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还能预防吗

2022-07-20余慧青

家庭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家族史基因突变癌症

最近几个老同学打来电话说,身边谁谁得了癌症,是基因突变,在吃靶向药。然后,同学们询问了我这样几个问题:致癌突变基因可以预防吗?为什么现在癌症突然这么多了?到底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工作压力,还是生活方式等造成的呢?

2017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作者对常见的32种癌症的基因突变,进行了风险因素的分析,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癌症基因突变最大的危险因素不是环境也不是遗传,而是随机错误。研究认为,引起癌症基因突变的因素中,最主要原因是染色体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这个因素占到了66%。比如骨癌的基因突变:随机错误占了99.5%,遗传占0.5%,与环境因素完全无关。再比如,这几年国内高发的甲状腺癌,随机错误占98%,遗传占1.5%,环境因素仅0.5%。还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脑部肿瘤、前列腺癌、睾丸癌,这些癌症的基因突变中,随机因素都占到了95%以上。而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加一起占34%。

我们曾经以为没有癌症家族史、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不泡吧、不吃污染的食物、不著急不生气,就可以远离癌症。如今而言,这些因素和癌症是有关系,却没想象那么大。真正的危险是随机错误。

那这个随机错误是怎么发生的呢?

人体细胞每次分裂都会带来随机错误。人的基因组有31.6亿个碱基对,每次分裂这31.6亿个碱基对都要复制一次,工作量相当大。而细胞的每一次分裂都会有基因突变,每次突变都有变成癌基因的机会。这个概率虽然极低,但并不是没有。细胞分裂次数越多,癌基因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年龄越大,细胞分裂次数也就越多,癌症发生风险也就越来越高。国内的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人患癌症的风险明显增长,60岁及以上的人群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今年1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Douglas Hanahan教授在肿瘤学顶级期刊《Cancer Discover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综述,文章讲述了癌症发生发展的14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机制中就有基因突变和衰老:1.基因不稳定和突变;2.持续增殖信号;3.细胞死亡抵抗;4.诱导血管生长;5.细胞能量代谢异常;6.逃避生长抑制;7.免疫逃逸;8.无限复制和永生化;9.促进肿瘤的炎症反应;10.侵袭和转移活化;11.解锁表型可塑性;12.衰老细胞;13.非突变表观遗传重编程;14.多态微生物组。

而一项发表在《衰老和癌症》的研究发现,在60岁以上、还没有患癌症的人体内,起码有1000亿个细胞携带了至少1个与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如果放到人体细胞总数里进行估算,相当于每30个细胞里,就有1细胞带有与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

显而易见,年龄才是引起癌症最大的风险因素。

如今咱们生活条件好了,医疗水平提高了,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的平均寿命增长了30岁。随着人寿命的延长,细胞分裂次数增多,基因突变的随机错误也就越来越多,日积月累癌症就高发了。

那难道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任由疾病发生吗?

当然不是。想要预防与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主要是针对后天因素影响,采取预防性措施,减少基因突变风险。人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保护免疫系统,减少慢性感染,仍然可以预防大约40%左右的癌症。

降低患癌风险,首先要保证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避免慢性感染。如戒烟、戒酒、减肥、多运动、多吃全谷物食品、蔬菜、水果、豆类,少吃糖、少吃红肉(比如猪肉、牛肉、羊肉),这是改变生活方式。同时避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幽门螺旋杆菌、HPV病毒感染。已经感染者,要规范化治疗或者定期复查。

其次要定期进行疾病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不是每个人都有癌症,但癌症来临前一般都有癌前病变。现代医学观点认为,癌症并非绝症,而是一种可防、可筛、可治的慢性疾病。它的发生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往往需要数年到数十年,这就给了我们防癌的最佳机会。因此我们建议40岁以上者定期行癌症筛查,尽早发现早期问题,及时治疗,可以避免良性病变进一步发展成为恶性肿瘤。

再有就是增强免疫力,保护好免疫系统。人类越来越长寿,体内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癌变,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免疫系统,控制癌细胞数目,别让它“做坏事”。

癌症并不等于死亡。就算不幸患癌,也要学会与其共存。赶尽杀绝不可能,只要把它们抑制在安全数量下,我们照样可以健康生存。

4种常见癌症筛查建议

1.肺癌

高危人群:恶性肿瘤家族史;长期主动或被动吸烟者;特殊职业者(如矿工、厨师、化工原料接触者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如肺结核、慢性炎症)。

筛查建议: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是有效手段,高危人群、年龄>50岁,建议每年做1次;非高危人群每2年检查1次。发现肺部小结节或毛玻璃样改变的病灶,要定期随访,咨询肺癌专家门诊。

2.结直肠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男性;恶性肿瘤家族史;肠道息肉、克罗恩病等消化道疾病;吸烟;肥胖。

筛查建议:建议4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大便隐血监测,每5年1次结肠镜检查。高危人群若有便血、肛门坠胀、黏液便等肠道报警症状应立即就诊。

3.肝癌

高危人群:肝脏恶性肿瘤家族史;慢性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感染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各种原因的肝硬化;嗜酒;长期食用霉变、腌制食物。

筛查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行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建议每隔6个月至少进行1次检查。

4.胃癌

高危人群:恶性肿瘤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饮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长期食用烟熏煎烤炸食品、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过多;吸烟;饮酒;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等疾病。

筛查建议:高危人群,年龄≥40岁应行胃镜检查,若无异常,建议每2年1次胃镜检查;若有异常建议每年1次胃镜检查。定期行幽门螺杆菌、血清胃蛋白酶原、血清胃泌素-17检测。

专家简介

余慧青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缓和医疗科/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疾病诊治,肿瘤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以及癌性疼痛、肿瘤营养等。

猜你喜欢

家族史基因突变癌症
大狗,小狗——基因突变解释体型大小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留意10种癌症的蛛丝马迹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汤显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