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河南三线建设的实践及其启示

2022-07-19邱泽艳黄琴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河南启示实践

邱泽艳 黄琴

摘要:河南三线建设是全国建设三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次建设高潮、停滞低潮、第二次建设高潮、调整改革。三线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豫西经济落后的面貌,但是在河南三线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我们要以史为鉴,找准方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添砖增瓦。

关键词:河南;三线建设;实践;启示

“三线建设”是指在1965—1975年期间,中国出于防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而进行的以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的经济建设。迫于当时中国所处的严峻国际形势,中央领导人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慎重的考虑,于1964年5月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该决策的指示,三线建设主要布局在中国的内陆地带,即西南和西北地区;它的目标是在这些纵深地区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应对突发情况[1]7。三线建设最开始是以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为重点,后来逐步扩展到河南、湖北以及湖南的西部地区。本文主要探讨河南三线建设的实践及其启示。

一、河南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历史条件

豫西地区之所以是“三西地区”(湘西、鄂西和豫西)建设三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背景。第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南历来被认为是兵家必争之地。顾祖禹曾说:“洛阳中天下而立,以经营四方,此其选也”[1]16。由此可见河南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第二,矿产资源充足。河南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等近90种重要矿产资源。这些都为三线建设在河南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交通方便。河南位于天下之中,与安徽、河北、陕西、山西、湖北、江苏六个省份毗邻接壤,充分扮演者交通枢纽的角色;第四,劳动力资源丰富。以上所有这些都为三线建设在河南的顺利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河南三线建设的具体实践

20世纪60年代初,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得知中共中央确定实施三线建设的战略任务后,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回应。1962年河南省就成立了省委国防工业办公室,该办公室在河南省国防工业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具体实施三线建设的规划工作。第一负责人就是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同时河南省委还进一步成立了“军工处”,“军工处”的设立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南省内的国防工业管理。此外河南省还根据本地的大小三线建设成立了职能不同的组织机构和部门。这些职责分明的组织机构为河南三线建设的有效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河南省人民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号召下,开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

(一)1964—1966年第一次建设的高潮

1964—1966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国家对河南省三线建设的投资高达18.51亿元。这一时期河南省的主要目标就是动员全省的人力物力,在本省西部和西南部等地区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基地建设[2]1。由此河南三线建设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军工企业方面。按照国家关于民兵组织“需要装备的武器由省办厂生产[1]370”的指示精神。自1964年开始,河南省先后兴建了坦克、手枪、手榴弹等制造厂;从1965年开始,河南省又先后兴建了6家从事军事武器弹药生产的工厂和5家从事爆破器材生产工厂……逐步形成了半自动步枪、迫击炮、轻机枪,以及各种子弹、炮弹、导弹的批量生产,相继兴建的兵工廠达520家。常规武器的生产不仅为可能发生的战争提供了保证,而且为河南的民兵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武器和弹药。

其次,在基础工业建设方面,根据1964年5月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农业是一个拳头,国防工业是一个拳头,要使拳头有劲,屁股就要坐稳,屁股就是基础工业”[1]379。河南也加速了三线建设的基础工业,在继续扩建原本国家统配的4个大煤矿外,还兴建了67对县级以上的地方矿井,同时还开办了许多社队小煤矿,年产煤达到90万吨,这为军工企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证;同时在河南省三线建设的初期阶段,有色金属工业也实现了高速发展。洛阳铜加工厂经过扩建,承担着全国3500多个单位的加工任务;1965年,洛阳单晶硅厂作为中国第一座规模最大的半导体材料厂开始在洛阳筹建,并且该厂的单晶硅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二)1967—1968年河南三线建设陷入低潮

1966年下半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刚刚开始恢复的国民经济逐渐处于混乱的局面,一些指挥机构和管理机关也处于瘫痪的状态。河南的三线建设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各行各业停工停产都在“闹革命”,造成交通阻塞,三线建设的物资运不进去,许多重要的工程和国防基地建设只好停工。随着国家对河南投资比例的下降,河南的生产、建设等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河南的工业总产值由1966年的49.13亿下降到1967年的46亿元,生产的钢产量由原来的15.73万吨到12.65万吨,原煤产量也从原来的2225万吨下降到只有1837万吨[2]6。虽然“文化大革命”对河南三线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河南三线人民不怕苦、不怕难,在这一时期也建成了一些厂矿,如:河南化工厂的建设完工、商丘汽车轮胎厂建成投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河南当时低迷的经济注入了一些活力。

(三)1969—1972年第二次建设的高潮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的爆发,以及苏联先后对我国北部边疆地区进行的军事侵扰,使我国领导人预感到新的战争可能爆发,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林彪等人图谋不轨,妄想制造内乱夺取最高统治权,于是在1969年3月,林彪提出“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 [3]176。同时在建设上突出强调了要和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加强三线和地方自成体系的建设,为此,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决定通过军管的方式对重点建设的项目和基地进行管理。这就使全国掀起了一阵新的三线建设的高潮。而河南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也迎来了第二次建设的高潮。

第一,在军工企业方面。为了应对可能随时爆发的战争,河南省在这一时期建立了若干个以军工企业为核心的配套系统,同时在伏牛山地带建立起了一套相当完备的战时军工体系,另外河南先后在济源、洛阳、南阳等地兴建了大批项目,主要还是以兵器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河南省的军工企业由以前偏重军事武器制造向高科技研发转变,涉及电子制造、航空制造以及船舰制造等。

第二,在交通方面。从1969年11月开始,河南地区开始修建了焦枝和太焦两条铁路干线。同时围绕着京广、陇海、焦枝三条铁路干线,河南地方境内还建设了好多支线。同时河南省的公路建设也活跃起来,豫西地区几乎县与县、县与乡、乡与乡之间都修建了公路,此外还有跨省公路干线的建设。这些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对于加强国防,而且对于沟通河南省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第三,轻工业进一步发展。1969年,河南省修建了焦作铝厂与钢化玻璃生产线;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豫部队创建了河南省半导体研究所,1971年3月生产出了砷镓单晶、硅单晶等半导体材料,这是国内生产此类产品仅有的几个厂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期,南阳油田和中原油田的相继发现,年产达到30万吨,1971年5月,全国各地的玻璃专家云集洛阳,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研讨,最终在9月23日,洛阳研制了中国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并取名为“洛阳浮法”,与英、美三足鼎立,统称为世界三大浮法[1]386。

(四)1973—1983年调整布局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垮台,随后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时在外交上面,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解冻,于是中央开始着手调整建设步伐,提出在强化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工业建设,从1972年开始,逐渐控制基本建设规模。自1973年起,三线建设基本上不再铺新摊子,逐步转到着重搞好收尾和配套建设上来。河南省三线建设的实践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河南省根据国家对三线企业布局调整的命令,开始着手对本地三线建设企业进行改造,此时河南省调整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军品生产转为民品生产。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根据国防工业战略转移的发展方针,一方面在我国的国防科技领域应用新技术,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部队战斗力,另一方面走“军民结合”道路,大力开发民品,使军工技术条件向民用转移,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在军转民的企业中,三线军工企业向民用部门转化军工技术250项,民用产值由1980年的4627万元,上升到1987年的31840.1万元,增长了6.8倍,这为进一步振兴河南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河南三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调整改造。“六五”计划期间,省地方军工厂、医院已经完成了搬迁,航空机械厂由陕西安康搬到新乡市,中原兵器机械工业学校由太行山区搬迁到南阳市,还有5个项目也实行了异地搬迁;“七五”计划期间,河南省三线企业的6个项目列入国家“七五”布局调整计划,分别搬迁到郑州、许昌、信阳和南阳等中心城市;“八五”计划期间,国家批准河南省三线企业中7个项目列入国家“八五”布局调整计划,分别搬迁至洛阳、南阳、郑州等中心城市。这些项目或者在搬迁的项目中进行了一些调整改造,或者就地与这些中心城市的民营企业进行合作,进一步改变了河南省三线建设企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三、河南三線建设的意义

首先,改变了河南省经济建设的原本布局。豫西地区山路堵塞,交通不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及河南省先后投资数百亿元,促使河南省内部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河南省各部门的生产力水平。同时河南省还建立了一大批与国防工业密切相关的基础工业,这些工业在后期的调整改造过程中,逐步发展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总体工业“东重西轻”的局面。

其次,出现了新兴城市,带动了中小城市的迅速发展。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农业、商业、文教卫生事业的不断前进,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豫西地区穷困封闭的面貌,促进了豫西地区经济与中小城市的迅速发展。如:洛阳由解放前的6.5万人小城镇,到1980年发展为60万人的国家机械工业的生产基地;平顶山由原来的荒山野岭发展成一座以平煤为主、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平顶山市;焦作由原来的一个矿区发展成了一座重型结构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最后,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在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过程中,河南人民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策,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远离市区的荒山野岭,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修建工厂设施,无数英雄们默默无闻地战斗在第一线,为国家创立了不朽的功绩,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同时河南人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发明了与英、美比肩的的“浮法生产技术”。

四、河南三线建设对当今的启示

我们从唯物辩证法的底线思维去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和争取最好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把国防建设与地区之间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的三线建设是比较深谋远虑的伟大决策。而且随着1994年美国机密档案的解密,也证实了1964年美国确实制定了对新中国进行突然袭击的计划[5]3。只是由于当时我们做了充分准备,美国才没有贸然出击。总的来看,三线建设是在新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面临美苏两大国可能会对新中国发动军事威胁的背景下而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所以三线建设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选址强调“靠山、分散、进洞”的原则,造成某些企业选址不当,违反基建程序,存在一定的风险,造成了浪费,而且产品过分强调为军工服务,忽视了职工的生活条件和身心健康发展等。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要引以为鉴,在建设中汲取教训。

第一,继续发扬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三线建设时期,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无数工人、干部、技术人员等精英和政治骨干放弃了原本优渥的城市生活,在“天当罗帐地当床”的艰苦条件下,扎根三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在新时代,我们更要把这种精神融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财富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忠诚笃行!

第二,统筹规划,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三线建设时期,由于规划不当,造成了许多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比如:特厚钢铁厂的选址问题,由包头到酒泉,再到甘肃永登,最后选址到河南平顶山,频繁的选址搬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根据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选址浪费之外,还造成了废水污染、噪声污染等[6]61。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基础,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继续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和思想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三线建设主要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支援内地相对落后的地区,其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贡献之大,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这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在建设三线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斗志昂扬、拼搏奋斗,充分展现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今天,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和思想建设,发扬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参考文献:

[1]何郝炬,何仁仲,向嘉贵.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7、16、369、370、386.

[2]郭根祥.河南省地方军工志[M].郑州:郑州出版社,1990:1-6.

[3]冯登岗,刘鲁风.新中国大事辑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176.

[4]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529.

[5]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三线建设纵横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3.

[6]中国煤炭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煤炭志[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1: 6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罗亦农思想研究”(18FDJ011)。

(作者简介:邱泽艳,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黄琴,法学博士,湖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发展中心主任、副教授,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猜你喜欢

河南启示实践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Jokes Today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