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访黄石冲

2022-07-18张剑虹

党史文苑 2022年6期
关键词:七里坪刘邓红安县

□张剑虹

红安县火连畈茶场西南约两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树木葱郁的环形小山,将山脚圈成一块凹地,犹如一张旧式圆椅,凹地北面有一口小水塘,塘下一片宽阔的稻田,远处绵延的山坡上茶园苍翠,小山西面是奔腾不息的倒水河。一个塆子就依偎在这小山的怀抱中,这是一个不到20户,不满百口人的名叫黄石冲的地方。远远看去,只见葱绿不见塆,偶有鸡犬在塘边觅食溜达,好一派田园风光,真似世外桃源。黄石冲名不见经传,却在红安革命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是红安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一站,也是红安迎来全境解放的转折之地。

重组中心县委坚持天台山斗争

1946年6月底,中原突围之后,红安及整个大别山地区基本没有了解放军正规部队。妄图一举围歼我中原部队的计划失败后,敌人气急败坏,把怒气撒在中原部队原根据地身上,出动1个正规旅的兵力,对以红安为重点的原中原军区驻地进行反复“清剿”,中原突围留下的少数部队和地方武装损失巨大,生存十分困难。

早在中原突围之前,李先念、郑位三等中原局、中原军区的领导就预见到主力部队突围后,红安等地革命斗争形势将会非常残酷,于是指令中共鄂东地委委员刘名榜重组中共罗(山)礼(山)(今湖北大悟)经(扶)(今河南新县)光(山)中心县委,由刘名榜任书记,领导红安等地革命斗争。不久,鄂东军区独二旅副旅长何耀榜率部队游击到达红安的天台山,中心县委书记改由何耀榜担任,刘名榜改任副书记。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中心县委制订了紧紧依靠群众,避强击弱,避实就虚,消灭孤立、薄弱之反革命武装的斗争策略。他们以红安天台山、老君山为依托,以不屈不挠的意志、不胜不休的精神、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坚持斗争。他们时而聚力成拳痛击敌人,时而散如繁星发动群众,时而隐形匿迹藏于深山,革命的红旗一直在大别山高高飘扬。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从中原突围到1947年的6月,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整个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由内战初的430万下降为373万,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则由127万发展到195万。解放军的装备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敌我力量的变化,使得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作出战略进攻方针和主要进攻方向: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转战豫皖苏边地区。三路大军突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后,展开外线机动作战。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至海边的广大中原地区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反攻。

1947年6月30日夜晚,刘伯承、邓小平遵照中央军委“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南渡黄河,直趋大别山”的战略方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大军,从山东阳谷以东150余公里的8个地段上强渡黄河,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解放军渡过黄河之后,蒋介石慌忙调集兵力,企图逼迫刘邓野战军北退或者背水一战。7月,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经过28天激战,歼敌4个整编师师部、9个半旅共6万余人。接着,部队长驱南征,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包围当中杀开一条血路,1947年8月末,刘邓野战军全部渡过淮河,进入了大别山地区,完成了千里跃进计划。

邓小平和刘伯承

见证红安革命进入新阶段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刘邓大军南下了”“当年的红四方面军就要打回老家了”的消息在大别山地区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在天台山、老君山地区坚持斗争的中共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和各游击队更是欢欣鼓舞。此时,中心县委收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鲍先志等三人的联名信,大家欢呼雀跃。中心县委当即决定,各游击队迅速赶到天台山脚下的红安杨山乡鸡公寨集结。

9月2日,刘邓大军进驻红安七里坪,第六纵队第十七旅旅长李德生率旅部驻扎在离县城和七里坪相隔都不到二十里的火连畈黄石冲塆。黄石冲虽小,却是当时的红安县城与县北及大别山腹地联结的关键节点,往南可以直达不到二十里的红安县城,往北可以扼守通往七里坪及整个大别山腹地的通道。

9月3日,刘名榜派人通知时任礼山工委副书记的马友才等人,晚上在七里区白果树店集合,到七里坪去与大军会合。当晚刘名榜、马友才等人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赶到七里坪刘邓大军的一个营部里接上了头。真是“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怎知道今日里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而且来的队伍还是由红安人王近山任纵队司令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的第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又是与红安交界的河南经扶县(今新县)陈店乡李家洼村人,旅政委何柱成也是原鄂豫皖根据地安徽省六安县人;第六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鲍先志是红安隔壁的麻城人。刘名榜、马友才等都感到格外亲切,接上头的那一刻,一年多来的艰难、压抑、期盼、煎熬,都被彻底释放。

次日上午,部队派出两副担架,一副担架去鸡公寨接腿部负伤无法就医导致溃烂的中心县委书记何耀榜到野战军医院治疗,一副担架将中心县委副书记刘名榜送到火连畈黄石冲第十七旅旅部,跟第十七旅旅长李德生等人见面。刘、李两人见面时双方热烈拥抱,热情交谈,并就此后的工作进行了交流安排。至此,中原突围后在天台山、老君山地区坚持斗争的中共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和各游击队结束了孤军奋战的游击局面,红安及整个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由此实现重大转折,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

9月4日,第十七旅遵照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指示,在红安工委和游击队的配合下,集中全旅兵力攻克红安县城。马友才、徐锡煌等带领游击队到白果树店、鸡公寨一带监视可能从北面截击我军的敌人,保证战斗胜利完成。战后,第十七旅在稍事休整后,于次日举兵南下执行攻打黄陂县城的任务。

第十七旅南下之后,国民党湖北省保安总队及红安县保安团又乘机占据县城,并在县城东北的稞子山整修工事,企图凭坚固守。

10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亲率大军主力从河南经扶县南下,于10月3日进入七里坪。当天,刘伯承、邓小平分别夜宿天台山脚下的周八家和七里坪附近的潘家岗。10月4日,中原独立旅集中兵力再次攻克红安县城,这不仅为刘邓大军主力向东南挺进拔除了钉子,还为红安解放区的建立扫除了障碍。鄂东工委鉴于红安的反动势力在中原独立旅的沉重打击下已龟缩于县南一隅,县北的广大地区已为革命势力所控制,在红安创建解放区的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遂派王子模等100多名南下干部与红安县工委的干部一起共建解放区。

10月8日,王子模、徐锡煌等在七里坪东南的梁家堰村举行会议,宣布撤销红安县工委,恢复红安县委,成立红安县爱国民主政府,王子模任县委书记,王玉珍、林维、汪之满任县委副书记,徐锡煌任县长。县以下成立区委、区政府,区以下成立联村。

至此,中原突围的一年多后,红安人民又有了自己的政府。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势图

黄石冲旧貌换新颜

今年5月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到火连畈寻访黄石冲。车子沿着平整的水泥路一直开到黄石冲对面小山坡的几排新居前时,遇到几位正在劳作的农民,据了解这是近几年从黄石冲老塆子搬出来的农户。我们停车向他们打听当年李德生及第十七旅在黄石冲驻扎一事。一位60多岁的农民告诉我们,听说塆子中年龄最大的王辉山家当年就住过解放军,那个时候他有8岁,应该记得事,他正好在家,你们可以找他问问。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找到80多岁的王辉山老人。老人身体健康,手脚灵便,思维清晰,对当年李德生及第十七旅驻扎黄石冲一事记忆犹新。他当即带着我们到老塆子后面一片荒废的屋基处,告诉我们,原来的塆子有十七八家,都是给人种稞田的佃农,所以是个杂姓塆子,房子都是在这西边山脚依山就势而建的土坯房,整个塆子沿着一条深巷子两边居住,巷子口有一副厚重的大木门,每到夜晚降临时,就用两道木闩将巷子门闩死。他家当时就住在巷子西边的第三排。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有人拆旧房盖新房,原来的老房子都拆得差不多了。有的朝前挪,有的异地建,他家也在10多年前拆了旧房盖新房。看到一片废弃的屋基,我们感到深深的遗憾,但转念一想,当年革命先辈的奋斗不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吗?

说到当年第六纵队第十七旅驻扎一事,老人说那时他刚满八岁,只记得当时天气还有些热,路上一直有部队走过,中午时候黄石冲也来了好多解放军,家家户户都住满了,他家住的是卫生队,他家前面明继敏家房屋宽一些,住的是首长。一住下就有战士忙着放电话线,小伙伴们都像看稀奇一样跟着看,那时村民还不知道那是架电话。这些解放军十分和蔼可亲,主动找事做,帮助村民打扫卫生、挑水、干农活。但大部分战士说的话村民都听不懂,只有首长说的话和我们红安的话好像,听得懂。当时不知道首长是哪个,是多大的干部?住了两天,听说打完县城就走了。后来才知道最大的首长是李德生,个子不很高,但很有虎气,说话中气好足。

说到目前的生活,老人说,现在日子好过,儿子、孙子都在外打工并安了家,清明和春节时都回来团圆。自己身体健康,还能下地干活,茶场的干部、村干部也非常关心,经常上门嘘寒问暖,我们真是遇上了好时代,这都要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

听完老人的介绍,我们又围着山头、绕着塆子转了一圈。山上林深树密,沿途荆棘挂扯,当我们好不容易爬上山顶时,西行的太阳刚好落在塆子的屋顶上,整个塆子笼罩在一片祥光之中。那些瓦面反射的光芒又给山头镀上一层绿中带红的暖色,我们转过身向西眺望,山外静静流淌的倒水河金光粼粼,田野上有些忙着农活的身影,一种天人和谐的感觉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

七里坪刘邓红安县
饶惠熙
自撰联(行书)
长胜街上的美女们
游九寨沟
峨眉半山七里坪 邂逅半山梦幻嘉年华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
小平找牛
美国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
红安县狠抓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