神昏谵语、肢体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脉象弦数。证为暑热炽盛而引动肝风,治宜清泄暑热,镇肝熄风。方选羚羊钩藤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1.5克(冲服),生石膏、鲜生地各30克,生白芍、钩藤各15克,桑叶、川贝母、杭菊花、生甘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头痛重者加夏枯草30克,喉中有痰者加天竺黄、胆南星各10克。病情危急、昏迷不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鼻饲紫雪散或安宫牛黄丸,也可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等穴。

暑湿相合:患者三伏天因热而贪凉饮冷,暑湿相合所致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头重身困、心烦、脘腹胀痛、恶心欲呕、大便泄泻、舌苔薄腻、脉濡数。证为感受暑湿合邪,既伤肺卫之表,又困脾胃之里。治宜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方选新加香薷饮加减,药用香薷、藿香、金银花、青蒿各12克,鲜扁豆花、鲜芦根各30克,连翘、厚朴、姜半夏、陈皮、佛手、白蔻仁各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气津两虚:患者发病较久,症见身热、自汗出、心烦口渴、神疲懒言、倦怠乏力、尿黄、舌质红少苔、脉象细弱。证为暑热之邪耗伤津液而致氣津两虚,治宜清暑泄热,生津益气。方选清暑益气汤加减,药用西洋参15克,知母、石斛、麦冬、玄参、陈皮、淡竹叶各10克,鲜荷叶、生山药、西瓜翠衣各3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若汗出不止者加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山萸肉15克。

气阴两虚:症见患者体温骤降、四肢厥逆、冷汗淋漓不止、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烦躁不安、舌质紫暗、苔白腻、脉象微细欲绝。证为暑热耗伤津液而致气阴两虚,治宜益气生津,回阳固脱。方选生脉饮合参附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用红参20克,麦冬、五味子、生山药各15克,炙黄芪、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克,制附子(先煎)、生白芍、桂枝、炙甘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杨峰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50多年。中国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委、河南省科普作协理事、省医学科学普及委员会委员、作协会员。曾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医学科普文章5000多篇,中医学术论文200多篇,编写科普书籍3部。

猜你喜欢

方选暑热症见
暑热之害重在于防
《伤寒论》之呕吐治则探析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冰爽夏日派对
辨治支气管哮喘避开刺激因子
秋天的故事
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
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李德新治疗抑郁症临床经验
让“暑热宝宝”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