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社会化主题阅读的激励模式探究

2022-07-20罗祎文何文霞

传播与版权 2022年8期
关键词:融媒体

罗祎文 何文霞

[摘要]在融媒体环境下,社会化主题阅读成为现实,其结合社会化阅读和主题阅读的优势,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化主题阅读在内容上体现为主题的聚焦;在方式上体现为开放与交互;在场景上体现为灵活和多元。笔者探究社会化主题阅读的激励模式发现,其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和参与激励,营造群体归属感,明确现实可行性,拓宽沟通交流渠道,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融媒体;社会化主题阅读;激励模式

当前,全民阅读、主题阅读等受欢迎程度日益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立体化的新型阅读方式为主题阅读带来新的体验。一方面,线下主题阅读与线上主题阅读相结合;另一方面,“大数据+阅读”模式下兴起的体验式未来阅读实验室将传统书店与大数据融合。“阅读的载体、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颠覆性变化,狭义阅读正在成为广义阅读,一个大阅读时代正在到来”[1]。

主题阅读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在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社会化主题阅读能够使读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某一主题的阅读,对读者起到激励的作用。文章主要对社会化主题阅读背后的激励作用及其主要的激励模式进行探究,为社会化主题阅读的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

一、主题阅读与社会化阅读

阅读过程通常包含读者、读物和环境三大要素。在以往的研究中,主题阅读和社会化阅读是两个类似但不相同的概念。事实上,主题阅读的固定要素为读物;社会化阅读的固定要素为环境,两者存在交叉的可能性。

(一)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源于图书馆阅读活动,后来其发展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而在当下其呈现更加复杂的形态。主题阅读的特点在于“这种阅读活动有明确的中心,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2],核心在于阅读内容的排列组合方式,目的在于提高读者的阅读量和阅读效率,达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

关于主题阅读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末,早期学者把主题阅读定位为“开展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3],并作为图书馆提升社会效益的策略之一。进入21世纪,主题阅读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主要应用于语言文学类课程。杨新亮从心理学角度认为主题阅读在英语教学中为“解读一个心理图式及其词汇节点的链接规律”[4]的过程。孙庆甲等从语文学科教学领域探究主题阅读,认为其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5]。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方面,部分研究对主题阅读的概念进行了总结与思考。基于研究和实践,从内容设计出发,得出了“主题阅读应该有人文内涵并形成序列,贴近生活,与教材同步”[6]的观点。学者周永华对主题阅读的理念、流程及意义构建进行了探究,认为其能对师生起到良好的作用,“积淀语文素养、提升写作水平、塑造心灵人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7]。随后的“群文阅读”即“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8]。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虽然开始尋求主题阅读教学的突破,但是对主题阅读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封闭式和半封闭式的过程。教学对象从中小学延伸到幼儿园和大学,教学场合从教室走向图书馆。主题阅读教学提升到“高效课堂、学生主动学习、课内外大量阅读”[9]的新境界。同时,作为一种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主题阅读能够“有效避免学生阅读选择的盲目性,也存在资源推广较少、推荐书目范围有限等不足”[10]。

(二)社会化阅读

社会化阅读的“核心是读者或用户,内容由算法提供,强调阅读过程的分享、互动、传播等社交行为”[11]。其研究同样源于图书馆阅读推广,2006年,有学者最早提出“图书馆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社会阅读”[12];2008年,又有学者提出“高校图书馆要向社会化阅读延伸”[13]。随后,关于社会化阅读的研究逐年保持增长,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化阅读的概念及意义、社会化阅读的动机以及现实应用等。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社会化阅读与数字出版的关系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社会化阅读被预测为“数字出版的未来”[14],“这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对数字出版的各个环节,包括内容生产、营销以及版权保护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冲击与影响”[15]。关于社会化阅读的动机,“多数的阅读社会化分享行为还处于随意而非个人有意识的计划和组织下”[16],是一种“基于兴趣和社交”[17]的阅读模式。但后期的一系列实证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内在性动机、成就性动机和社交性动机对社会化阅读行为均有显著影响”[18],进一步的调查则认为“地域差异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阅读动机”[19]。基于社会化阅读的角色视角,“不同角色在连接不同子群及信息传递方面存在差异,对阅读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20]。社会化阅读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高校和图书馆。近三年,其相关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数量呈直线增长趋势,社会化阅读被视为“建设全民阅读的有效助推力量”[21]。

二、社会化主题阅读及其范式

当前,社会化阅读与主题阅读形成交叉融合,主题聚焦的内容和社交化的分享方式并存,形成一种社会化的主题阅读模式。

(一)主题聚焦的阅读内容

一般而言,读者进行阅读或源于主动的兴趣,或迫于外在的压力。如图1所示,相比传统阅读,主题阅读的文本读物经过整理和分类,其同一主题的系列文本或相关实践活动都具有共同的核心思想。同时,其阅读过程还包含潜在的引导者,引导读者对主题文本读物进行阅读。当前,以读者群体性别为区分的“女性阅读”,以年龄为区分的“儿童阅读”,以角色为区分的“父亲阅读”,以职业为区分的医学类阅读等各类主题也继续发挥着作用。此外,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社会化主题阅读持续升温,如微博热搜“林妹妹发疯文学”引发《红楼梦》阅读热。

(二)开放交互的阅读方式

“社会化阅读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的新型阅读方式。”[22]相比传统阅读,在融媒体环境下,社会化主题阅读具有开放、交互的特点。随着有声阅读、立体阅读等各种阅读方式不断涌现,读者不仅阅读专业作家、文人的著作,还阅读自己生产的内容,并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评、网络笔记等各种开放式的平台分享自己生产的内容。

同时,和传统阅读偏重于个体内心的感受,读者通过选择邮寄读书笔记,发表书评等形式进行互动不同,互联网加持的社会化主题阅读具有交互性。在融媒体时代,读者可以通过豆瓣等推荐图书的网站来即时分享读书的评论,并回复相关动态。读者在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及评论,短视频的评论内容及弹幕等都是阅读素材,便于读者即时获得各方回应,并进行阅读交流。

(三)灵活多元的阅读场景

社会化主题阅读区别于私人阅读,将主题阅读置于整个大社会,更加注重系列阅读的情景体验和社会实践,从而形成更具宏大意义的主题阅读。社会化主题阅读以读者和同类主题读物为主,融入科技和环境营造的情景,引导者从人物演变为社会主题阅读环境本身,读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逐渐凸显(如图2)。

由此,社会化主题阅读呈现阅读内容主题一致,阅读方式交互与开放,阅读场景更加多元。例如,集体阅读和云上集体阅读实现在相同时空或在不同空间内共同阅读同一主题的内容;陪伴式阅读通过有声或画面,与熟悉的个人共同完成阅读内容;个人沉浸式阅读在阅读纸质书籍基础上,通过便携的电子书设备实现更广阔的阅读场景。此外,新兴的VR、AR立体阅读也不断被应用于实体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

三、社会化主题阅读的激励模式

社会化主题阅读通过丰富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和阅读场景,使读者阅读的动机和心理发生变化,并实现其激励模式的改变,即营造群体归属感的情感激励,明确现实可行性的目标激励,拓宽沟通交流渠道的参与激励。

(一)情感激励:营造群体归属感

在融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化主题阅读具有超越时空的群体聚集功能。读者通过云端可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进行阅读,并产生共同的群体意识。例如,依托豆瓣阅读小组,阅读兴趣爱好相似、关注同一主题的读者可以联结在一起,产生身份认同,并获得群体归属感。

同时,在融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化主题阅读可营造积极融洽、协调的读者内部关系,能够加强读者和读者,甚至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目标激励:明确现实可行性

若目标实现能够带来较大的效益,实现目标的动机则可能增强。在融媒体时代,一方面,社会化主题阅读由于主题具有聚焦性,能够结合多元的阅读方式和场景,随时随地给读者带来阅读享受,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同时,VR、AR等新科技元素的融入能够增强其趣味性,使读者获得强烈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社会化主题阅读通过互联网,使同一阅读群体获得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实现良好互动。

在融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化主题阅读也明确了阅读的现实可行性。各种阅读App让人们随时随地即可阅读;电子书设备可随意调节字体大小和背景颜色,使阅读更舒适健康。此外,大数据阅读、立体阅读及虚拟现实技术+阅读等也让更多读者群体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参与激励:拓宽沟通交流渠道

沟通的加强能够提高人们的参与感。在融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化主题阅读使读者和内容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作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其中,在读者和内容之间,读者在移动终端上可以通过点击、滑动等触屏操作来实现自身与作品的交互,即动态阅读。VR阅读体验馆也可以根据作品内容的情节产生虚拟背景的变换,使读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与作品进行互动。同时,云上会议、云上活动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由云上活动再到线下活动同样是在融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化主题阅读的沟通交流渠道之一。

四、结语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全民社会化主题阅读成为可能。在融媒体环境下,社会化主题阅读展现新的特色和范式,产生新的激励模式,有助于激发读者阅读的动机,实现阅读的全民化、终身化。

[参考文献]

[1]陈超.大阅读时代智慧复合型图书馆发展战略思考[J/OL].图书馆杂志:1-5,[2022-05-1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108.G2.20220505.1747.006.html.

[2]杨岷.读出自己的见解来:对小学语文课文主题教学的一些思考[J].江苏教育,1994(04):18-20.

[3]张家安.参与素质教育 开展主题阅读活动[J].引进与咨询,1999(03):50.

[4]杨新亮.心理图式·语义关系·主题阅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5):14-16.

[5]孙庆甲,李燕.阅读:语文教育之根:“主题阅读教学”实验报告[J].山东教育,2003(Z5):59-62.

[6]刘宪华.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主题阅读”[J].人民教育,2008(11):40-43.

[7]周永华.主题阅读的理念、流程及意义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10):57-59.

[8]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06):62-66.

[9]马兆圣.主题式阅读,引领师生成长的语文教学新境界[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11):16-17.

[10]段晓林,蔡迎春.高校图书馆主题阅读推广的实践与启示: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阅读推广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5(04):43-47.

[11]王海燕.我国社会化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03):44-46.

[12]王余光.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5):17-19.

[13]杨柏勤.高校图书馆服务面向社会化阅读的思考[J].硅谷,2008(08):93.

[14]似兰.社会化阅读,开启数字出版未来[J].出版参考,2011(25):27.

[15]王宇明.社会化阅读与数字出版的变革趋向[J].出版发行研究,2013(10):69-72.

[16]戴华峰.移动互联下社会化阅读研究的三個理论视角[J].中国记者,2012(11):83-84.

[17]毕秋敏,曾志勇,李明.移动阅读新模式:基于兴趣与社交的社会化阅读[J].出版发行研究,2013(04):49-52.

[18]李武,吴月华,刘宇.青少年社会化阅读动机与行为之关系研究:以上海市初高中生微信阅读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23):61-68.

[19]李金城.我国青少年社会化阅读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出版,2017(05):21-25.

[20]罗淳,陈向东.社会化阅读中的角色:基于大学生微信阅读的个案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08):5-14.

[21]李鲤,陈玉婷.基于网络趣缘群体传播的社会化阅读新模式[J].中国出版,2017(24):42-45.

[22]孙挺,夏立新,李雪,等.社会化阅读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荟萃分析[J].情报科学,2021(07):153-161.

[作者简介]罗祎文(1995—),女,江西九江人,深圳大学博士研究生;何文霞(1997—),女,江西新余人,江西科技学院专任教师。

猜你喜欢

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县级台公众号的运作发展
融媒时代广播评论发展问题研究
重塑媒体融合时代广播传播新优势
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