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教授”李新岗:让冬枣成为大荔枣农的“幸福果”

2022-07-19文丨马爱平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荔县温棚冬枣

文丨马爱平

李新岗(右一)在冬枣大棚调研

大荔冬枣是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的一大特色,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每年五月中下旬,约有三四万亩温室大棚冬枣抢先成熟上市, 每斤均价可达80 元。 小小的冬枣成了大荔县的富民产业,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日子过得像冬枣一样甜甜蜜蜜,而大荔冬枣产业的红红火火离不开一个人, 那便是陕西省科技特派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红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国家林草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新岗。

手把手教,让枣农成“土专家”

大荔县栽植冬枣历史悠久,但降雨一直是影响成熟期冬枣裂果损失的最大因素。在冬枣即将丰收时节,秋季的阴雨会让成熟的冬枣裂果或者烂掉,果农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后来,果农们赶在雨季之前冬枣没有长熟的情况下采摘上市,但是这样就会影响口感,市场消费者“不买单”,大荔冬枣的销售又成了难题。

2006 年, 长期从事红枣产业技术研究的李新岗教授在大荔调研时,看到这种情况焦急不已。 现在李新岗还记得第一次去大荔调研冬枣时百姓们根本不相信几个大学老师就能够扭转当时大荔冬枣产业发展的难题。然而就是这一次次从杨凌驱车200 多公里的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2006 年李新岗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突破了设施冷棚冬枣栽培技术, 提高了冬枣品质、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到2010 年,大荔冬枣设施栽培1 万多亩,亩产值约2 万元,这项技术于2011 年还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一开始压力还是很大的,毕竟是新事物,老百姓和政府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老百姓习惯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生产, 后来看到示范基地的表现,就有样学样了。 ”李新岗回忆道。

“现在,大荔种植冬枣的果农们,只要听到我们这些专家团去,就高兴得很! ”李新岗欣慰地说。

正是由于李新岗的努力, 手把手的技术加持,如今枣农们个个都成了“土专家”。 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保花保果,什么时间打枝修剪,什么时间施肥灌溉,在李新岗的技术支持下,大荔冬枣生产的关键环节有了一套体系化的标准指导。就连几点采收,多久冷藏贮运进入市场都有了明细的时间标准,这样不但保证了大荔冬枣的品质和口碑,还增加了农民效益。

技术革新,让大荔成为“中国冬枣第一县”

种植技术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2013年,李新岗通过研究又一次突破了冬枣温棚栽培技术,同时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老百姓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造升级,形成了温棚、棉被棚、双膜棚、普通冷棚等四种棚型结构及其配套技术,冬枣成熟供应期也由过去的40 天延长到5 个月(从5月下旬到10 月下旬)。

数十年如一日, 李新岗团队不断地在发展中总结经验,在科技革新中寻找突破。 如今,大荔冬枣面积已达42 万亩,其中设施面积40 万亩,总产量50 万吨,年产值突破60 亿元,占到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让大荔成为“中国冬枣第一县”。近两年,大荔县成立冬枣相关企业及合作社300 余家,1000 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大荔冬枣远销俄罗斯、加拿大、欧美等10 余个海外市场。 2020年和2021 年虽然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大荔冬枣市场仍然持续火爆,年均电商交易额近30 亿元。

回忆起刚开始进行设施温棚冬枣试验的那几年,李新岗说,他的团队硬是用汗水和技术打动了大荔的果农。 事实也是如此:一个1.5 亩的标准温棚投资要9 万元,投资大效益好,但风险也很大。专家们为了攻破温棚栽培技术长期“驻扎”在大棚里,冬季1、2 月份,外边冰天雪地,温棚里30 多度,专家们拿着实验仪器边测量边记录,不断思考和调整思路。 终于,在2013 年成功突破了自然降温破除休眠的温棚栽培技术, 从此温棚冬枣成为大荔成熟最早的冬枣,价格高、市场好,亩产值超过5 万元,温棚冬枣栽培的风险消除了,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产业得以发展。

提起李新岗团队对于大荔冬枣产业的贡献,大荔县县委书记由建新感慨万千:“大荔冬枣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团队专家的努力分不开,大荔冬枣是有硬科技的枣。李新岗带领团队成员在设施冬枣棚体提升、 光温调控、绿色防控、土壤健康等环节都赋予了更多的科技元素, 冬枣设施棚体由最初的防雨棚发展到现在的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等系列新型棚体,在全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荔冬枣设施栽培模式。 ”

绘就蓝图,让大荔冬枣高质量发展

在李新岗看来,作为一名农业高校教师,作为当地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除了给当地农技推广人员教技术,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产业发展的建议。

“我不想让大荔的冬枣产业无序发展、来回折腾,一定要有战略、有规划目标,要有限规模、高质量发展。 ”2021 年5 月,在中国大荔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李新岗如是说。 多年来,他和大荔政府一起参与制定了《冬枣标准》等国家和地方标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展全产业链数据监测与分析,基本实现农业智能监控、标准化种植管理和农产品溯源。

得益于这些规范的制度和硬科技支撑, 大荔的“冬枣”从此变“夏枣”,每年从5 月到11 月都有新鲜冬枣上市,超长货架期和错峰销售期,保证了市场价格坚挺、供不应求,比如出口迪拜的优良品种,每颗冬枣6 元钱,每斤能卖到20 美元。

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回忆说:“站在小坡向东望,万亩冬枣大棚铺向天际,一车车冬枣从这里发出,走向全国人民的餐桌。谁又知,有着‘冬枣第一村’‘冬枣亿元村’之称的小坡村,20 年前却是一片贫瘠——‘近看水一片, 远看全是碱,种啥啥不长。’‘渠烂、坡断、路不平,辛苦一年没收成,花钱全靠打短工。’几句顺口溜,真实而苦涩。多年来,多亏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教授和他的专家团队对果农的指导,老百姓的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冬枣成了大荔枣农的“幸福树”,鼓的不仅是百姓的腰包,村子里的青壮年也多了起来。 以前,在村子劳动的大多是“空巢老人”,近年来,农民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村子里30-50 岁的青壮年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就是冬枣产业旺了,回乡和外面挣同样的钱还能顾家, 有的年轻人还成为了专业技术工人,除了管理自家园子,还可以到别的园子进行技术输出,按小时计酬,一年能多挣好几万元。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红枣专家,要继续贡献科技力量,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继续努力做让政府和百姓信赖的专家。”李新岗的眼神笃定而充满力量。眼下,大荔冬枣地里又看见了忙碌的李新岗……

猜你喜欢

大荔县温棚冬枣
黄河流域需要更多“冬枣式”农业——关于大荔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山西冬枣出口荷兰
渭南市大荔县党某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案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曹永华
村姑
连阴天气下温棚内逐时降温模型研究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温棚栽培对夏黑葡萄物候期及果实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