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特点与展望

2022-07-20龙欣妍张晓燕

传播与版权 2022年8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新媒体

龙欣妍 张晓燕

[摘要]文章围绕“社交媒体用户研究”主题相关的239篇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呈现国内学界有关社交媒體用户研究的概貌。文章通过分析学者、关键词等要素获得可视化知识图谱,提取社交网络、用户画像、信息行为等高频关键词,经分析结果表明:2017—2021年相关文献发表量持续增长,“社交媒体用户研究”一直是新媒体研究的热点,发文作者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共同体等。文章对现有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热点的分析,能够为其下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交媒体;用户研究;可视化知识图谱;新媒体

社交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特别web2.0基础之上的互动社区,它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1]。社交媒体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接触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等行为都产生重要影响。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社交媒体平台提供更多的用户信息行为特征,使其合理规划发展路线,还可以让用户深刻认识和思考自身的信息行为。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考察关键词的热度变化,利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社交媒体用户研究2017—2021年的动态,以期为其下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为增强数据的精准性,考虑关联紧密度与权威性,笔者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检索主题分别设置为“社交媒体”和“用户研究”;为研究近期热点,将时间设置成2017—2021年;数据库来源类别选择CSSCI期刊,并在此基础上剔除重复数据、会议综述、新闻稿件等与该主题相关度较低的无效文献。基于此,文章共筛选出239篇与“社交媒体用户研究”高度相关的文献,导出文献格式为“Refworks”,并在Citespace中进行转换以及量化图谱分析。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用于分析文献蕴含的潜在知识的可视化分析软件。为了解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动态,文章以Citespace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梳理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相关文献,结合关键词、学者等要素特征,绘制出可视化知识图谱,以了解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特点、前沿热点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为该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视角,助力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发展。

二、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学者分析

笔者运行Citespace软件,将节点类型设定为作者名称,时间设定为2017—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得到节点数为156,连线数为72,密度为0.006的社交媒体用户研究学者分布图,如图1所示。

在学者分布图谱中,学者名字的字体越大、节点越大,代表该学者对该领域的贡献越大。湘潭大学的张艳丰(9篇)成果最多,与其合作的学者的联系也较为密切。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孟蝶、张艳和张敏构成了学术共同体(5篇),山东财经大学的刘鲁川、张冰倩和李旭也构成了学术共同体(5篇),其余学者也存在学术研究矩阵,但关联度较小、成果较少。整体而言,2017—2021年该领域的学者联系较多,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研究共同体,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关键词分析

笔者将从CNKI数据库导出的239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在“node types”中选择“Keyword”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绘制出节点数为181,连线数为256,密度为0.0157的社交媒体用户研究关键词分布图,如图2所示。

图谱的节点越大,中介中心性越高,该节点的研究热度就越大。根据图2,“社交媒体”作为最大的关键词,连线数量最多,然后是社交网络、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和用户画像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共同构成了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关键词分布图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聚类将关键词聚合成8个聚类,并将聚类转换成时间图谱,如图3所示。分析图谱中显示的参数值,模块性Q值(Modularity)越接近于1,说明聚类效果越显著。据图3可知,Q值为0.6348,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为0.9546,两者数值均在合理的范围内,表明本研究聚类效果显著。

通过时区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可发现,社交媒体用户研究在2017—2021年的热点问题为:社交媒体、影响因素、信息行为、用户、信息共享、信息过载、直播平台、大数据和UGC。2017—2021年持续研究的聚类是社交媒体、影响因素、信息行为和用户,而信息共享、信息过载等都具有阶段性研究特点。每一个关键词聚类的研究时段都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内容的多样性等特点,这体现了时间维度中关键词的分布特性。

在图3的基础上,笔者利用突现词检验分析模块“Burstness”对突现词进行检测。突现词指在特定时间内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有助于抓取研究关键点。通过调节突现词检测参数,获取5个有效突现词,如图4所示。

结合突现词相关文献的具体研究内容与结论进行进一步分析,可发现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前沿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共享和信息特征是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热点,重点进行研究的社交媒体平台是微信和微博。因此,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能宏观地看到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特点。

三、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特点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认为,“人本身的发展、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交往手段的发展等‘多种多样的某物’,构成了精神交往的物质基础”[2]。社交媒体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促使人们新交往方式的诞生,我们在社交媒体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互动关系中可以看到:人的主体性在不断提高,受众转变成用户,能够自主地参与信息生产的过程。因此,用户在社交媒体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动态有以下特点。

(一)社交媒体的用户行为:深入刻画用户信息生活

社交媒体用户研究从用户行为着手,深入刻画用户信息生活。用户行为指用户接触、理解、生产信息等行为过程,是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礎上,用户如何生产内容、如何处理信息以及对信息或社交媒体平台的态度都将影响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策略。

郑君君等人认为,用户的需求动机(工具需求和惯性需求)与其社交媒体参与行为呈正相关关系[3]。用户对社交媒体的使用需求不断增多,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媒介依赖,但过度的媒介依赖同样会使其产生倦怠心理。李旭等人在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中发现:用户通常会面临信息过载、社交过载、服务过载等负面影响,从而产生倦怠情绪,这使用户从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转向消极被动[4]。目前,社交媒体较为突出的用户行为是微博评论。张小强等人认为,微博用户的评论会产生一种替代性公共领域,但“社交媒体中的替代性公共领域是分化的,不应将社交媒体平台视为整体来考察其公共领域特性”[5]。

以上研究从用户信息需求到具体的用户评论行为,展现了当下由于大量信息涌向用户,使其在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信息倦怠、消极使用等问题。这本质上是用户接触社交媒体的心理和态度决定他们的信息生活方式。

(二)用户行为影响因素:多维视角下的用户信息互动

学者通过对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基于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在多维视角下探究了用户信息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孟猛等人认为,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和习惯影响其持续使用行为[6]。因此,洞察用户的兴趣与需求,培养用户习惯成为社交媒体平台把握用户的应有之义。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用户信息行为成为研究焦点。刘丽群等人在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沟通研究中提出,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差异化的报道框架,社交媒体需要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与偏好,科学制订风险沟通策略,为信息传播的各方面提供参考[7]。吴布林等人则认为,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当用户接触信息过量时,易造成心理抗拒情绪,并且信息质量决定用户的信息行为,积极性信息的用户转发率更高[8]。

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用户交互信息行为可以看出,作为信息生产的主体之一,用户在社交媒体信息生产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交互信息行为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信息环境的构成。

(三)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的新路径

扎根理论是质化研究方式,其主要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即学者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9]。扎根理论是利用丰富的现有材料,对某一问题、理论、概念等进行证伪。目前,学者大多运用扎根理论对社交媒体用户行为进行研究。

汪雅倩对B站的视频博主和用户交往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型社交媒体影响者不仅颠覆了传统意见领袖的影响模式,而且革新了传统的营销方式,重塑了用户的消费理念及行为[10]。如今,社交媒体不仅能够重塑用户的消费模式,而且促使用户通过头像来进行自我呈现,曹高辉等人通过扎根理论研究了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变更行为,发现用户头像变更的动因具有复杂性,并且受到表达需求、功利需求、媒介等的影响[11]。而针对用户信息的隐私问题,程慧平等人通过扎根理论和翔实细致的数据,提出了用户隐私设置意愿的影响因素有社交情境、用户感知、信息因素、环境因素等维度[12],为社交媒体平台的隐私设置提供了实践层面的指导和思路。

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方法是多元化的,扎根理论在社交媒体用户研究中具有适配性和一定的实践路径,因此,扎根理论成为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重点研究方法。

四、结语

Citespace的数据分析直观形象地呈现了2017—2021年的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现状和前沿热点。社交媒体用户研究具有研究内容的阶段性、周期的连续性、范围的广泛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目前,社交媒体用户研究依旧是研究热点,但同时其也存在一定不足。

第一,在社交媒体用户研究中“信息行为”的同类话题居多。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中,关于“用户倦怠”心理的研究有21篇,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居多,同类话题的大量出现会压缩在该领域中新的研究发现。因此,相关研究学者需要打破“社交倦怠”的框架,对研究对象实现创新。

第二,“两微一端”的研究居多,少有对其他社交媒体进行用户研究。微博、微信、App和短视频的用户研究共153篇,约占研究数据的64%,由此可以看出微博、微信等大众社交媒体依旧是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重点。因此,学者可以小众社交媒体用户为研究对象,将目光转移到其他研究素材上,实现新研究素材的突破。

第三,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方法众多,扎根理论应用较广泛。因此,跨学科的方法应用也是该研究领域的突破点。在社交媒体用户研究中,混合使用方法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未来的社交媒体用户研究中,学者可以持续尝试应用更多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实现方法上的突破。

总而言之,目前社交媒体用户研究已产生了较多研究成果,对网络社会的观察和现实社会的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用户自身对自我信息行为的感知,也有利于社交媒体平台深描用户画像和网络环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和推动自身发展的策略。此外,社交媒体用户研究领域也存在诸多空间有待开发。例如,学者可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切入,推动社会媒体用户研究的理论创新;也可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进行研究,将小众群体纳入研究视野,丰富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素材;还可以融合多种研究方法,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地研究用户的心理、行为和情感,更加准确地观察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特点,从而使其下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路径获得更深层次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65-69.

[2]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郑君君,刘春燕,沈校亮,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社交媒体用户参与研究:考虑问题性使用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技术经济,2017(01):123-129.

[4]李旭,刘鲁川,张冰倩.认知负荷视角下社交媒体用户倦怠及消极使用行为研究:以微信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8(11):94-106.

[5]张小强,张萍,刘志杰.用户评论与替代性公共领域:我国网络用户参与新闻阐释的特征与效果[J].新闻记者,2019(12):13-26.

[6]孟猛,朱庆华.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J].现代情报,2018(01):5-18.

[7]刘丽群,谢精忠.结构、风格与内容:社交媒体用户转发的信息特征:基于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考察[J].新闻界,2020(11):39-49.

[8]吴布林,薛冬,杨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行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10):137-141.

[9]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04):58-63,73.

[10]汪雅倩.从“线上交往”到“线下模仿”:视频博主对用户虚拟交往及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哔哩哔哩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06):73-85.

[11]曹高辉,巩洪村,梅潇.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变更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头像更换为例[J].情报科学,2020(06):44-52.

[12]程慧平,郑雨霏,闻心玥.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设置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21(10):130-139,176.

[作者简介]龙欣妍(1998—),女,陕西西安人,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晓燕(1974—),女,甘肃天水人,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新媒体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