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美育在高中新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2022-07-18郭群英

高考·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高中

摘 要:教育的终极追求是引领生命走向美的境界[1]。在高中新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从对生命美育概念优势的分析入手明晰生命美育的实施价值,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沿着“领略美好——体悟悲剧——辩证思考——拓宽视野——绽放个性”这一层次递进的实施路径推进生命美育探索活动。这不仅改变了教师在对待生命美育活动时的随意态度,切实提升了生命美育活动在高中新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效果,也提升了生命教育的持续性,更好地达成了教育终极目标。

关键词:生命美育;高中;新语文;实施路径

生命因存在而美,生命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2]。对生命之美的探究是“审美”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师将美育更好地渗透至高中新语文课堂中的有效途径。在依托“新教材”“新课标”开展的高中新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以语文课的生命美育价值探索为依托,统筹设计生命美育活动,探索生命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优势及实施路径,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观,帮助学生找到生命的价值,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负责的生命态度。

一、生命美育及其在高中新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优势

在探索生命美育在高中新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之前,教师先要明确生命美育的内涵及其在高中新语文教学中的實施优势,从对“内涵”与“实施优势”入手坚定自身信心,找到生命美育在新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方向。

(一)生命美育

生命美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以引领学生感知生命之美、追求生命之美、丰盈生命之美、成就生命之美为目的的审美教育活动[3]。生命美育的实施和作用过程是一个持续化、系统化的过程。在将生命美育渗透至高中新语文教学中时,教师需关注生命美育内在特性,以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分阶段推进生命美育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之美的辩证思考,辅助学生在体悟、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对生命之美的感悟层次,最终在以生命美育探究为重点的高中新语文学习中走向美的境界,收获美的人生。

(二)实施优势

高中新语文教学中的生命美育实施优势是独特的,承担生命美育教育任务是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高中新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美,如展现庄子对自由生命的渴望的《逍遥游》、展现李白张扬肆意的生命特色的《将进酒》、蕴含纯净澄澈的生命美的《边城》等。每一种美都是极佳的生命美育教育素材。

其次,新课标将“审美创造能力”定为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求教师在展开新语文教学时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感悟语文课程中隐藏的美,并在这一基础上创造美、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追求[4]。

第三,在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性思考中,社会各界对现代教育中“生命教育”缺失问题重视力度空前,一线语文教师纷纷融入对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思考中。如先后发表《生命美育论》《语文生命美育论》等多篇文章的袁国超教师等。其为教师在高中新语文教学中推进生命美育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方法借鉴。

最后,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语文学科教师的情感更细腻,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时,教师可以利用美育丰富的素材来展现强烈的情感关怀,是合格的生命美育实施者。

二、生命美育在高中新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生命美育工作需要持续化、系统化的推进。但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生命美育活动却是教师在教学具体文本时的“有感而发”,具有极强的随机性。这与新语文强调整体性教学不符,也很难起到明显的生命美育效果。因此,在将生命美育渗透至高中新语文教学实践中时,教师需明确生命美育的实施路径,设计层次递进的生命美育教育活动。

(一)感知美好,领略生命之美

美的事物能够让人产生愉悦和向往。在对高中生进行生命美育教育时,教师可以利用高中新语文教材中展现正面的美、积极的美的篇章,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之美、生命之美,进而获得愉悦的、正面的生命感悟。在引导学生领略生活之美的过程中,教师需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与分层,从多角度入手展现生命的美。

比如:在引导高中生“感知美好,领略生活之美”时,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生命美、生活美进行细化分类:

1.自然美。以教材中美的图片画面、美的文章和环境描写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与联想。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沁园春·雪》《再别康桥》等文本中都有展现自然美的片段。在教学这些文本时,教师可以辅以音乐、图片,引发学生的联想、联觉,辅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悟。

2.社会美。以具体的文章为依托引导学生感悟人在生存发展中创造的精神美、品格美,引导学生完成对美的不同形式的探究。

(1)爱与美。以包含“爱”的文本或诗篇,引发学生对爱的不同形式以及爱的美的探究,辅助学生领略爱的温暖、爱的魅力。如在《陈情表》《项脊轩志》中品悟亲情之爱、在《孔雀东南飞》《与妻书》中感悟动人爱情等。以对文本内容的重新组合,引导学生感知爱的不同形式,向学生心中播种爱的种子。

(2)自由与美。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探索人们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感受作家笔下创造的自由乐土。如庄子的《逍遥游》是高歌精神自由,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倡议回归自由,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大胆地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吁。这些都是蕴含自由美的语文教学素材。

(3)信念美。信念是生命之魂,在感知生命之美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信念的强大与美丽。《老人与海》中不能被打败的桑地亚哥、《苏武传》中持节牧羊的苏武,都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信念美的素材。

此外,还有《过秦论》《伶官传序》中的智慧美,屈原、杜甫等人身上独具的灵魂美、《秦腔》《茶馆》中的特色美等都是学生可以领略的美。而在对这些美的探索与领略过程中,学生也能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善于感悟生命之美的心灵,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感恩生命,体悟悲剧之美

在生命长河中美的、愉悦的体验与痛苦的、不幸的体验是并存的。在对学生实施生命美育教育时,感悟生命之“痛”,与感悟生命之“美”同等重要。因此,在高中新语文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中的悲剧和不幸,以不同形式的悲剧辅助学生去感悟生命的阴暗面,进而让其在对不幸的感知中产生对生命之美的珍视与感恩之情。

比如:在高中生命美育实施期间,可以带领学生走入《氓》中体悟女主人公对婚姻不幸的控诉和悔恨,走入《窦娥冤》体悟命运对窦娥的不公;走入《哈姆雷特》体悟王子在得知父亲死亡真相后的愤怒、在看到母亲因替自己喝下毒酒而死亡时的悔恨,走入《雷雨》感受封建大家长周朴园的冷漠、体悟作为“新希望”代表的周冲的无助……

在对生命之“痛”的感悟中,学生以阅读的形式获得间接性的生命体验,弥补了自身在生命阅历上的不足。而也正是因为更充分地体悟了生命之“痛”,学生才萌生出了更强烈的感恩意识和对美好生命的珍惜之情。同时,在对生命中的“悲剧”的感悟中,学生也看到了人在面对悲惨的命运时的顽强和坚韧,从悲剧中积聚力量,形成了坚韧不拔的品格,而在对具体人物行为的品读中(如《氓》中女主人公在看透男子真面目后的决绝等)感受悲剧中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

(三)辩证以待,培养豁达品格

在带领学生领略了生命所呈现出的不同形式的美、建立对生命之美与生命之悲的正确态度之后,教师需进一步提高生命美育教育层次,引导學生辩证地审视生命之美和生命之悲,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生命中所有的馈赠,进而以乐观、豁达的姿态面对生活,做一个能够从不幸中窥探美好的旷达之人。

在培养高中生豁达品格时,可以为学生选定苏轼为模仿对象。为引导学生对苏轼其人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教师在整合教材《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文本的基础上,引入《定风波》《题西林壁》《临江仙》《望江南》等多首能展现苏轼对人生的豁达态度的诗歌,以及诗歌创作背景介绍材料。通过让学生感受苏轼屡次被贬的人生际遇与其词中展现的情感的“不相符”,感悟苏轼在面对人生不幸时的豁达,引导学生像苏轼一样,在不幸经历中探索生命真谛、寻觅生命之美。

之后,教师以展现现实生活与诗歌学习品悟之间的关联为活动设计与实施要点,贴合教学主题设计了“我的不幸”列举分享活动,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自己遇到了哪些烦恼、哪些不幸,并将他们罗列出来。然后思索自己是如何面对这些不幸或烦恼的,并将自己面对生命中的不幸和烦恼的方法罗列出来。接着,要求学生跳出个人身份局限,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重新审视个人做法,思考自己是否像苏轼一样豁达,怎样才能改变自己在面对挫折与不幸时的被动姿态,主动迎击生活中的挑战,并将自己需做出的改变有条理地罗列出来。

最后,组织“一蓑烟雨任平生”生命探索与尝试活动,要求学生以苏轼为学习榜样,根据个人成长调整规划,尝试以不同的视角对待生命中的“不幸”与“挫折”,并将自己每日践行感悟分享给同伴。这样一来,班级里就形成了以“旷达”为美的生命体悟氛围,学生也在这一氛围的影响下,形成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如何在生命以挫折不幸考验自己时,“报之以歌”以乐观旷达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挑战。这既帮助高中学生化解了内在的学习压力与困扰,也让学生收获了更真实、更独特的生命审美体验。

(四)丰富内涵,拓宽审美视野

生命的内涵是丰富的,对生命之美的审视不仅局限在自身,也不应局限在人的生命之美。在将生命美育渗透于高中新语文教学实践中时,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建立关于生命的正确态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生命的内涵,拓宽学生对生命之美的感悟角度,培养学生的博爱意识、博爱情怀。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很多展现博爱的审美素材,如《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喜看稻菽千层浪》中展现的人民之爱、家国之爱,《祝福》《包身工》展现的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墨子所提倡的《兼爱》、儒家的“仁爱”等。在对这些文本的探索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跳出个人身份局限,从社会化的角度去探索生命之美,通过拓展学生的审美视角来感受生命的责任和伟大。如:1.在以豁达的胸怀直面生命挑战中散发生命的魅力,做到对自己负责。2.从史铁生的悔恨中找到与父母相处的正确方式,学会对家人负责。3.接受袁隆平、夏衍、鲁迅等各位前辈精神感召,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关爱社会,关心社会中的其他生命,学会对社会负责。4.从文天祥、杜甫、屈原等爱国诗人身上探秘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因对国家负责而迸发出的独特美感,学会对国家负责。5.在研读《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之后,感悟自然界的神奇,和自然生命繁衍的不易,学会对环境负责、对其他生命负责等。在更广阔的生命审美视角下,学生对生命美的感悟更加充实与丰盈,对生命之美的思辨更加深刻,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形成生命观也是更加圆润的、更加成熟的,他们能体会到生命之间的和谐共生,进而形成博爱的意识与情怀,拥有更高尚的品德素养。

(五)明确“至乐”,绽放个性光辉

每个生命都该有其独特的光辉。在对高中生进行生命美育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形成对生命的正确态度,更要引导学生找到生命中的“至乐”之事,形成自己的生命追求,通过不断进行自我超越,来追求生命之美,成就生命之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之美的追求与成就欲望,也是教师在高中新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美育的终极目标。

比如:在生命美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最后一堂课设置为关于职业梦想的探究课,在此期间,引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探索者”钟扬》《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多篇文本,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与理想”话题。

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设计“我的墓志铭”活动,通过让学生思考在百年之后,你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什么字或你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引领学生完成对个人人生追求,生命“至乐”的规划任务,提出自己的生命口号,继而在内在渴望的驱动下,不断超越自我,不断丰盈自己的生命、成就个性化的生命美,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独特的光辉。

结束语

语文中有春花秋月,也有惊涛骇浪;有光芒闪烁的生命智慧,也有千古不朽的灵魂追求……在落实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养养成任务时,教师需提升审美教育高度,看到语文中的生命美育教育优势,设计系统化、科学化、层次化的生命美育教育活动,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美育的实验田。

参考文献

[1]袁国超.语文生命美育论[J].读写月报,2018(21):18-22.

[2]袁国超.生命美育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8(10):11-17.

[3]赵福庆.“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的几点理性思考[J].教育家,2021(26):53.

[4]黄申发.美育新时代[J].西北美术,2019(2):21-23.

作者简介:郭群英(1976— ),女,汉族,福建惠安人,福建惠安第三中学,中一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高中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