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全国“两会”材料产业链之声

2022-07-19孙晓霞

新材料产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两会材料发展

孙晓霞

编者按: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放眼国外,2022年是特殊的一年,全球新冠疫情持续不断,世界经济复苏充满多种不确定性,国际格局发生复杂重大变化;着眼国内,2022年是特别的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十四五”规划将继续稳步有序地落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开启建设。“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2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格外受到关注。

本刊编辑部精心梳理了代表、委员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议案和提案,以及代表、委员的访谈观点,整理出材料领域、相关制造业领域的精辟观点,或许“两会”上的材料“声音”,能够为行业发展带来正向引领。

部长通道

王志刚:加强基础研究,优化创新生态

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科技部要抓住加强基础研究等一些重点工作,因为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是拓展科学的认知边疆,为技术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是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的逻辑起点。2022年,科技部要围绕“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开展攻关,使我国科技能够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够保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水平发展。此外,王志刚强调,要优化创新生态,在创新环境上抓落实,针对科技进步法、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科技部在政策、法律方面要进一步優化,以科技人员为中心,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重点来推动落实。要抓住人才这个关键来抓落实,因为科技活动主要是人的活动,需要一批掌握着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投身科技、热爱科技,并且在科技上大有作为,包括怎么把战略科学家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用好。

肖亚庆: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仍然是未来重点努力的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未来仍然是重点努力的方向,工信部要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要求。一是加大制造业投入力度,保持制造业占比总体稳定。我国制造业正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在此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有非常多的开拓机会,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需要继续努力,这些都是投资的空间、发展的空间。二是产业集群的发展要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优势,有非常好的基础,把现有的基础存量发挥好作用、提质升级、取得更大进步,产业集群的作用发挥就显得更为重要。三是中小企业发展对制造业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制造业行业领域里有千军万马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大企业、中企业和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制造业生态,要在维护和培育生态上下功夫,特别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要在提升水平和自立自强上下功夫。制造业在向高端迈进的过程中,要解决自立自强的关键核心问题,使制造业水平在一些行业、一些领域突破基础上,整体水平能够不断跃升,从而支撑整个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增长。

新材料产业与制造业

彭寿:强化基础原材料开发保障国家战略产业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表示,关键矿产及材料是产业之本、经济之源,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中,矿产及原材料是源头,也是保障。彭寿介绍,矿产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与战略性地位,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大计。

彭寿指出,矿产及原材料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扮演着重要角色。彭寿举例说,高纯石英砂是智能终端用电子玻璃基板、微型机电系统(MEMS)器件封装玻璃粉、光刻机镜头与晶圆用石英玻璃的关键上游材料;超高纯硅,铜、铝等超高纯金属,铟、镓等超高纯稀散材料是半导体制造的重要原材料;稀土材料是新能源汽车、高端机器人、数控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的必需材料。彭寿表示,上述关键矿产及原材料不仅是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决定前沿技术领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彭寿认为,我国关键矿产及原材料发展存在3个问题。一是我国资源禀赋、地域差异较大。二是产业发展涉及环节多,同时我国资源勘查投入不足,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有待提升。三是产业发展包含政府、企业、研发机构与院所等多个实施主体,需要从政策端加强统筹协调、顶层设计引导。

彭寿认为,关键矿产及原材料是战略性工程、系统性工程。他提出3点具体建议,一是成立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委员会,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国家矿产资源各类计划有效衔接,统筹完善关键矿产及原材料领域政策体系;二是建议启动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摸清我国矿产“家底”。三是建议尽快制定战略性矿产资源及原材料开发技术路线图,构建“勘查—开采—利用”的基础原材料开发技术体系,把资源变成材料、把材料变成产业,夯实国家战略产业安全“压舱石”。

司留启:基础创新与管理创新并重大力发展新材料行业

全国人大代表、国瓷材料副总经理司留启将目光聚焦到我国新材料行业发展面临的创新环境营造上。司留启认为,区别于很多行业,材料行业是最前端也是最基础的,可同时材料行业本身分类又极其广泛,在基础研发、原始创新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而且材料领域的国家相关科研机构,分布也比较分散。

因此,司留启建议,一方面要从国家统筹的层面,整合新材料领域各级研发机构的力量,形成为新材料行业领域企业提供原始创新服务的合力。另一方面,鼓励分层次培育新材料行业的企业,打造一些相关前沿领域的大企业。司留启认为,大企业在研发投入、研发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具备优势,新材料领域的前沿技术突破、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很多时候要依赖一些大企业的力量。他建议,国家在攻克新材料行业的创新项目时,提升大企业承担的比例,从而推动行业实现更快的发展。

司留启指出,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对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程度。如一些行业先进管理模式的推广,对于我国尚处于大发展阶段的新材料行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由此可以大幅提升行业的精细化管理效率,进而提高行业的发展效能。

黄政仁:建设新材料科创高地促进科创型小微企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黄政仁表示,新材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之一,发展新材料产业是维护产业链稳定安全、构筑面向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为此,他建议,支持宁波在新材料领域纳入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支持宁波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创新平台;建立國家、地方联动协同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机制;推动国家新材料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到宁波转移转化。

此外,针对进一步促进科创型小微企业发展,黄政仁代表建议:一是统一科创型小微企业认定标准,建立长效税收机制,实现短期和长期扶持政策相结合。二是尽快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制度框架;区分金融机构和科创小微企业层级,提高融资服务匹配度和融资效率;改革金融机构单一信用评价体系,改变固定资产仍是主要信用抵押物的现状。三是建议适当扩大免税主体范围,将科创型小微企业纳入免税范围,免征或按一定比例减征进口关税,为小微型开创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创新装备平台提供支持。四是对创新型小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个人所得税实行一定幅度的退税政策。

李东生:推动中国制造产业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建议,推动中国制造产业升级,构建全球产业链。李东生表示,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全球竞争能力。对制造业而言,全球竞争能力意味着要建立全球产业供应链体系,在经营上与跨国巨头竞争。对此,李东生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能力水平,完善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建设。建议率先支持产业基础较好、已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上游进军。

二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完善中国制造产业链布局。建议国家一方面利用本轮产业链重构的机遇,推动制度型开放,吸引外资高科技制造业企业来华投资设厂,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中国行业龙头企业将工业制造优势延伸到海外,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全球产业链。

三是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根据亚洲周边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通过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推动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产业链集群化。

四是充分利用中国经济体量和庞大市场,帮助中国企业提升行业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创新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邓中翰:紧抓后摩尔时代机遇推动集成电路跨越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集团创建人邓中翰表示,围绕后摩尔时代芯片技术如何发展,全球都在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路径。邓中翰认为,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出现了难得的机遇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邓中翰表示,目前我国正在形成较为完整的芯片产业体系,集成电路产业取得长足进展,为后摩尔时代进一步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国集成电路企业还存在高端材料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等瓶颈,尤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下,多个领域面临供需缺口,这都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挑战。

针对后摩尔时代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创新,邓中翰提出了2点建议。一是后摩尔时代有赶超的机遇,任务更重、所需资金更多,建议比照美欧日韩近期超常规政策举措,尽快研究出台更有支持力度的政策措施,始终“抓住不放、实现跨越”。二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强化对芯片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创新企业在科创板等上市融资步伐。

面向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面临的新挑战,邓中翰提出了“智能摩尔技术路线”,即通过借鉴人脑智慧机制,来研究新型人工智能计算方法及智能架构,达到进一步提升信息处理的“性能/功耗价格”比的目标。

邵志清:搭平台建标准 促集成电路材料创新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表示,集成电路产业对材料的技术指标、稳定性、可重复性要求很高,最终可商用材料的研发成功率相对较低,企业研发风险很大,建议加速建设集成电路材料表征测试和应用研究平台,建立集成电路材料相关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集成电路材料行业数据库和基因组技术创新平台,加速国内集成电路材料创新和企业发展。

邵志清表示,我国集成电路材料产业持续壮大,关键材料实现从无到有,部分材料通过产线认证并打入供应链,培育了一批富有创新活力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但整体而言,我国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存在发展滞后、技术水平偏低、进口依赖度高的问题。

面向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在研发、标准、平台等方面的发展诉求,邵志清提出3个建议:

一是加速建设集成电路材料表征测试和应用研究平台,为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材料表征测试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将工艺流程和材料研发结合解决集成电路材料产品应用场景缺失的问题,尤其为前瞻性特定材料提供集“材料—工艺—设备—测试”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填补行业空白,真正打通研发—产品—应用的通道。

二是建立集成电路材料相关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发挥集成电路材料表征测试平台和应用研究平台优势,根据国内下游龙头芯片厂商的实际使用需求,依托集成电路材料行业现有的标准化产品,由平台通过大通量比对测试和分析,研究并确定材料关键性能的控制指标、分析测试指标、测试操作规范以及制备工艺标准,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三是建设集成电路材料行业数据库和基因组技术创新平台。一方面,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材料行业数据库,通过市场化和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使用表征测试和应用研究平台,分析企业研发数据。另一方面,依托数据库建设集成电路材料基因组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材料机理和组分、工艺和集成条件、材料和芯片性能之间关系数据库和模型,设计并筛选新材料。通过共享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加速国产集成电路材料创新和企业发展。

黄宝荣:多方合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宝荣表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快速发展,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推动了国家信息化建设,但发展任务依然紧迫。除封装测试外,集成电路设计、材料、设备、制造等其他环节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这也对增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黄宝荣指出,要实现集成电路长周期的快速发展,需要政策、企业、平台、人才形成合力,对此他提出了4點建议:

一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着力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之间协同创新,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在工业互联网架构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工艺、制造装备以及原材料制备深度融合,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高端化、供应链现代化。

二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聚力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推进集成电路产业“从0到1”的原始技术创新,突破集成电路产业高端芯片、装备和工艺技术、关键材料、设计工具等“卡脖子”难题。

三是打通创新链与应用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平台,推动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推进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是夯实人才根基。进一步落实好国家产业政策,加强高校集成电路和软件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水平人才,打造既有很强创新能力又懂市场运作的集成电路产业领军人才团队。

胡明春: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胡明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迫切要求我们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坚持“补短”“修长”同步实施,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具体而言,可从调整战略路径、明确重点方向、优化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精心谋划、科学施策、合力推进,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全球引领。

胡明春认为,我国应该加快转变战略路径,形成局部优势。以电子信息行业为例,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在一些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具备了一定的产品竞争力。但是,这种跟随式的发展策略,也造成我们不少领域原创技术、核心技术能力有待提升。比如,在高端芯片方面,跟在别人后面,可以解决我国技术逐步接近国际前沿的问题,但在某些领域还是无法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

因此,需要加快在创新战略路径上进行调整,在科技基础比较好,具有较强战略价值的前沿技术领域,谋求“换道超车”,形成局部优势,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以高端芯片为例,随着“摩尔定律”不断地逼近物理极限,微系统集成技术被普遍认为是推动集成电路芯片微型化和多功能化的新引擎。目前,国内在微系统的理论研究上与国际水平基本持平,只要下更大力气进行超前布局、系统推进,完全有条件实现对国外的创新超越,形成在芯片领域的自主新优势。

对于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胡明春建议,从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攥紧拳头,集中优势力量,加快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突破关系生死存亡的“卡脖子”问题。二是抓好前沿布局,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加快抢占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三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努力打通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到工程应用的整个创新链条,系统性地解决瓶颈短板背后的基础问题。

数字产业与工业互联网

周云杰:工业互联网赋能城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表示,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

周云杰介绍,智慧城市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数字化包括经济、治理、生活3大领域,其中经济数字化是基础和驱动力,能够为治理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赢得时间、空间和经济基础。工业互联网能够推进城市经济数字化,对城市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应该让工业互联网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因此,周云杰建议,以工业互联网赋能城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周云杰建议,支持全国重点省市先行先试,以工业互联网构筑“数字经济”产业底座,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串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脉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打造城市级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键在线全覆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共建垂直行业平台;推动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企业规模化开展数字化升级,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共享和协同水平。

此外,周云杰还建议,推动开放开源形成我国工业互联网新优势。周云杰表示,目前,全球97%的软件开发者和99%的企业使用开源软件,全球70%以上的新立项软件项目均采用开源模式,开源技术已经跨越软件开发应用,向传统制造、芯片等领域拓展。开放开源可以助力我国在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上突破,加快形成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新优势。

陈志列:出台政策激励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发挥引领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表示,成熟的工业互联网行业解决方案平台,在推动制造业企业加速转型升级中肩负重任,起到了加速器作用,当前我国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过程中,产业链关键产品、生态体系发展、解决方案落地等方面还面临“堵点”。

为加快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逐步走向全球中高端,陈志列围绕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建设,提出以下2点建议:

一是要加大力度支持工业互联网领域民营制造业头部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协调机制,引导工业互联网领域民营制造业头部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国家各类创新计划、共性基础研究等项目,提前介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体系;加大工业互联网领域民营制造业头部企业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的参与比例、资金支持比例;围绕产业特点、产业延伸方向、产业融合难点等开展研究,保证研究更切合实际,保障基础研究成果能直接进行成果转化,让这些头部企业起到更多的创新示范作用,缩短前沿创新到应用实践的周期,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从1到100”的产业转化。

二是发挥国家部委的指导作用和聚集优质资源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出台政策充分激励工业互联网领域民营制造业头部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聚集高校、研究机构等众多优质资源,组建集政、产、学、研、资、用、中介为一体的技术开发联盟,瞄准工业互联网边缘接入、应用发展、专业化平台建设等关键技术和重要设备进行联合攻关,支持龙头企业聚焦工业互联网的高价值应用,对特定场景进行深度分析挖掘,优化设备、设计、生产、经营等环节,加快产业生态链的建设和完善,为产业集群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建样板、树典型,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解决方案的普遍应用落地。

尹浩:汇聚合力突破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瓶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尹浩表示,我国5G应用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技术创新性不断增加,但由于应用标准、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现阶段仍以头部企业试点示范为主,尚未实现全行业规模化应用。

尹浩建议,“十四五”时期必须要自立自强,加强政策引导,汇聚合力,突破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瓶颈。

一是必须进一步加强5G、千兆光网、物联网在行业应用场景的创新和业务模式的探索,特别是围绕工业、交通、医疗、教育、能源、文旅等重点领域,支持和鼓励相关产业链和垂直行业应用各方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深化探索5G、千兆光网、物联网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典型案例,赋能行业发展,协同推进各种应用的创新探索和场景落地。

二是要坚持自立自强,完善产业生态。围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把握发展机遇,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产业技术供给。特别是针对5G、千兆光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构筑体系完备、安全开放的产业生态。

三是要推动技术交叉领域融合创新,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5G、千兆光网、物联网的融合发展,提升基础通信网络设施的安全性能和智能化水平。特别要注重发挥好5G和千兆光网的互补优势,两者作为共同支撑万物互联的基础通信网络设施,要通过“双千兆”融合协同发展,共同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高钰:加快数字孪生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璞雨为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钰表示,数字孪生技术正逐步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发展数字孪生技术也成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高鈺表示,我国是工业制造大国,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总体来看,数字孪生当前的企业级应用还不多,还没有形成体系化、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对此,高钰建议,应加快工业数字孪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制定数字基建环境下的分类产业数字化提升政策细则,针对工业数字孪生技术体系建构所需的数字支撑技术、数字线程技术、数字孪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基础与核心技术,制定工业数字孪生共性技术开发路线图。鼓励重点科研机构与优势企业联合研发攻关,发起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集成重点科研机构基础技术支撑作用与优势工业企业工程开发能力,快速、有序地实现工业领域数字孪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优秀人才培养,支撑我国工业数字孪生技术体系自主化进程。

高钰建议,支持工业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示范与基础平台建设。要统筹谋划、汇聚力量,通过工业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示范与基础平台建设,支撑数字孪生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快速有效应用。

首先,立足需求牵引和价值导向,分析梳理出需求急迫、基础具备、潜力巨大的重点行业或应用场景为突破口,集聚资源、分类建设工业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其次,发挥各级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集中力量有计划地建设行业性或地域性的基础设施、数据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业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效率。此外,高钰还建议,应加强工业数字孪生技术及应用标准与法规研究和制定。

陈丽芬:打造一批数字化的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党委书记、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芬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未来纺织行业要保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纺织产业集群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打造一批数字化的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

陈丽芬建议,由工信部牵头,设立国家数字化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心;在纺织行业内遴选20个具有不同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开展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产业集群,服务超过10 000家大中小纺织企业,带动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一是支持设立国家数字化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心,推动数字化产业集群建设。依托行业协会,以服务产业集群加快数字化发展为目标,设立国家数字化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心。

二是支持重点纺织产业集群建设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数字化转型专家人才梯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面向20个重点产业集群,打造符合纺织产业集群特点、集群要素协同共享与高效利用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将纺织服装企业数字化建设投入列入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建议形成制度性普惠政策,将纺织服装企业数字化建设投入按实际发生额加计75%在税前扣除,以进一步激发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内生动力,精准推动纺织服装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新能源产业

张天任:多管齐下推动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新能源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相关政策及时调整跟进也是极大的挑战。张天任表示,产业发展目标随着时间和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各层级、各专项规划衔接难度大,一定程度出现了地方规划与国家规划脱节、新能源发电与其他电源规划脱节、新能源发电与电网规划脱节、新能源发电与消纳市场脱节等问题。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新能源发电将成为未来电力供应的主力。张天任建议,从5方面入手应对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大力加强储能体系建设。《“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重点提到了推动储能规模化发展,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议尽快出台储能专项规划,推动落实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设施的支持政策,逐步提高储能技术标准,有序规范发展储能产业,充分增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调节能力,确保新能源“送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二是加速推动“新能源+”项目落地。建议推动新能源+农业、治沙、渔业、旅游等项目,实现“上可发电,下可沙漠化治理、种植、养鱼”以及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一地多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值,对于提高当地新能源比重和污染防治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建议推动开展新能源+建筑、交通项目,将光伏等新能源直接与建筑物相结合,作为建材使用,同时生产电力。如光伏充电站、光伏公路等的建设,在保证清洁能源供应的同时,也是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的发展方向之一。

三是增强电网跨省互联,充分发挥互济作用。我国地域辽阔,风电、光伏发电均呈现较好的地理分散效应,各省级电网之间出力特性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加强区域内各省级电网互联,有效缓解部分区域较为突出的调峰压力。

四是优化完善补贴方式。建议保持电价补贴的长期稳定,引导新能源发电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共性技术创新。同时,合理规范市场,避免恶性竞争,提高市场稳定性,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运转、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体系,出台灵活的电价政策。另一方面,继续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分步有序推动其他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郑月明: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规划落地落实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表示,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较好,顶层设计方案也相对明确,但要达到预期目标,仍需要在推动产业规划落实上进一步加大力度。

郑月明表示,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均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但仍存在产业链周期错配、供应链不稳定,导致装机量不及预期等问题。

郑月明建议,加强指导和监督力度,促进有关产业规划和政策的落实,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出台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更明确的装机和进度目標;督促地方政府出台实施方案,并加强执行情况检查。二是进一步发挥国有能源电力企业的压舱石作用,督导企业制定可行的规划和年度目标,并加强监督考核,压实主体责任。三是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和攻关,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四是采取加大财政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项目审批流程、上调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五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的作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潘复生:加快推进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表示,新能源储运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关键,而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的开发是该技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当前,储能方式主要包括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储氢、储热、机械储能等。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得到快速发展,这也对储能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技术攻关,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

潘复生认为,开发新一代高效安全的储能技术与装备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突破点和刚性需求。但是,发展新型储能,材料是基础。潘复生指出,没有新一代储能材料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新一代储能技术的进步。发展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不仅能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解决瓶颈技术难题,而且可以创造一个新型巨大产业,对经济创新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

潘复生建议,要加大对颠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技术的开发投入,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具有战略意义的镁储能材料的开发应用。潘复生说,要着重解决传统储能存在的瓶颈问题,发展安全性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的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重点应发展固态氢储运、新材料管道运输等新一代储运氢技术、镁电池、钠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锂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材料及系统。

赵延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工商联主席、辽宁省政协副主席赵延庆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能源行业是主战场,电力系统是主力军,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实现以新能源为供应主体,对于降低我国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延庆介绍,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升,电力系统供应安全、运行安全、调峰消纳等方面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功能更加强大、运行更加灵活、更加具有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迫切需要。

为解决上述问题,赵延庆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

赵延庆表示,在国家层面,从加强网源协同规划、拓展需求侧响应、电力市场化改革、抽蓄储能等电价疏导等方面入手,加强顶层政策机制设计,构建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推动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电源侧,提升新能源长周期功率预测准确率,深化新能源纳入供需平衡研究,制定行业、国家标准和工作指导意见。负荷侧,拓展可控负荷类型和规模,加快相关市场激励机制建设,推动平衡模式由“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储能侧,推动完善新型储能、制氢储能及氢能发电电价疏导机制,鼓励风光场站装设储能装置,提升调节能力和涉网特性,促进新型储能产业科学发展。

新能源汽车

曾庆洪:建议延缓新能源车国家补贴完善其他激励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认为,我国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多年,对新兴市场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有力增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国补退坡并将于2022年底停止,导致供给侧企业成本压力居高不下,需求侧基于对“安全性”“充电难”“充电慢”等问题的焦虑,消费积极性也有待提升;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总体规模仍比较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充电、换电等)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产业长足发展任重道远。

为此,曾庆洪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延缓国家补贴1~2年、简化前期补贴领取手续、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二是建议国家层面在新时期考虑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政策进行战略方向调整,以达到“提振消费、鼓励建设”的目的。一方面,以提振、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为目的,将补贴政策向需求侧(消费者)倾斜;另一方面,以加速新能源汽车配套建设为目的,将补贴政策向建设方倾斜。三是加大力度研究、尽快完善其他激励政策以确保新能源汽车补贴完全停止后市场有效、持续发展,完成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

陈虹:建立车规级芯片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从“产业链补链强链”角度,建议加强政策保障促进国产大算力芯片发展。

陈虹表示,疫情爆发以来,汽车行业持续受到“缺芯”影响。随着今后智能网联汽车的加快发展,车用芯片尤其是大算力芯片的需求,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为此,他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多方协同,建立车规级芯片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成立第三方检测认证平台;建议国家牵头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芯片企业、汽车企业共同参与,加快形成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能力。

尹同跃: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纳入碳交易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认为,目前,为确保实现“双碳”目标,国家将发电、石化、钢铁、有色等行业纳入碳排放管理的重点对象,通过全国碳交易安排的市场化手段,使企业履行碳排放的义务。不过,目前汽车行业因制造环节碳排放较少,未纳入碳排放管理重点行业。但是,相比传统燃油乘用车,现有新能源乘用车每年在使用阶段减少碳排放1500万t左右。如果能考虑新能源汽车在使用阶段对碳排放量减少的有效性,应该利用碳交易手段积极鼓励行业车厂转型新能源车生产。

因此,尹同跃建议提出3点建议:一是建议工信部等部委重点研究新能源汽车在使用阶段减少碳排放的效果,将它作为鼓励传统车厂转型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抓手,从而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二是建议扩大碳交易行业范围,将汽车行业包括在内,让汽车企业参与CCER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三是鼓励跨行业企业通过碳市场交易推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汽车行业将受惠跨行业碳交易得到转型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经济效益。

王凤英:由国家统筹资源推进车规级芯片产业链部署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指出,2020年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球范围内芯片代工厂排产、生产节奏被打破。2020年底,汽车缺芯问题开始浮现。王凤英认为,相较近年来国内半导体企业在光刻机、光刻胶等高端领域对先进技术的频频突破,车规级芯片产品国内企业涉及较少,且市占率极低,缺乏对车规级芯片的设计与制造工艺研发。面对此次缺芯潮,暴露出我国在芯片领域存在重尖端领域突破,轻基础领域布局的产业问题。

王凤英建议,当务之急是应优先解决“缺芯”问题。由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出手,系统布局,恢复秩序,防止一哄而上加剧乱象。面对扩产、投产的芯片制造企业,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能够使企业迅速投产以解汽车行业燃眉之急。

王凤英认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是支撑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她建议,国家应统筹资源,进行车规级芯片产业链部署,完善产业布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将“卡脖子”的关键零部件领域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注重对下游产业应用中国企业车规级芯片产品的引导,真正实现让市场反馈推动技术迭代。对车规级芯片应用端企业,推行“国产化芯片”应用相关优惠政策,依据应用的“国产化芯片”的国产化比例进行适当税收或其他方式优惠,加快相关应用方案落地,帮助自主车规级芯片提升产品竞争力,使制造企业顺利生长。

曾毓群:加快电池碳足迹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处获悉,他在《关于加快我国电池碳足迹研究并建立中欧互认机制的提案》中提到尽快启动中国电池碳足迹标准和方法论研究,建立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参与全球碳中和规则制定,推动与欧盟建立电池碳足迹管理互认机制,对于确保我国电池领域全球竞争力十分重要。

曾毓群表示,電池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中具有关键作用,欧美各国已纷纷将电池纳入战略规划,并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法规。我国在电池技术、制造和产业链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但在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论方面存在空白,而欧盟正在加快制定《欧洲电池法》。

对此,曾毓群提出3个建议:一是借助中国产业链完善、应用数据丰富的优势,加快我国电池碳足迹方法论研究。同时与欧盟积极沟通,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推动中欧电池产品碳足迹方法论的协调与互认。二是建议有关部门按年度、分区域更新发布我国电力碳排放因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我国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及时更新并向国际通报。三是加强绿色电力认证国际合作;研究适用于我国电池产业发展和产品需求的绿证管理制度,并通过区块链、5G、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为其确权。

方运舟:建议统筹建设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哪吒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方运舟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发展,对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提出新挑战,主要包括车用操作系统、车用高性能芯片及汽车智能安全3大挑战。尤其是汽车操作系统,已经成为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技术。

方运舟表示,汽车操作系统平台作为重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基础,一直是中国汽车智能化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汽车操作系统对汽车产业的重要性,正如2010年左右手机操作系统的变革对手机产业带来升级一样巨大。

因此,方运舟建议,统筹建设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生态,中国汽车企业可以共同推动车载系统发展。

李书福:全面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加快实现交通领域碳中和

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在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方面,甲醇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广应用甲醇汽车是实现交通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最为现实有效的路径。

在汽车行业,大力推进甲醇应用也备受关注。甲醇作为低碳、含氧燃料,具有燃烧高效、排放清洁、可再生绿色属性等特点,且常温常压下为液态,储、运、用较其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更安全便捷。同时,甲醇生产来源广泛、经济体量巨大、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李书福认为,发展甲醇汽车可促进绿色甲醇发展,带动绿色甲醇规模化,完全立足国情实际,符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有序稳妥推进的宗旨。

煤化工与新材料

吴继发:推动现代煤化工与化纤产业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集团邵阳纺机副总工程师吴继发介绍,化学纤维是纺织工业最主要的原料,在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的占比高达85%,而这其中90%以上的产品基于石油。对此吴继发建议,推动现代煤化工与化纤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加快推动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鼓励发展现代煤化工,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适度鼓励发展煤化工来源的化纤原料,支持有煤炭资源的中西部地区适度发展煤制化纤原料及化纤生产项目,并在煤炭资源配置、电力跨省调拨、投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是要平衡好能耗控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一刀切管理。一方面鼓励企业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节能减排技术等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和降低能耗。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能耗评价体系。煤化工是将原料煤转化为了其他产品,其间只有极少数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排放,而煤化工能耗排放主要发生在燃料煤上。

吕春祥: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吕春祥认为,“贫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能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我国可以信赖和依赖的重要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最有效的途径是分级分质利用,提高过程整体能效,降低碳排放,实现产品高端化、多元化和低碳化,提升经济性。

吕春祥指出,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研究,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首要和现实途径。近年来,我国布局了一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技术实力和水平与当前国家对煤炭综合利用的要求仍有差距。

呂春祥建议,持续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研究,系统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煤炭高效燃烧发电技术、新一代煤制油技术、新型煤化工产品结构调控技术、能源化工流程再造和不同行业系统集成、洁净燃煤技术、低浓度瓦斯气(乏风气)的有效利用、生物固碳和化学固碳技术等进步,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基础性、战略性贡献,为能源安全提供支撑。

10.19599/j.issn.1008-892x.2022.02.002

(本文根据《光明日报》《新京报》《中国工业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电子报》《上海证券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新华网、人民网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猜你喜欢

两会材料发展
可爱的小瓢虫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材料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