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2022-07-18李旭英

甘肃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核心问题语文课堂原则

李旭英

【摘要】“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是教师教学的开端,是建构课堂的“脚手架”。有效的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来说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设计并提出贯穿全篇的核心问题,整堂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章可循,课堂的效率才能够提高。文章旨在探讨语文课堂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注意事项及策略,以期对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课堂;核心问题;设计;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2—0070—04

语文课堂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指阅读教学中能够引领学生揣摩文章中心思想的,能从整体上引领学生赏析、感悟课文内容的,继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的问题,它是整堂课的灵魂和准绳。但据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往往不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设置得较难,会导致学生不知从何入手;问题过于简单,就会缺乏思维含量,学生不用经过思考便可以回答,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设计核心问题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要注意问题的适量性。在核心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遵循适量性原则,用一至两个主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提出“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教学理念,即在一节课中,学生能解决一个问题,理解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在一堂课中,学生能把握住一个核心问题足矣。问题过多,容易引起重难点不突出、贪多嚼不烂的不良后果。

2016年“部編本”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温儒敏先生在谈到新教材编写特色时,多次提到“一课一得”理念。他认为教师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时,应当细致一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重点突出。”[1]王本华也将“一课一得”作为解读新教材的八大关键词之一,她认为“部编本教材做了重要的调整,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细化各学段的知识、能力、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落实到各个单元、各板块教学内容,努力做到‘一课一得’”。[2]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提问,控制问题的数量,尽量使学生在一到两个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完成整节课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挖教材、理解教材,细致、实在、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让学生有所收获,最终达成“部编本”语文教材“一课一得”的理念。

2.要注意问题的适中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把握好难易度。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容易走入两个极端。有的年轻老师,刚刚走上讲台,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以自己的水平去要求学生,在设计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偏难现象,有些要求严重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如,在笔者听的一堂《浪淘沙》的公开课中,教师将刘禹锡的其他几首《浪淘沙》诗拿来进行群文阅读,但这些诗对学生来说很有难度,理解起来很困难,绝大多数学生根本听不懂老师的问题,无法参与课堂,导致课堂气氛十分压抑。即使有个别学生试图去回应老师,也是答非所问。上完这样一堂课,学生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的收获,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教学设计违背了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的要求[3]。

而有的老师为了避免上面的“错误”,就走向了另一种极端。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采用问题轰炸的方式,满堂提问。甚至担心学生被问题难住,回答不出,卡了壳冷了场,就把问题形式化、简单化。于是,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举手“踊跃”,回答“积极”,表面看似乎学到了很多,实则教学效果不佳。比如,在一堂《山居秋暝》的公开课中,上课老师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将诗句的翻译直接给出,做成诗句诗意配对的游戏,让学生去玩。课堂上学生十分积极,踊跃参与,都能准确配对,课上“其乐融融,皆大欢喜”。但一节课下来,再去问学生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时,很多学生都回答不上来。这充分说明,课堂上问题过于简单,并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表面上看课堂显得很热闹,实则学生并没有主动而有效的学习,学生更像是在配合教师“表演”。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知识没有学到多少,却学会了揣摩老师的心思,想的不是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是老师希望我回答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只是浮于表面的,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能力。

由此可见,一堂课成功与否,问题难度的把控至关重要,一个难度适中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在难易适中的问题引领下,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探求知识的乐趣,才能真正扎实地掌握并提升知识和技能,这才是教师在高效课堂中需要做到的。如,在一堂《草船借箭》的观摩课中,教师拟定的问题是“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整堂课的问题不多,只有两个:1.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怎样的人?2.诸葛亮是怎样用草船借到箭的?学生通过两个人在文章中的那些对话,分别分析了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要完全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老师抓住《草船借箭》中的重点文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把课堂重心放在分析人物形象和用草船借箭的过程上,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整堂课,学生纷纷踊跃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学生的疑虑,教会了他们分析文章的方法,真正达成了教学的目标[4]。

3.要注意问题的延展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延展性。对于一个问题的探讨,既要能横向展开,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又要能纵向延伸,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能力。如,在《景阳冈》这篇小说的教学中,笔者大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武松从店家口中得知景阳冈上有老虎,为什么还要过冈,是他不怕老虎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作出了以下的回答:①武松有绝世武功,英勇无比,他不怕老虎。②武松想和老虎比一比,看谁厉害。③武松好面子,不想让店家瞧不起他,所以即使怕老虎,也要硬着头皮上岗和老虎拼命,直到打死老虎。学生回答之后,笔者再提问:这是一篇小说,武松这个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那么是谁打死老虎的呢?学生围绕这个话题,积极探求踊跃发言,很自然得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①是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打死了凶猛的老虎,因为北宋末年朝廷局势动荡不安,高球把持朝政,皇帝醉生梦死,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英雄人物和恶势力作斗争。②武松打虎揭露了社会的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③老虎的死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实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愿望[5]。整节课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结构的梳理和内容的理解,既分析了人物形象,又探究了课文主旨,可谓一举多得。设计一个延展性问题,既能横向拓宽到结构、人物形象、写法,又能纵向延伸到主旨、情感。这就相当于用一个问题完成了新课标要求的“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要求[6]。

核心问题的设计除了要注意以上几点外,还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和争议性。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将问题设计得新颖独特。比如,在《猎人海力布》这篇民间故事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海里布热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笔者设计的这个表演形式很新颖,课堂中学生扮演的角色表演得很逼真,故事情节很打动人,有极强的感染力,尤其是海里布为了救乡亲们变成了石头,全场的人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全班学生积极交流,畅所欲言,挖掘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在核心问题的设计中,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辩起来,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以及思考和表达能力。如,在上《两小儿辩日》一课时,笔者提问:你认为太阳和人的距离是可以用眼睛测量的吗?或者是用身体感觉到的吗?这个问题答案不唯一,学生七嘴八舌地参与辩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带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绝妙效果。

1.把握核心内容,明确核心目标。在一堂课中,提问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问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此,作为语文教师,设计好核心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具体实施时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在设计核心问题之前,教师要对班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结合学生实际更好地领悟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需要通过俯视的形式消化课标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对话,感悟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核心人物。比如,在进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和周围的环境描写这三个因素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并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出规范合理的问题结构和轮廓,形成一种系统性的“核心问题”框架,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

2.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首先,在备课时,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容易疏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回到教师的角度思考用哪种方式能给学生提供恰如所需的帮助。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分解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转化为教学的核心問题,这个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提出一个具有科学性、深刻性、针对性和层次性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直奔学习重点,还能解决学习难点,高效地达成目标[7]。

3.合理切入“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设计不能横空出世,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要在他们理解困难的地方进行提问引导,这个属于思维关键的节点,能够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首先,我们要抓住文章的题目,以疑导究。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常能紧扣主旨,理出主线,把握全文。如,在教授“触摸春天”一文时,就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设计问题:谁触摸春天,是怎样触摸春天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要求诵读全文,学生经过阅读,大都能回答正确。其次,我们要抓住中心词语挖掘文章的主题内涵。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旨,主旨也称主题,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体现在文章的语句之中,有的存于关键词之中,对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从这个层面入手来设计核心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如,《草船借箭》一文中,我们便可以抓住最后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赶不上他”中的“神机妙算”来设计核心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便可达到化繁为简、统领全文的目的。最后,我们要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读书应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现实感受,这样能够与书相融相通,能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感悟。比如,在教授《雨的四季》一文时,我们便可以设计这样两个核心问题:1.你对文中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请说出你的理由。2.文章的哪段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并加以赏析。由于文章中有很多充满趣味性的情景描写,学生经过阅读能够触发对雨的观察与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自主学习的开端往往开始于有所疑问。教师抓住这一点,巧妙地设计出核心问题,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和原则,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05).

[3]王丽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9(06):01.

[4]张吉祥.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思考[J].新课程,2018(10):01.

[5]曹卫星.小学语文课堂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1(03):01.

[6]刘志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2(08):15.

[7]丛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7(04):25.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核心问题语文课堂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