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2022-07-19刘伟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以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血样缔造中国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骨骼承载中国梦想,结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具体实际,致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程中,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天下大同”理想信念、“天人合一”生态理念、“和合”外交思想,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彰显着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蓝图和范本。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需矢志不移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中华文明孕育而生,充分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展现,并为推动人类文明迈入新形态的发展贡献强国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的提出,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对于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新台阶。

一、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

“独立”一词,最早出于《老子》:“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意思是生在世上仅凭个人独立地发展不依靠其他人的帮助,“独立”者,是指自本自根而非外在使然的自在存在,“自主”早已蕴含在儒家的思想之中,“为仁由己,弘道在人”、“自求多福”皆是展现了“自主”的意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立自主”理解为独立定夺方能自主存在,自主行为方能独立发展。纵观中国历史洪流,中国人民坚持将“独立自主”作为优良传统,始终强调独立、自主的必要性。党在百年征程中得来的“血与汗”,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论断,即“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时代伊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采用与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走出的新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延伸和发展。国内外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衍生出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路径,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是实现十亿以上人口级别的大规模现代化,人口数量是独一无二的,百年变局之下,中国对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防控等措施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皆显现出中国“独立”和“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史为鉴,立足国情,独立自主,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独立自主。

二、“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人民自古以来就是真正的力量,是考查历史的主考官,人民与国家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荀子用“水则载舟,亦能覆舟”比喻君民关系,“水”即民,“舟”即君,水流承载船只,船只运动依靠水流,“以民为本”“立君为民” “民惟邦本”等民本传统,认为人民组成国家,群众根基扎牢,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习近平总书记吸取中华文化民本思想的养分和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基础上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断,反映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国情,形象概括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性。“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条道路别具一格,对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基础上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人民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人民的利益是不可触犯的,守住人民这条防线,把坚持为人民增进福祉作为终身事业,从而将现代化发展成果由中国的人民群众所分食。

三、“天下大同”理想信念

回溯传统,“天下大同”出自《礼记》,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理想社会构建的底框,是儒家文化的“仁”的体现,勾画出“人人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天下”是中国古人追求的终极理想,“大同”是人类最终达到的理想世界,基本特征对内“讲信修睦”“仁爱、有序”“义利合一”,对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亲仁善邦”,将“天下大同”理想内化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指构建一个物质生产资料充足,精神高度富有的理想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内合乎中华民族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逻辑,对外合乎世界历史逻辑,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信念不谋而合,凸显了国家人民追求和历史文化传统,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繁荣昌盛于一体的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力量显著增强精神力量明显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同步改善,实现世界“大同”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大同”社会理想信念的延续,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让中国人民更加坚信实现“大同”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以奋发向上的姿态迎接“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形态。

四、“天人合一”生态理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国内外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引起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即顺应天意,景仰自然,遵守“自然”的规则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主张:“道法自然”“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原始时期,原始人们顺应“自然”,人依靠自然生存,自然依靠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农业文明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开发阶段,人们改造资源,自然给予人类馈赠;近代大工业生产时代,人类企图当自然之王,将“自然”视为奴隶,开始大量吸允自然的乳汁,周而复始,终招来自然界的复仇。当前面的关系不适应社会发展时,理性的人类开始追寻新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理念强调“和谐”是过程,“共生”是成果,“和谐”与“共生”相得益彰,“和谐”意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共生”意蕴是人与自然血肉相连,互相促进平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相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传统,丰富发展中国当代的生态理念,推动生态文明进步。人與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是区别西方国家生态发展模式的一把量尺,都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道路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五、“和合”外交思想

“和合”外交思想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文化理念,主张求同存异,塑造和谐相处的关系。“和而不同”“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皆是“和合”思想的重要体现,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协和万邦”皆是“和合”外交理念的体现,“和合”词义为“和”即和谐、和平、和美,“合”即合作、融合、结合,释义为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建设和谐世界。纵观中国文明发展史,和平自古以来就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华儿女的理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认同“国强必霸论”,走的是坚持合作共赢、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正是在“和合”理念的熏陶下,在实现现代化的路途中始终用“和而不同”和“和平友好”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致力构建全球范围的“大同”理想社会。这条道路所主张的和平与发展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和合”的理念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谋求世界各国和平发展,促进全球多元现代性格局的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国家的新发展道路不仅造福国内人民,世界人民也受益匪浅,并为世界提供了新的蓝图和范本。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约而同。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通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中,成功创造出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与苏联模式的有显著优势的现代化道路。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积极地将“独立自主”的传统、“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天下大同”理想信念、“天人合一”生态理念、“和合”外交理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并根据实践的变化而丰富拓展“新”变化,进而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当代党员,2021(10):3-9.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4]卫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红旗文稿,2022(5):34-37.

(作者简介:刘伟,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