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行善犹不足

2022-07-17徐梓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7期
关键词:子孙有益禅师

徐梓

行善,是做人的本分。

明朝的袁黄自幼丧父,根据家族的传统和母亲的意愿,他早早放弃了科举而选择了学医。后来,他遇到一位孔先生,预言了袁黄什么时候考中生员、成为廪生、贡生以及何时做什么官。随后,这些预言一一被验证。袁黄真切地相信,生死祸福、富贵荣辱都是天定的,因而终日静坐,淡然无求。

后来,他遇见了云谷禅师。在云谷禅师看来,通过或善或恶的作为,命数是可以改变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有怎样的命运,而在于你有怎样的作为:是逆来顺受、听天由命?还是奋起抗争、做命运的主人?

经过开导,袁黄将别号由“学海”改为“了凡”,立志不落凡夫的窠臼,主宰自己的命运。按照云谷禅师指示的方法,他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力行功过格。将平日的善言善行记为“功”,恶言恶行记为“过”,月末作一小计,年底作一总计。功多者得福,过多者得咎,用这种方式敦促、勉勵自己行善积德。

行善的努力很快就有了回报。第二年,袁黄参加浙江乡试,获得了举人的功名。孔先生本来算他会得第三名,而他却考了第一名。后来,他又有了儿子,中了进士。孔先生预言他53岁就会死去,可他69岁了还活得好好的,这些彻底粉碎了孔先生的预言。由此,袁黄相信,命自己作,福自己求,一生的祸福成败都是一个人所作所为的结果。他把这一经历和观点写成《立命篇》,作为《了凡四训》的第一篇,郑重教育自己的儿子。

中国一直有劝人为善的传统,并将行善积德和个人的祸福、家族的命运关联起来。《尚书》有“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的说法,一个人做善事,老天就会赐给他百福;一个人做坏事,老天就会赐给他无穷的灾殃。《周易》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行德的人家一定有享受不完的吉庆,坏事做尽的人家则一定会有遭受不完的灾殃。

随后,这一观念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了子孙的吉祥和家人的幸福,传统家训中都反复叮咛要为善积福,去恶远害。刘备嘱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十六国西凉开国君主李暠,要求他的孩子们“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行善就像流水一样顺势而为,远恶就像只手伸进滚烫的开水中要赶紧收手。

古人朴素地相信,积累财富传给子孙,子孙未必能保守;集聚书籍传给子孙,子孙未必能阅读;留传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有形的良田美宅、金玉车马,而是袁黄在《积善之方》中所说的不为人知的行善。

传统的劝人为善有很厚重的因果报应观念,在当今社会确有不合时宜的成分,但依旧适用的是其所传递的核心要义,那就是警诫人们,要心存敬畏,黾勉行善,而不能恣意妄为。这也是当下很多家庭在教育子女时非常重视的一点。

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也许是捐衣捐物,也许是言语激励;经久不衰的雷锋精神,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在努力践行;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不仅父母做,孩子从小也跟着做;等等。

当然,时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不是为了任何回报,而是为了我们良心的安妥,体现了我们为人的本分。我们不能对别人的不幸和苦难无动于衷,也不能在别人需要帮助而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施以援手。保有一颗善良的心,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最终必然也于自己有益。

猜你喜欢

子孙有益禅师
但问何以遗子孙
读书有益
First Man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静坐有益
子孙怎样,你的家族便怎样
留钱做什么?
吸取书中有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