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滁州市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绩效评估
——基于三项核心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

2022-07-16刘慧娟李宝礼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业污染马鞍山市滁州市

刘慧娟,赵 进,李宝礼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建立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1],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一般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2]。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3]。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的范围确定为江浙沪,明确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提出要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国家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目前,长三角城市群贡献了全国约1/4的GDP,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逐渐成为中国区域经济最具活力、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4]。

近年来,一批专家学者从多方位、多角度开展了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如陈雯、周正柱等以长三角三省一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传导机制[5-6]。牛军钰构建了“决策-执行-满意度”三维立体的绩效分析理论框架,并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7];蔡安宁、仲晓东提出淮安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应从“被动”融入到为产业发展联动、人才技术互补、市场融合共进的“主动”,把淮安打造成为苏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8-9];陈洪全提出了盐城市通过规划对接、产业对接,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等深度融入长三角的路径[10],这些文献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滁州市自2013年4月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均位居安徽省前列,2019年、2020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均排名安徽省第一,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62.1亿元,在长三角41城市中位列25位,增速位列第七,在安徽省稳居第三位,但现有的文献对此鲜有研究。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三个经济指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研究滁州市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前后三个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期为滁州市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促进滁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滁州市核心经济指标变动分析

(一)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动分析

1.与安徽总体发展情况相比

如图1所示,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前的2005-2012年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与安徽省各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位数的差距较小,在此期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较安徽省中位数平均高出36.2亿元/年。2013年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显著高于安徽省中位数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开始逐年拉大,2014-2021年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较安徽省中位数平均高682.17亿元/年,是加入长三角之前的近19倍。由数据所呈现的直观结果可见,以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的中位数为参照,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显著高于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前。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公报》《滁州市统计公报》。

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协调会第十次会议正式吸收合肥市与马鞍山市为长三角城市群会员成市,合肥市与马鞍山市成为安徽省最早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两座城市。马鞍山市与滁州市地理区位相似、产业结构相近,在吸引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通过与马鞍山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可以更加直观地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对滁州市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

2.与区位相似的城市相比——以马鞍山为例

图2给出了2005-2021年间滁州市与马鞍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从图2可以看出,在马鞍山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前的2005-2010年间,滁州市与马鞍山市的经济总量差距较小,并且二者间的差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在稳定的区间内波动,但是在马鞍山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而滁州市未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2011-2013年间,马鞍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滁州市的差距显著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政策红利对马鞍山市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随着滁州市在2013年加入长三角城市群,马鞍山市相对于滁州市的政策红利消失,二者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差距重新回到了2005-2010年的水平。由此可见,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对新加入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滁州市地区生总值达到2909.1亿元,位居全省第三位,经济总量反超马鞍山市798亿元,此后两市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展现了滁州市强劲的经济增长潜力。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公报》《滁州市统计公报》。

(二)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滁州市工业总产值的变动分析

1.与安徽总体发展情况相比

图3给出了2004-2016年间滁州市工业总产值与安徽省工业总产值中位数变动趋势。图中左侧柱状图表示2004-2016年间滁州市工业总产值变动情况,右侧柱状图表示安徽省工业总产值中位数变动情况,其中绿色柱状图表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加量,蓝色柱状图表示工业总产值变动总计。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滁州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前的2004-2012年间,滁州市工业总产值各年变动量与安徽省工业总产值中位数变动量大体相当,2004-2012年滁州市工业总产值累计增加1393.32亿,高于安徽省工业总产值中位数161.85亿。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滁州市工业总产值较安徽省工业总产值中位数水平出现了快速增长,2013-2016年间,滁州市工业总产值累计增加857.67亿,高于安徽省中位数332.35亿。

从图3还可以看出,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前,滁州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与安徽省中位数增长率较为接近,2004-2012年间滁州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年度均值为29.7%,安徽省中位数增长率年度均值为30.3%。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的2013-2016年间,滁州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始终高于安徽省中位数增长率,在此期间内,滁州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的年度均值为15.7%,比安徽省中位数增长率高出5.5%。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滁州市统计年鉴》。

综上,统计数据的直观结果表明,以安徽省工业总产值中位数水平作为参照,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滁州市工业总产值无论是在年度增加量还是在年度增长率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前,说明城市群对新加入城市的工业总产值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与区位相似的城市相比——以马鞍山为例

图4给出了2004-2016年滁州市工业总产值与马鞍山市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滁州市与马鞍山市的工业总产值变动路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2004-2008年,在此期间,马鞍山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加量高于滁州市,两市之间的工业总产值差距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二是2008-2011年,滁州市工业总产值与马鞍山市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三是2011-2013年,在马鞍山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滁州市与马鞍山市的工业总产值之间的差距再次呈扩大态势。四是2013-2016年,在滁州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两市工业总产值之间的差距重新进入缩小阶段,并且2016年,滁州市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对马鞍山市的反超。

图4中滁州市与马鞍山市工业总产值变动趋势的数据直观结果可以看出,作为地理区位相似的两座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政策优势对两市工业总产值的变动具有重要影响。当马鞍山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而滁州市未加入时,城市群的产业溢出效应提高了马鞍山市相对于滁州市的工业总产值,而在滁州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两市所面临的政策环境相同时,滁州市的工业总产值与马鞍山市之间的差距开始进一步缩小直至反超。这一结果不仅体现了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为滁州市工业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也表明了滁州市相对于马鞍山市具有更好的工业发展潜力。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马鞍山市统计公报》《滁州市统计公报》

(三)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滁州市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变动分析

1.与安徽总体发展情况相比

图5给出了滁州市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与安徽省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中位数的差值变动图,我们以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三者之和与GDP的比值作为工业污染排放强度指标。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2007年之前,滁州市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一直低于安徽省中位数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值为负,2007年以后,滁州市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开始超过安徽省中位数水平,并且二者间的差距显著增大。2013年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滁州市工业污染排放强度虽然仍高于安徽省中位数水平,但二者之间的差距逐年递减。

统计数据所呈现的直观结果表明,以安徽省工业污染排放中位数水平为参照,滁州市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前一直处于快速递增阶段,这可能是由于滁州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虽然滁州市经济总量与安徽省中位数经济总量之间的差距在逐年拉大(如图5右下角所示),但是滁州市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与安徽省中位数水平之间的差距却在逐年递减,这可能是由滁州市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产业布局较为合理,所承接的转移产业以技术含量较高的低污染型工业为主有关。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滁州市统计公报》。

2.与区位相似的城市相比——以马鞍山为例

图6给出了2004-2020年滁州市与马鞍山市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差值变动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在两市均未加入长三角城市群期间,马鞍山市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始终高于滁州市,两市间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差距较大,但在逐年缩小。在马鞍山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而滁州市未加入长三角城市群期间,虽然马鞍山市的GDP总量和之前相比显著高于滁州市,但是其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与加入之前相比,并未明显高于滁州市。可能的原因是,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长三角产业溢出使得马鞍山市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在推动马鞍山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降低了其单位GDP的污染排放量。如图5所示,在滁州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两市间的GDP差距迅速缩小,滁州市经济总量相对于马鞍山市的增长也并未使得滁州市的单位GDP的污染排放量显著高于马鞍市,甚至在2019和2020年滁州市在缩小同马鞍山市的经济差距的同时,单位GDP的污染排放量也低于马鞍山市。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对滁州市经济增长的“促增效应”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高于马鞍山市。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马鞍山市统计公报》《滁州市统计公报》。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在前文中我们通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和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三个经济指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滁州市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前后三个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从统计数据所呈现的直观结果可以看出,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与工业生产总值两项经济指标无论是与其自身的纵向比较,还是与安徽省中位数水平的横向比较,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尤其是在与地理区位相近,且同样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的马鞍山市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对新加入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滁州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马鞍山市相对于滁州市的政策红利消失,滁州在两个主要经济指标上与马鞍山市的差距开始逐年缩小,甚至反超马鞍山市,这说明滁州市在与区位条件相似、经济基础较好的马鞍山市的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这既是滁州市为了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度红利的体现,同时也是滁州市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创造的经济发展潜力的体现。

与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前相比,滁州市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总量与安徽省中位数水平和马鞍山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但是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滁州市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与安徽省中位数水平和马鞍山市的差距并未随着经济总量差距的扩大而提高,并且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与后两者之间的差距低于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前,这说明,滁州市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政策建议

第一,滁州市要坚持“东向”战略不动摇。一是要在思想观念上东向,真正做到思想解放与“思想破壁”,虚心学习江浙沪城市发展等先进经验,江浙沪能做的,滁州要尽力做到;二是要在体制机制上“东向”,做到体制机制上与江浙沪城市接轨;三是要在发展模式上“东向”,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产业发展上全链、系统地融入。

第二,滁州市要全力打造“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要以两个毗邻区建设为突破口,在用地空间、金融工具、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取政策倾斜,在统一规划管理、统筹土地管理、统一项目管理、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创新管理运营模式、协同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推动毗邻区早成规模、快出效益,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第三,滁州市要以“基础设施、商贸联系、科技合作、人才培养”为合作主题。要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提升滁州市整体竞争力。目前,滁州市与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已经初现紧密合作的专题领域,未来需要在这些领域继续开拓与深耕。比如,滁州市可以借助“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继续加强与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的互联互通,并推广到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此外,滁州市可以探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吸引企业、高校和研究院在滁州创办协同创新实验室、研发中心、重大实验室、专家智库、行业发展数据库等。

第四,滁州市要以“产业转移、创新驱动”为发展契机。要推动滁州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促进滁州市产业升级,构建完整的产品价值链。随着长三角扩容到安徽省区域范围内,一方面滁州市要发挥要素禀赋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也要引导和扶持在滁企业主动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要完善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硬件建设与配套设施,推进滁州市与发达城市的产业对接协作,形成区域间上下游产业联动机制,构建完善的产品价值链。

第五,长三角城市群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机构在长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统领作用。一方面完善长三角经济协调会自身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各项议题与协议的实施,促使城市群的合作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转变地方政府的区域发展与治理观念,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与“行政区经济”,实现从同质化竞争向多样化互补与共荣转变,共同谋划长三角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大市场中得到更持久、更足劲的发展,并促使各级地方政府都能够分享长三角快速发展的红利。

猜你喜欢

工业污染马鞍山市滁州市
马鞍山市采石小学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七中学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状况实证研究
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之研究——以马鞍山市含山县实践为例
习作点评
Mother's hands
习作点评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业污染总量控制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