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题材新年画初探(1949—1985年)

2022-07-18陈畅章梅芳朱洪启

科普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普图像

陈畅 章梅芳 朱洪启

[摘   要] 通过梳理各类专著、图册中1949—1985年的科普题材新年画,结合不同时期科普历史的特点和时代背景,将科普题材新年画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科普题材新年画的发展反映出我国科普事业的脉络,其转变与国家发展战略、科普政策及新年画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科普题材新年画因其亲民性、直观性和象征性在展现先进生产方式、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前的农村科普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年画   科普   图像

[中圖分类号] N4 [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2.03.011

新年画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政府倡导与推动下创作的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气象、新思想的年画。新年画继承借鉴了传统年画喜庆活泼、贴近生活的风格,在广大农村地区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美术工作者投身新年画创作领域,创作出许多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画作。其中,科普成为新年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科普题材新年画在推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破除迷信思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普题材新年画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推行新的生活生产方式的,例如表现讲卫生、农业机械化场景的;另一类是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推行科学文化理念的,例如表现学习文化、反对迷信方面的。另外,由于新年画寄托着农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农村是新年画的主要市场,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表现农民形象、展现农村生活的新年画。

本文对《新年画3000彩图集》《中国新年画经典》《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年画卷》《新年画图录》《新中国年画宣传画·年画卷》《中国年画艺术史》《山东博物馆藏年画珍品》等10余种专著、图册中5 000余幅新年画进行梳理后,结合新年画发行的历史数据和现有研究,整理出科普题材新年画125幅。

目前,学界对新年画的研究涉及范围广泛,成果主要有三类:一是新年画的历史发展,包括对新年画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以及从图像证史的角度分析新年画的证史价值;二是新年画中的形象分析,包括人物形象、国家形象、艺术形象等;三是从设计的角度探究新年画的美学意义和视觉文化。相比之下,新年画在科普方面的作为和影响却较少得到关注。新年画兴起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走向式微。基于此,本文尝试系统整理1949—1985年以科普为题材的新年画,在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新年画的科普特点和优势,发掘新年画作为一种科普媒介的重要作用,探讨其对当代科普工作的启示。

1科普题材新年画的兴起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积极推动农村科普的开展。抗日战争期间,党支持创作了表现边区扫盲运动的《识一千字》《念书好》,提倡讲卫生的《讲究卫生》等科普题材的年画。解放战争期间,出现了《春耕》《夏锄》《纺织》《搓谷穗》《修水利》《冬学》《卫生养娃娃》等年画,重点关注科学技术的实用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年画的创作开始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49年11月26日,文化部发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在肯定新年画的传播能力和教育功能的同时,明确新年画创作要从思想意识上改造和教育民众、宣传新生活、展现新形象、传播新思想。同年12月21日,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对1950年春节重点宣传内容做出指示,其中第六点明确指出:“宣传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产的新道德。宣传识字和卫生,反对迷信落后思想。”[1]由此可见,从新年画运动伊始,“科学”已经成为新年画宣传的主题之一。上述文件的出台,为新年画的创作明确了展现国家新风貌和反对迷信旧思想的总基调,引导美术工作者摆脱陈旧封建的思想观念,寻找新的创作题材。

《指示》发出后,全国各地美术团体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大批美术工作者投入新年画创作中,原来从事版画、漫画、国画、月份牌创作的美术工作者转而投入新年画创作中,在美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李桦认为新年画是一种普及教育工具,需要与新生活、新思想和新习惯紧密地结合起来,“当前人民群众在日常知识方面需要增加如新农具、新机器、生理卫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2]。

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美术界的努力直接推动了科普题材新年画创作的繁荣。仅在1950年各地出版的新年画已达379种,出版总量达700万份以上[3],1950年出版的新年画中科普题材新年画反映农业生产的占31%,鼓励学习文化的占5%,提倡讲卫生的占2%[4]。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年以来的文化事业时充分肯定新年画的作用:“在农村中,年画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宣传品。”[5]

2科普题材新年画的发展与演变

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科普题材新年画以形象的方式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风貌和时代特征,记录了当时的一些科普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脉络。结合时代背景,基于科普题材新年画发展的自身特点和表现内容,本文将科普题材新年画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2.1聚焦国家建设的科普题材新年画(1949—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国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工农技术人员,但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低下,文盲率很高。因此,科普需要适应快速提升大众文化水平的要求。1949年12月至1950年1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召开会议讨论科普工作如何展开,提出科普工作要和反对迷信结合起来,要与识字运动相结合,一定要用大众的语言来普及科学知识[6]。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成立,确定了以“掌握生产技术、解释自然现象、宣传发明创造和普及医药卫生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普任务。这一时期的科普题材新年画紧跟国家政策发展,聚焦国家中心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1农业机械化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农村的生产力还很低,农业生产工具原始落后,依旧处在“人拉牛耕”的时代。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我国在1949年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计划。为尽快促进农业生产,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早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已将“改良农具和种子”作为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1950年5月18日—6月26日,政务院在北京中南海院内举办新式农具展览,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业机械化的高度重视,拉开了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序幕[7]。1959年,毛泽东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8]。

然而,对于习惯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民而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是非常陌生的东西,需要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因此,新年画中出现了许多宣传农业机械化的内容,例如《女拖拉机手》(1951年)、《拖拉机耕地》(1954年)、《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1955年)等新年画通过对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和人们热情洋溢的精神面貌的描绘,展现了农业机械化的美好前景,使农业机械化被观看、认识、想象,使抽象的科学技术具象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例如,《农民和拖拉机》描绘了工人向农民介绍拖拉机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围着拖拉机打量、讨论的热闹情形。这幅画“不仅表达出摧毁封建枷锁以后的农民生产热情,而且显示了农业生产将要摆脱落后走向机械化的伟大理想,展现了新中国农村发展的远景”[9]。农业机械化形象呈现的不仅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也传递了焕然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见图1)。

2.1.2扫盲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文化、教育水平处于落后状态。在全国5.5亿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11]。1949年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之初就提出了科普要和识字运动结合起来。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开展扫盲运动。1956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了要扫除文盲,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逐步设立业余文化学校,以便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文化水平。同年,全国科普配合确定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即根据《纲要》,向农民宣传农业知识、卫生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12]。《学文化》(1949年)、《妈妈教我学绣花 我教妈妈学文化》(1956年)、《坚持学文化 不做睁眼瞎》(1956年)等都是这一时期表现扫盲运动的作品。《上课前》表现了农民识字的场景。画面中,裹着白色头巾的老大娘在黑板前拿着粉笔默写下“摘辣椒”“拖拉机”“耕田”等字样(见图2)。农民对知识的渴望和认真学习的态度令人动容。这类新年画意在鼓励民众识字和学习,降低文盲率,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2.1.3爱国卫生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感染鼠疫、霍乱、天花等传染性疾病情况较为严重。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为25%,人均寿命在35岁左右,是当时世界上平均寿命最低的国家之一[14]。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开展群众运动普及卫生常识、破除迷信,彻底消灭各种疾病,增强人民体质,使人人振奋,移风易俗。各地科普协会也通过展览、演讲、小册子等方式宣传爱国卫生运动。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表现爱国卫生运动的新年画。例如《爱国卫生》(1953年)、《人人讲卫生  家家爱清洁》(1956年)等。爱国卫生运动提出的“八净”(孩子、身体、室内、院子、街道、厨房、厕所、牲畜圈都要干净)的要求,在《人人讲卫生 家家爱清洁》中得到展现。该画通过表现清扫、洗手、消毒等讲卫生的行为,普及了讲卫生的健康观念,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传达了一种保持清洁卫生的生活方式(见图3)。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新年画发行数量大。据统计,1951—1958年,全国共发行年画7.9亿张,全国6.5亿人口人均有年画1张以上[16],科普题材新年画也随之繁荣。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项社会事业处于起步阶段,新形象、新思想、新风尚的传播十分重要。因此,农业机械化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和扫盲运动等国家中心任务成为需要重点表现的主题。但是,科普题材新年画也存在题材重复率高、场景单一的问题,如表现农业机械的新年画中超过一半是表现拖拉机的。

2.2表现科学“大跃进”的科普题材新年画(1958—1965年)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的生产高潮,新年画也被用来进行精神动员。这一时期,科普题材新年画吸收了“大跃进”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农民壁画艺术的想象力和夸张感,新增了许多表现作物高产的作品,如《采番茄》(1958年)、《南瓜王》(1959年)、《冬瓜上高楼》(1960年)等。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迅速发展,科普题材新年画一改单一的拖拉机主题,在题材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排灌机,真出力,灌得庄稼饱饱的,长个粗杆大穗子!》(1963年)、《飞机喷农药》(1964年)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各类新式机械装备相继出现。

1958 年 5 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技术革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在全国的城市和农村中广泛地开展改良工具和革新技术的群众运动。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提出“科学技术的任务是为生产大跃进服务的;对于群众的发明和创造,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加以总结、提高和推广”[17]。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要注意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1963年,毛泽东又提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驗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获得了强大动力,许多农村开始进行样板田、试验田等科学实验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科学实验小组在1964年发展到40万个,1965年增加到100多万个,参加人数约700万人[12]78。《选良种,夺高产》(1964年)、《科研小组》(1964年)等表现农村科学实验活动的新年画出现。

《科研小组》表现了农村科学实验小组观测麦子长势的情景。画面中,青年组员手持手电筒,在夜晚的麦田中近距离观测、记录麦子的生长情况。桌子上还摆放了烧瓶、显微镜、试剂等实验用品。小麦生长得非常茂盛,但明显小麦高度过高、密度过大(见图4)。这一时期的新年画反映了科学“大跃进”的社会思潮。

2.3 突出政治符号的科普题材新年画(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普工作和新年画事业都经历了挫折,科普工作几乎陷入停滞状态,直到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才逐渐恢复。全国的年画工作中止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新年画的出版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才渐渐恢复[19]。科普题材新年画在“文化大革命”前期出现较少。在科普实践方面,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赤脚医生的医药卫生知识普及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新年画虽然仍以科普为目的,但或多或少地都出现了明显的政治符号,政治符号的使用更加泛化。这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作品的审查权更多地落在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和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手中,这些人一般缺乏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利用明显的政治字符、党报党刊等政治符号,可以加强作品的表意性[13]344。

2.3.1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

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继续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回娘家,传良种》(1966年)、《良种鉴定》(1966年)、《培育新苗》(1975年)等反映这一运动的新年画。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发挥积极作用,被誉为“农业科学实验的生力军”。《培育新苗》就表现了知识青年同当地干部一起进行育种试验的场景。画面中间的女知青用镊子夹起一颗种子,同左右两侧的另一位女知青和村干部讨论育种情况(见图5)。前景桌子上的一本《红旗》作为政治符号明显地表现出来。

2.3.2农村医疗卫生建设

1965年,毛泽东批示“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此后,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在农村培养了一批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扎根农村,积极向农民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1967年)、《大搞科学种田 发展合作医疗》(1975年)、《踏遍青山》(1975年)、《毛主席关心咱健康》(1976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赤脚医生在中草药防病治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开展群众性的草医草药运动中,赤脚医生深入群众,对草药的特性进行细致的研究。在河南商丘,群众献出了一个具有消炎作用的土方,需要十几种中草药,有的中草药价格昂贵,本地既不出产又不易买到。赤脚医生用本地土生土长的地丁、银花、蒲公英三种草药加工成针剂,经过临床试验,效果良好[21]。《大搞科学种田 发展合作医疗》(节选)表现的是赤脚医生采集草药的画面。画面中的赤脚医生正蹲在植株旁采摘草药,肩背的医药箱体现出她的身份;在她身后,一位有草医草药经验的农民在向她介绍草药情况。该画表现出赤脚医生就地取材、深入群众的工作瞬间(见图6)。

组织城市支援乡村,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又一重要措施。毛泽东于1965年发出“六二六指示”,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农村巡回医疗工作全面展开。在此期间中,大批医务工作者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农民家中或田间地头看病治疗。《毛主席关心咱健康》表现的是农村巡回医疗队的工作场景。画面中,下乡看病的医疗队被命名为“六二六医疗队”。丰收之际,农民们排队接受巡回医疗队医生的检查,该画表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心(见图7)。画面右侧摆放着《人民日报》和《红旗》,利用党报党刊这种政治符号让新年画的政治表意更加明显。这一时期的新年画不仅局限于宣传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和普及医疗卫生知识,而且更加明显地使用政治符号。总体来看,这些新年画通过表现群众参与科学的热情和宣传现代医疗技术的美好,起到了鼓舞人们、振奋精神、消除迷信、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的作用。

2.4描绘科学春天的科普题材新年画(1977—1985年)

1976年10月,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国家各项事业开始恢复。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提出了“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的战略决策。随着科学的春天到来,科普再度活跃起来,科普题材年画也再度快速发展。新年画的出版发行经历了一次井喷式的大发展。据统计,1978年全国年画发行量为3亿张左右,1980年为4亿张[2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经济建设成为国家中心任务,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风气日趋形成。青少年成为重点科普对象,科普的任务也开始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引导他们热爱科学技术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作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后备力量,青少年成为这一时期科普的重点对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从小学科学,长大攀高峰》(1978年)(见图8)、《我们爱科学》(1979年)、《从小爱科学》(1982年)等新年画。这些新年画通过展现少年儿童参与科学活动的场景,表达出青少年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国家对青少年的期望。

帮助农民增产致富是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1978年10月,《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强调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要求专业科研机构要发挥骨干作用,支持和指导农村的科学种田或技术革新活动,帮助总结经验、传授科学知识、推广科研成果。各级科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对广大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需求,通过技术服务、技术示范等形式,促进农村商品化、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以河北省为例,1984—1986年共开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8.6万个。组织3.4万名科技人员下乡讲课[12]104。科普题材新年画的主题转向表现科技人員服务农村经济,《农业技术员》(1980年)、《女园艺师》(1980年)、《抢财神》(1985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抢财神》表现了专业科研机构人员受到农民欢迎的场景。画面中,来自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被农民簇拥在画面中心,受到农民的欢迎。科研人员还被亲切地称为“财神”(见图9)。这一名称暗含着科学技术帮助农民增产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普题材新年画的发展始终围绕国家中心工作、科普方针政策和新年画行业发展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各项工作刚刚起步,新年画运动兴起,科普题材新年画聚焦国家农业机械化运动、扫盲运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等题材,展现出崇尚劳动、热爱学习、健康向上的时代新风貌。1958—1966年,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新年画重视群众在科学中的作用,侧重表现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普题材年画在科普的同时更加明显地使用政治符号。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普题材新年画转而表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科技活动。科普题材新年画不仅记录了新年画行业的发展,也是新中国科普史的缩影。

从文化部发布的第一个文件起,国家在每个关键时期都有对新年画的意见和指示,新年画成为“各类美术出版物之最”和“装饰美术作品之最”[2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大众文化消费品种类的增加以及公众审美习惯的变化,新年画被更加炫目的挂历、电视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新年画在反对迷信、移风易俗、普及科学技术方面发挥过独特作用,是重要的科普媒介。

3科普题材新年画的特点与传播优势

3.1亲民性

首先,科普题材新年画借助图像的优势突破了文字的限制,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教育事业比较落后,文盲率较高,尤其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农民不识字。新年画浅显易懂,多描绘与农民关系密切的现实生活场景,内容较为直观易懂。其次,相较于其他图像形式,年画有着强烈的大众属性。作为从民间生长出的本土艺术,年画符合农民的审美习惯与精神追求。最后,新年画定价不高,普通农民也可以消费得起。《指示》还專门提出“在印刷上,必须避免浮华,减低成本,照顾到群众的购买力,切忌售价过高”的要求。例如,上海画片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上课前》定价0.13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选良种,夺高产》定价0.15元,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我和奶奶上夜校》定价0.14元。以山西省为例,1957年、1964年、1974年农民的人均收入分别为80元、85.74元、101.32元[26],相较于当时的收入来说,新年画的价格较为低廉。通俗的图像、传统的形式、低廉的价格使得科普题材新年画的亲民性较强。

3.2直观性

科普题材新年画的呈现方式以图像为主,形象轮廓清晰,画面色彩鲜艳,直观易懂。也有些会在画面底部白边正中或右下角附有顺口溜或小诗。例如,《上课前》采取了传统年画中诗画配合的形式:“老大娘,上民校,学习文化信心高;课前常把生字认,一字一句都记牢。”画面内容多描绘与农民关系密切的现实生活场景,田间地头、生产队、农家小院等都是常用的场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新式农具、学习活动、现代医疗技术等则融入到具有叙事功能的图像中,通过像镜头一样的画面定格科学技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瞬间。因此,科普题材新年画并非直接教给人们科学技术知识,它的科普作用是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和象征物传达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实现的。

介绍一个新事物时,图像是比文字更省力的办法。科学技术对当时的农民来说是陌生的、抽象的,与其通过抽象的文字解释,不如使用直观的图像。蔡若虹曾说:“艺术形象虽然不能对人‘说理’,可它却善于使人‘动情’;它专门操纵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它管理着人们的感情世界,它的唯一的武器就是形象。”[27]科普题材新年画中的形象,不是直接的理性说教,而是通过感性的中介达到理性的认识作用。李琦在创作《农民和拖拉机》时,全国还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拖拉机。他在《我的一点体会中》中提到创作这幅画的背景:“经济建设将要成为第一位的工作了,任务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又想到虽然今天农村并不能见到拖拉机,但现在开始让农民熟悉它,为将来的使用作思想准备是应该的。”[28]这幅新年画描绘了农民在田间地头参观拖拉机的景象,将技术置于农民日常劳动的场景中,通过抽象程度较低的图像为受众营造了想象空间,为新鲜事物提前铺垫,使之更容易被接受。

3.3象征性

图像的象征性是指图像中的符号与所代表事物之间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图像的象征性表现了图像抽象层面的意义,它根植于共同体的文化记忆中。在科普题材新年画中,科学技术也有其特定的象征物。“拖拉机”是生产力的象征,“黑板”是知识和教育的象征,“红十字标志”“听诊器”是现代医学的象征。科学技术通过具有隐喻性的象征物表现出来。图像虽然具有直观性,但其象征性意味着理解图像的深层含义并非易事,这与受众的认知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张大昕的《这个办法好》(1952年),农民就表示看不懂。该画表现了先进的工厂化育苗技术,但对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来说还太为陌生,市场表现不佳。1958年文化部在北京郊区、河北省等地举办年画巡回展期间,一些农民评价科普题材新年画:“不识字的老乡乍看不懂,要有人讲,都说有意思,鼓励人干活。”[29]图像的象征性为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含义增加了障碍,不过一旦受众理解了图像的内涵,便能接受并对图像内容留下深刻记忆。

4科普题材新年画的启示

科普题材新年画通过描绘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场景,传播了以科技为基础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现出“科学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当前,我国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深入农民日常生活,注重实用层面的传统农村科普已经无法全面满足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在这种情境下,农村科普应更加关注科学文化层面,培育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对科普题材新年画的分析,可为当前农村科普提供一些启示。

一是坚持党对农村科普事业的领导,加强资源和服务下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科普和文化工作,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科学与农民之间的距离,让科学技术成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新年画的创作和效果来看,党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是重要保障。当下,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坚持党对农村科普事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资源和服务下沉到基层。

二是回应时代需求和农民需求。农村科普作品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并深入了解农民的喜好习惯和精神世界,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让农民喜闻乐见。在内容上,应该直观易懂,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除科学技术知识外,也要注重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在形式上,要了解农民的审美习惯,科普作品的构图、配色、形象都要符合这一要求。

三是发掘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当前,农村科普工作比较缺乏符合农民审美习惯的各类宣传画。在农村科普中,美术作品及其他艺术形式应该承担起科学普及的责任,尤其是让年画这类深受农民喜爱的传统美术作品发挥积极作用,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在普及科学的同时增添乡村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教育部关于开展年节、春节群众宣传工作和文艺工作指示[J].山东政报,1950(1):41-42.

李桦. 怎样提高年画的教育功能[J].美术,1950(2):44-45.

建菴. 一九五○年年画工作的几项统计——并附个人几点意见[J].美术,1950(2):52-53.

王琦. 当代中国美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66.

沈雁冰. 三年来的文化艺术工作[N].人民日报,1952-09-27(2).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历史研究课题组. 新中國科普70年[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18.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总站.中国农业机械化大事记:1948—2009[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0:1.

毛泽东.党内通信[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

鲁丁.《参观拖拉机》和《保卫和平》[J].美术,1959(10):45.

农民和拖拉机[EB/OL].(2013-04-17)[2022-03-22]. http://www.namoc.org/zsjs/gczp/cpjxs/201304/t20130417_223219.htm.

何涛. 档案见证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J].北京档案,2014(8):55-57.

王顺桐.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48.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7年画卷1949—2009[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102.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卫生年鉴(198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5.

陆克勤. 新年画图录中国年的回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114.

何溶. 与群众紧密联系的年画和连环画[J].美术,1959(11):5-7.

聂荣臻. 全党抓科学技术工作,实现技术革命[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28.

宣森. 新中国宣传画1961—1976[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647.

叶文西 . 试谈年画的作用和特点[J].美术,1978(2):41-42,48.

商丘地区革委会,宁陵县革委会. 开展土方草药研究,促进群防群治——宁陵县黄尧大队“三结合”医药研究小组的调查报告把群众性的医疗卫生工作办好——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讨论(四十)[N].人民日报,1970-12-30(3).

对开《培育新苗》[EB/OL].(2021-01-17)[2022-04-19]. https://book.kongfz.com/7684/2729848320/.

大搞科学种田  发展合作医疗[EB/OL].(2020-05-02)[2022-04-19]. https://book.kongfz.com/110726/1948563086/.

谭云森. 在“四化”的长征中年画要更好地为农民服务[J].美术,1980(4):39.

陈履生,陈都 . 新中国年画宣传画年画卷[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451.

王树村. 中国年画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516.

山西省统计科学研究所. 1949—1988年山西省耕地面积、人口、农民人均收入情况[J].山西农业科学,1989(9):39.

蔡若虹 . 蔡若虹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80.

李琦 . 我的一点体会[J].美术,1950(2):48-49.

佚名 . 群众喜欢什么样的年画[J].美术,1958(4):8-9.

猜你喜欢

科普图像
雨伞
A、B两点漂流记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