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弦”上的中国印象

2022-07-18吴曼妮

艺术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民族化发展路径国际化

摘要:基于国内古典吉他学琴者的增多以及各大院校纷纷开设古典吉他专业的现状,文章从古典吉他发展史、古典吉他演奏技巧与表现力等方面,结合乐器演奏经验与实践案例,探讨古典吉他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古典吉他;民族化;国际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3

1 古典吉他历史溯源与发展脉络

古典吉他是吉他家族中的一员,虽然与钢琴、小提琴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但无论是在音乐会上出现的频次,还是曲目的丰富程度,都远不及后两者。古典吉他是一件具有独特魅力的西方弹拨乐器。吉他的英语“Guitar”源自古希腊的“kithara”和阿拉伯语的“gitara”,而“tar”在波斯语中就有“弹拨乐器”的意思。虽然其真正的起源很难追溯,但有一点基本得到了公认:公元8世纪,摩尔人从直布罗陀海峡攻入西班牙,开始了长达700多年的统治,也将“gitara”带到了这片土地。

文艺复兴时期,在西班牙境内出现的比维拉琴、四根或五根复弦吉他可谓现代吉他的雏形。但在当时,乐器的制造工艺尚未完善,人们也只是用于自娱自乐。而随着弦数的增加,乐器经过一定的改良后,吉他的艺术价值才慢慢得以展现。到了巴洛克时期,吉他吸引了不少专业音乐家和达官贵人,吉他的影响力也从西班牙向整个欧洲辐射。

从18世纪中期开始,音乐史进入了古典时期,这时的吉他在构造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制琴师在低声部又加入了一条弦线,六弦成为常态,琴颈也有所延长,“古典吉他”自此定名。这一时期,不少作曲家开始为吉他创作作品,包括练习曲、协奏曲、重奏曲等,并注重提升吉他音乐的层次,吉他迎来了所谓的“第一黄金期”。“乐圣”贝多芬曾这样评价吉他这件乐器:“吉他是一个小型的管弦乐团。”

然而后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钢琴。随着制造工艺的提升,钢琴开始在整个欧洲盛行,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品位。此消彼长过后,吉他一度出现萎靡。直到浪漫主义时期,西班牙有一位复兴吉他艺术的大师横空出世——弗朗西斯科·塔雷加,他热衷于钻研吉他技法,吸收前人所长,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为吉他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乐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以及音乐思想的进步,19世纪末,现代古典吉他的发展使吉他在音乐长河中持续散发光芒,直至现在[1]。

“古典吉他”一词指的是除乐器名称定义之外的两个概念:一是指古典吉他乐器演奏方式,用指甲和指腹触弦,拨动时琴弦滑过指尖;二是指演奏古典音乐作品,但这并不表示其仅限于演奏古典音乐。古典吉他的音色纯美,音域宽广,其厚实且极具多元化的音色与丰富的多线条复调和声表现力,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民族文化的作品都能呈现得美感十足。

提起吉他,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弹唱。但事实上,古典吉他是以独奏为主,兼顾一定量的重奏、协奏等。古典吉他的演奏对系统性和技巧规范性的要求较高,作为一件和声乐器,它的低音声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撑音乐和声织体的进行,增强高音部分旋律的组合和厚度;而其高音声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旋律进行延伸和拓展,产生美妙丰富的旋律。很多作曲家都是在用交响乐的思维创作吉他作品,比如西班牙作曲家塔雷加创作的古典吉他名曲《大霍塔》(Gran Jota),用敲击吉他面板的方式模仿打击乐的效果,用两根低音琴弦交替演奏来模仿小军鼓的效果,增强了音乐的动态感和节奏感。可以说,古典吉他虽小,但蕴含着不亚于交响乐团的能量。

2 古典吉他民族化可行性分析

从音色特点来看,早期五弦巴洛克吉他和六弦浪漫吉他使用羊肠制作而成的琴弦,后来现代古典吉他改为尼龙或者碳纤维的琴弦。与古典吉他制琴工艺和选材不同,现代吉他所用的尼龙弦不仅能够承受更强的张力与更剧烈的物理环境变化,而且寿命更长,音色、音量以及手感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因此一问世便几乎完全取代了原来较为脆弱的羊肠弦。尼龙弦的声音温暖、圆润、厚实而饱满,再加上演奏者右手特意留的指甲,演奏时发出的音色甜美、细腻且具有张力。而古筝、中阮、琵琶等中国民族乐器也具有相似的音色,因此它们与古典吉他的匹配度比较高,一起合作演奏时能达到和谐的音响效果[2]。

从演奏技巧来看,古典吉他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亦有相通的地方。作为拨弦类乐器,古典吉他有着特别的演奏技巧,那就是揉弦和推弦。这个技巧演奏出来的效果特别适合模仿二胡、琵琶、柳琴、古筝等中国传统弦乐器。例如,古筝演奏技法中的摇指,在古典吉他上可以用右手的轮指来表现;古筝中的上下滑音技巧,在古典吉他上可以用左手的圆滑奏来表现;古筝中的按音技巧,在古典吉他上可以用滑奏或推弦来表现。用西洋乐器模仿中国民间音乐的演奏风格别具韵味,有时甚至能够以假乱真。

从调式来看,虽然西洋大小调和民族五声调式是两個完全不同的体系,即和声讲究横向与纵向结合的综合性,算民族五声调式do、re、mi、so、la为正音,fa和si为偏音,但这两种音乐体系实际上可以融合在一起,让音乐既有五声性的旋律特色,又包含特定调式的色彩与和声效果。这样不仅能让音乐听起来更为丰满厚实,而且可以带给听众全新的听觉享受,让民族音乐的线条感更具细节化、层次化。

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杨雪霏曾经用古典吉他演奏琵琶名曲《彝族舞曲》,受到网友的热议:“难以相信这竟然是古典吉他弹奏出的声音!”2020年8月,杨雪霏又发行了一张中国风格的吉他专辑——《中国素描》,其中包括众多中国经典作品的改编版,如《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月亮代表我的心》等。除此之外,古筝和箫的加入,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古典吉他的表现力。“箫是一条长线,拥有延续性的旋律,古典吉他的织体比较丰富,一中一西很搭配。古筝和吉他都是和声乐器,既能弹旋律,又能弹伴奏,这造成了一些乐器表现力上的重叠。”曾经在一场中国音乐演出过后,有观众对杨雪霏说:“你的吉他演奏有时听着像古筝,有时听着像古琴,有时像琵琶,有时像柳琴,真是把‘万能的吉他’!”杨雪霏很激动,她很喜欢这个评价:“我也希望我演奏的是一把‘万能吉他’!”

3 中乐“新”唱,逐“梦”飞扬——古典吉他民族化创新路径

21世纪令人惊叹的科技发展速度与音乐产业的创造性,使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交流变得更多元,传播时效性的提升以及数字化音乐的便捷性使音乐的交流变得无国界。在音乐科技的扶持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成为当下的热门议题。笔者作为专业的古典吉他演奏者,有近6年的旅德求学经历,回国后,对古典吉他中西结合演奏的想法更为坚定。一直希望通过古典吉他这一西方乐器的代表,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呈现给更多的西方听众。古典吉他的民族化发展,既可以促进这门乐器在中国的传承和普及,也可以使古典吉他自身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尽管古典吉他的历史没有钢琴和小提琴那么长,其也经历过低迷时期,但笔者在学习这门乐器不同时期的作品时发现,无论是巴西、古巴、委内瑞拉等南美洲国家,还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每个学习音乐的人都非常熟悉本国的民族音乐。虽然欧洲是西方文化占主导,但在国外举办古典吉他独奏音乐会时,笔者经常在演奏西方作品时融入一些中国经典乐曲,如《十送红军》《我和我的祖国》等,用东方女性的柔情之美向国外听众传达“中西结合,西弦中情”的演繹,展现民族文化魅力以及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认识中国音乐,领略西方乐器与中国经典旋律的完美融合。

文脉同国脉相连,优秀的文化艺术需要得到传承。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因此,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寻未来因子。

在笔者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创新——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创新。

首先是形式上的创新。文艺作品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只有创新发展才能顺应艺术发展潮流。音乐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必然带动音乐各行业共同发展,因此音乐表现主体对作品的理解和呈现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单纯的二度创作,而是将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相结合,也就是作品与演奏者之间的主体化与客体化统一同化了。听众对艺术作品的要求从直观呈现变成多维呈现,表演场所(舞台)利用科技做到了多维立体的沉浸式体验感。拥有技术条件的支撑以及观众对艺术作品新形式的审美诉求,民族音乐需要以新的思路和新的形式来呈现。

除了形式上的创新之外,内容上的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国内中国风的新作品不断涌现,就古典吉他作品来说,我国著名作曲家谭盾为献给美国女吉他家沙朗·伊斯宾(Sharon Isbin)所创作的《七个欲望》,这部作品是2002年谭盾先生专门为吉他创作的。其是一部将民族音乐文化特色与现代音乐作曲技法完美结合的标题性组曲作品。谭盾引用了1996所创作的吉他协奏曲《易2吉他协奏曲》(Yi 2 Concerto for Guitar and Orchestra)的吉他协奏曲段落,将西班牙南部地区备受欢迎的弗拉门戈音乐与中国琵琶元素相结合,即以中西音乐相融合的方式作为整部作品的创作素材。整首长达10分钟的作品中加入了很多创造性的演奏技法,其灵感来源于乐器演奏本身——类似于四弦鲁特琴的琵琶历史大概有2000多年,它的旋律以颤音和半音技巧为主,而弗拉门戈以节奏性的跺脚或敲击吉他面板而闻名。谭盾的音乐想法是在平衡和对位之下拉近东西方音乐的距离。

其次是著名作曲家陈怡教授首次为古典吉他创作的独奏曲《说唱》(献给著名吉他演奏家杨雪菲女士)。陈怡教授创作的音乐以其独创的器乐结构广受推崇。其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中西乐器本身以及响度的交融。虽然弹拨乐器如琵琶给她带来了很多启发,但吉他作品《说唱》无疑为器乐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作品《说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音乐艺术形式——说唱,音乐风格受到中国北方京韵大鼓的影响,民间音乐家边唱边说,边讲故事,边打鼓,而一小群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家伴奏,由弹拨乐器三弦领奏。乐曲的开场犹如中国传统乐器三弦弹奏的背景伴奏音乐,深沉而悠扬。A、F和H字母段落听起来像是在吟唱、哼唱和朗诵。B、C和G字母段落听起来像是在打鼓;中间段D和E字母段落部分有节奏的和声音乐,是在模仿没有特定音乐语言风格的中国民间舞蹈,字母I为结尾部分,达到了整首乐曲的高潮。吉他作为西洋弹拨乐在中国说唱的想象表演中分别扮演了各种角色,如歌手、鼓手、合奏乐手和舞者,充分展示了吉他演奏的多元化。

除了中国作曲家外,还有一些外国吉他演奏家专门创作的包含中国元素的吉他作品,如莫勒改编的中国作品《春江花月夜》《鸿雁》《女儿情》等,新创作的《吉他上的中国记忆》《吉他之城》《正安印象》等,中国元素在音乐作品中被大量运用,而这些中国元素都来自民族文化,所以文化根基才是作品中国元素的深层体现。

还有一些本土作曲家和吉他演奏家在积极推进中国原创吉他作品,如上海徐鸣鹤老师创作的《长沙印象》完全不同于西方作品,让西洋乐器有了新的演绎生命力。除了移植作品和新创作古典吉他独奏作品外,重奏、合奏与协奏等组合形式也逐渐受到演奏者和听众的喜爱。笔者近期则重新编配了一首经典筝曲《冬虫夏草》,配器为古筝领奏加九把吉他。笔者通过比较原曲演奏形式上的异同,在编排上作了一些调整。

3.1 音色与指法的异同

3.1.1 音色

古筝的音色相对来说较亮较大,古典吉他的音色较为圆润厚实。从乐曲本身来分析,古筝领奏部分的主旋律与吉他声部相互呼应,为了强化整体音响效果,笔者选用1把吉他作为第一声部(乐曲中有部分旋律需要做自由节奏以及颤音,1把吉他易于表现),2把吉他作为第二声部(充实中声部,将古筝原曲中的高低音谱表分开安排,便于获得丰满的和声效果),3把吉他作为第三声部(与四声部联合体现鲜明的节奏拍点),3把吉他作为第四声部(厚重的低音支撑,与古筝的高音区形成对比)。

3.1.2 指法

原曲中古筝的指法包括琶音、遥指、大小撮、扫弦和拍弦。为了与领奏古筝相呼应,吉他演奏上采用相对应的分解和弦、轮指、跳音(顿音)、扫奏和敲击面板的技巧来完成[3]。

3.2 舞台形式设计

舞台设计对重奏或者合奏形式的演出效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乐器的位置将从视觉、听觉与感觉上影响作品的呈现效果。因此笔者参阅了《冬虫·夏草》筝与箜篌重奏形式和古筝五重奏的形式对古筝与吉他重奏的形式进行设计。舞台中央正前方为古筝;古筝右侧后方为吉他一(1把吉他),左侧后方为吉他二(2把吉他),吉他一后方为吉他三(3把吉他),吉他二后方为吉他四(3把吉他)。

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杨雪霏也表示,如果更多的作曲家听到了古典吉他的可能性,发掘了古典吉他的表现力,就会受到启发,更有信心为吉他创作。“这是一个很好的循环。吉他演奏的中国音乐不能总是靠改编,因为不管改编得多好,《渔舟唱晚》作为古筝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小提琴经典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4 结语

中国乐器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已不局限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而是在创作中融入了西方音乐元素,将中国元素的点、西方创作手法的线、音乐塑造的面三者结合。因此,笔者希望古典吉他能早日拥有自己的中国作品,那将是其他乐器代替不了的。

参考文献:

[1] 黄爱国.古典吉他演奏民族化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89.

[2] 钱政贤.古典吉他民族化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艺术评鉴,2018(17):41-42.

[3] 杨凯迪.解析方岽清筝乐作品《冬虫·夏草》的创作、演奏特点[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9.

作者简介:吴曼妮(1992—),女,江西上饶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古典吉他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民族化发展路径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