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高新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07-18张松涛吴志国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产业高新技术

张松涛,乔 旭,张 雨,吴志国,付 婷

(1.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战略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2.乌兰察布市科技事业发展中心,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3.内蒙古科技咨询评估中心;4.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我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先行代表,已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加快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88年我国第一家高新区正式成立至今,经过30余年发展,我国国家高新区已经发展到全国各地169家。截至2020年,国家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2.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3%;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5.8万亿元、41.8万亿元、3.3万亿元。

1 内蒙古自治区高新区发展现状

1.1 高新区数量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高新区——包头稀土高新区建设起始于1990年,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自治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以稀土资源命名的。经过30年的发展,全自治区共有高新区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3家,自治区级高新区6家。各高新区紧紧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稀土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乳业、装备制造等领域为主导产业的基本格局。

表1 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本情况

1.2 高新区分布情况

从盟市分布情况看,14个盟市中拥有高新区的盟市达到7个,呼和浩特市、通辽市各有2家高新区,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各1家高新区。其中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各1家国家级高新区。

2 内蒙古自治区高新区发展取得的成效

2.1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壮大高新区发展新动能。

2.1.1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截至2020年底,自治区3家国家级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 762.98亿元、工业总产值2 271.94亿元、净利润166.43亿元。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13.1%、46.3%、59.1%。

表2 2020年国家级高新区企业主要统计指标

自治区级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达到2 081亿元、2 492亿元、180亿元,发展势头强劲。

图1 2016年—2020年呼包鄂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2.1.2 高新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自治区呼包鄂3家国家高新区产值为1 055.71亿元,较2019年增长37.96%,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9年的4.45%提高到6.08%,对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高新区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经济增长点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载体,见图1。

2.1.3 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21年国家高新区的评价结果,在全国参评的157家高新区排名中,内蒙古3家高新区位次明显提升。其中:呼和浩特金山高新区、包头稀土高新区进位效果最为明显,排名分别位列106位、75位,较2020年分别晋升了17位、14位;鄂尔多斯高新区由2020年的108位上升到104位。

2.2 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

2.2.1 企业质量逐步提高。2020年,全自治区高新区企业质量逐步提高。自治区高新区入驻企业数达16 88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4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3家。高新区集聚培育了全区32%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三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2.2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0年,全自治区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61.07亿元,比上年增加13.26亿元,增长8.97%。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3%。各高新区围绕党委政府安排部署,深度开展研发投入攻坚行动,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3家国家级高新区R&D经费投入69.99亿元。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高新区R&D经费投入强度均超过全自治区平均水平。

3 内蒙古自治区高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兴蒙”为统领,自治区高新区高质量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自治区高新区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发展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新区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需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加快壮大培育,进一步发挥高新区辐射引领作用,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3.1 高新区数量偏少,规模小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共有高新区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3家。高新区数量偏少,全国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69家,自治区仅有3家,3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较弱,只有包头高新区在全国排名中进入100名以内,位列第75位。由点带面的能力不足,大多数盟市尚未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3.2 高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目前来看,内蒙古创新资源要素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呼包鄂地区,在全自治区层面呈现不平衡状态,呼包鄂地区拥有的高新区占全区总数的近一半,其中国家级高新区均在呼包鄂地区,通过横向对比发现,3家国家级高新区在规模发展上都不平衡,包头稀土高新区无论企业数量,还是产出规模都远超其他高新区,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还尚未拥有高新区,导致所在区域产业聚集度低,未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3.3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高新区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的孵化区,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企业都是由国外或区外引进投资建成的,其生产的产品虽然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但其产品的研发与设计都不在自治区内,大多数企业都不掌握核心技术,在区内仅仅只是加工生产。

3.4 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完善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高新区存在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不健全、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等方面的问题,虽然自治区和各盟市、园区出台了相关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但对比其他先进发达省市高新区,内蒙古高新区在政策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人才培养、奖励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各高新区每年新增的创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活力不足,园区内优质科技型企业总量偏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较低。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格局

4.1.1 加强统筹协调。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按照自治区高新区建设相关要求,引导一批基础好、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主导产业明确的开发区积极创建自治区级高新区,实现自治区级高新区盟市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自治区级高新区升级成为国家级高新区,进一步壮大高新区队伍,形成全自治区高新区均衡发展的格局。

4.1.2 实施分类引导。自治区各盟市高新区所处发展水平、规模差异化较大,需要分级分类引导,创建各具地方特色的发展格局。国家级高新区推进呼包鄂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内蒙古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发挥“领头雁”作用。自治区级高新区聚集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寻求以点带面的突破。在全自治区形成以呼包鄂地区为中心,向各盟市高新区引领辐射带动的创新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由低端迈向高端发展。

4.1.3 强化评估考核。建立健全高新区动态管理机制,完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评估考核工作对高新区建设发展的督促作用,通过“以评促建”,统筹创新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引导高新区科学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4.2 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4.2.1 推进“提质进位”“促优培育”行动。实施国家级高新区“提质进位”行动,推动呼和浩特金山国家高新区、包头稀土国家级高新区、鄂尔多斯国家级高新区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试、寻求突破,全面提升高新区发展能级和水平。“以升促建”,支持赤峰高新区、阿拉善高新区、通辽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和新兴产业加速在高新区集聚。优化自治区级高新区建设布局,实现自治区级高新区盟市全覆盖。实施自治区级高新区“促优培育”行动。推动自治区高新区加快优化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要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创建自治区级高新区和国家级高新区。

4.2.2 高质量创建呼包鄂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自治区统筹、三市建设、区域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探索资源共享与利益平衡机制。依托呼和浩特金山、包头稀土和鄂尔多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稀土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现代能源、草原农牧和中医药(蒙医药)等领域形成创新资源富集区、产业创新引领区和创新政策试点示范区。支持三市合作吸引东部地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呼包鄂地区建设飞地园区或共建分园,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创新发展。

4.3 推进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

4.3.1 聚集人才,激发创新活力。高新区应根据创新人才需求,聚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围绕打造“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积极对接“草原英才”等重点人才计划,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研成果分配收益机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4.3.2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围绕高新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实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机制,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4.3.3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结合本地产业基础,着力发展能够突出自身优势的区域特色品牌产业。重点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做好优势特色产业选择,明确优势特色产业需要攻关的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的发展方向。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术为核心,以产业生态培育为抓手,努力打造一批规模效应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水平领先、品牌企业集聚的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

猜你喜欢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产业高新技术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