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调研报告

2022-07-16张语哲

科学与财富 2022年4期
关键词:排华归侨管理区

一、调研报告

(一)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之成立史

1、印尼排华运动与中国撤侨过程

苏加诺执政时期,在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1959年出现的印尼排华活动逐步升级为排华浪潮,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印尼政府要求华商限期停止营业。1959年5月14日,印尼商业部部长姆佐米索诺(Rachamat Muljomiseno)颁布M字第2933号决定书,要求各县、州、省及各市首府以外地区的外侨店铺、零售商店于1959年12月31日结束营业。[ ]第二阶段表现为针对华人的居住限制,也是开始出现印尼军方武力迫迁现象的阶段。第三阶段的标志为排华总统令的颁布,即1959年11月18日苏加诺签署发布的第十号总统令。从颁布商业部部长决定书到部分军事区实施居住限制,以至总统禁令的出台,印尼政府的排华政策一步步升级,商业限制领域和政策实施范围不断扩大。[1]

因为印尼排华浪潮的愈演愈烈,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着手开展撤侨工作。中国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拥有大量侨民,中国对印尼排华的处理方式成为其应对同类事务,以及与华人居住国关系的风向标。陈毅致电印尼复信后次日即在中南海召见了苏联、保加利亚、蒙古国等十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借此向国际社会澄清中国的侨务政策和外交路线。会谈期间,陈毅明确阐释了中国处理涉侨事务的三项原则: 首先,中国政府鼓励华人取得居留国国籍,成为当地公民;其次,对愿意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人,只能以中国侨民的身份在国外居住,但要遵守当地法律,经营合法商业,中国政府也早已主动解散华人中的党组织,无意干涉他国内政;最后,对于不愿加入居住国国籍,又无法在当地谋生的,中国政府在个人自愿的前提下将其撤回国内。从1960年2月5日起,中国政府开始撤侨行动,陆续派出“美上美”号、“大宝康”号、“海皇”号等轮船前往印尼接侨回国。[2]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就安置印尼华人工作出台指示,内容包括成立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人委员会,在广州、汕头、湛江、海口等归国华人入境港口设立接待机构,由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负责归国华人的安置工作。[3]由此,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海外撤侨和安置工作拉开序幕。

印尼当局和社会排华运动与中国政府开展撤侨工作的同时,据归侨回忆,有些地区的华侨已被排斥、集中,看管于临时的集中营里。中国政府关心和关怀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派船只(“那时的祖国比较穷,接船还是租的。”[4])相继将同胞们接回国内。这一喜讯给居住在印尼加里曼丹坤甸辖区各地的侨胞带来了福音,侨胞们深感高兴欣慰。虽然当时在加里曼丹坤甸还没有排华,但侨胞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希望早日能回到祖國怀抱。在侨胞的强烈要求下,我国驻印尼大使馆,坤甸领事馆非常重视,协同中华工会以贫侨的身份为自愿回国的810名侨胞办理了回国手续,接侨胞们回国,称为“1960年印尼第四批归侨”,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广东客家人。

1960年6月上旬,印尼坤甸的华侨大亨陈隆吉先生大力支持协助归侨工作,在他的油厂里搭建了接待站,并提供了所有的生活物资和费用。同年6月10日,从坤甸各地自愿回国的侨胞陆陆续续来到了临时接待站,在这里等待祖国派来接侨胞回国的轱船。在接待站候船的日子里,中国驻印尼领事馆领事蔡少龙等人常来接待站看望和慰问侨胞。在接待站停留了十天左右,1960年6月19日,侨胞们登上了从英国租借来的“大宝安”号轮船。当时接侨的船有“大宝安”号、“大宝康”号、“美上美”号等轮船。印尼第四批归侨乘的是“大宝安号”轮船。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七天七夜,在1960年6月26日到达了广东汕头,靠岸后侨胞们看见“欢迎侨胞回到祖国怀抱”、“祖国是华侨最有力的靠山”等大幅标语,听到了“社会主义好”、“歌唱祖国”等爱国歌曲。

2、北硿华侨茶果场的成立

归侨们在广东汕头住了七天,同时填写了“安置自愿表”。政府根据安置的原则,有的归侨到广州等地投亲靠友;有的回自己的家乡祖籍地;有的安置在福建古田;有的安置在漳浦大南坂等地。500余人乘上了开往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的车辆。归侨们在泉州市区住了一夜,第二天即7月5日就到达了终点——永春县湖洋街道,然后安置在垵口。

当时垵口还没有充足的住房让归侨们居住,暂时分散居住在当地的农民家里,共分为五区:垵口(称一区),龙山村水头(称二区),溪西村(称三区),仙溪街道(称四区),溪东村(称五区)。各区分别办食堂,以供归侨们用餐。1960年下半年永春县仙溪综合农场并入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设立了垵口管理区。华侨茶果场,顾名思义,“茶”指的是茶叶,品种主要是佛手茶、水仙茶;“果”指的是水果,主要为永春芦柑。

年轻力壮的归侨男儿天还没亮就从湖洋仙溪步行到三十多公里外的永春吾峰等地去取茶苗,然后肩挑到茶山上给大家抢种,不误时地完成任务。为了尽早盖好屋子,有的归侨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到十多华里路的瓦窑挑瓦;有的归侨们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下河淘沙捞石,挖的、铲的、挑的、抬的,把一担担沉重的沙粒挑到基建工地;把一块块沉甸甸的石头抬到建筑师傅跟前。和泥浆的、做土坯的、摏墙的、挑瓦上房顶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大多数归侨们奋战在开荒种茶的前沿。在云山雾绕弥漫的早晨,天还没大亮,归侨们已在茶园里,抡起了“打茶拨”的方块木梆,,银锄落地,一块块整整齐齐的方块草皮踏踏实实地层叠在茶案上,归侨们用辛勤的双手给荒山描绘出了一层层、一行行整齐饶山的茶园,这是归侨们以“硬打硬”精神造就的神奇——“瓦垄”。来年,春雷震天响,归侨们穿上蓑衣,披上当年最时髦的粗硬黄色雨衣,带上斗笠,冒着春雨奔向苗圃,挖的挖、拔的拔,把茶苗一小扎一小扎捆好,拎的拎、挑的挑,把茶苗带到开垦好的茶园里抢种。垵口的每片田、每座茶园都渗透了归侨们的汗水,每座茶山都留下了归侨们深深的足迹。[5]

根据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场部的调配,需要开发新能源和支持政府工作,大部分女性归侨调往分配到场部永春茶厂。有的分配到场部搞基建作业,基建完工后,随后调往北硿、龙坑、小湖洋等农场所管辖的区域。其余的四百多大人小孩喜迁新居——垵口。后来的几年里,因工作需要,又有一批归侨调往福州华塑、福州华侨大厦、闽江饭店、宁德东湖塘华侨农场、莆田赤港华侨农场、宁化泉上华侨农场、武夷山华侨农场。还有部分归侨安排在就近的茶厂、修配厂、食品厂、竹溪瓷厂、东风食品厂等地。中国政府对归侨在政治身份和政策上都是很优待的。根据归侨陈述可知,对比当时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农村,归侨们的精神面貌和穿着打扮是优于农村人的,而且政府给归侨的是居民待遇,而非农民。据当地人回忆,他当时在县里读高中时,农村人都是土土的灰扑扑的穿着,而北硿社区的归侨子女们都穿的花花绿绿的时髦衣服,归侨相较旁人的收入待遇比较好,且有在国外的亲戚,会时不时的给他们寄东西。

在行政地位上,北硿华侨茶果场只是属地在永春县,税收并不上交给永春县政府,直属于省侨办,国家划拨的转款资金也是直接划拨给场部。人员管理采取的是土官制,由归侨管理归侨,政府不直接干预人事调配。归侨们所居住的房屋,之前的土屋及后来新建的房子都是政府及茶果场部公款出资建设。

(二)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之现状

1、行政区划的改制

1960年为了安置归国难侨的华侨茶果场于1998年9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并划入东平镇东关、溪南、东美、美升、外碧5个村组建东关镇。[6]原北硿华侨茶果场场部为镇政府办公楼。2011年末,东关镇辖东华、北硿、龙坑3个社区,东关、山城、内碧、东美、溪南、美升、外碧7个行政村,金城畲族村、南美回族村2个少数民族村,共12个村级自治组织;下设13个居民小组、62个村民小组。截至2020年6月,东关镇辖3个社区、9个行政村:东华社区、龙坑社区、北硿社区、南美村、内碧村、外碧村、东关村、东美村、溪南村、美升村、山城村、金城村。不仅原北硿华侨茶果场场部改为东关镇政府办公楼,所有的公务人员都由县政府分派,省侨办划给华侨的专款也是先到镇政府,再转到归侨。

东华社区、龙坑社区和北硿社区就是原来归侨聚集区,养老体系有别于其他农村,属于职工,按国有企业退休工人的标准发放退休金(“按工龄发放,我一个月可以领2千多,我老公可以领3千多。七八十年代嫁到这里算是很好喽,我81年嫁过来第二年就被安排去茶厂呢。”[7])。而且集中規划,环境整洁,垵口管理区配有共享食堂和老年人活动中心。龙坑社区和北硿社区都配有党群服务中心楼,有活动场所和值班人员。

2、人口流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失是每个村镇都面临的现状。根据原北硿华侨茶果场工人的介绍,北硿华侨茶果场下设垵口管理区、北硿管理区、小湖洋管理区、龙坑管理区。经笔者走访,现在垵口管理区还有80余人常住,但都是年长一辈,年轻人基本都在城市。北硿管理区仅有3名老人常住,小湖洋管理区已经无人居住,龙坑管理区也没有什么人居住。

看到北硿管理区比垵口管理区气派的办公楼旧址,可知这里原是种植和加工茶果的中心区,然而现在人去楼空,只剩3名老人常住。幸好是春节期间过来的,遇到北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值班人员,这些车子是值班人员的亲眷,跟随她回乡游玩的,并不住在这。

“北硿这里空气很好,人在这里住都可以多活几年。但我可不敢回来住,晚上不敢睡觉,因为就剩3个老人住在这里。···小湖洋完全没人,要么迁去场部、去县城、去泉州、去厦门等等,都走光了。”[8]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曾经归侨们克服冬冷夏热的天气,顶着烈日、冒着阴雨,热火朝天、人来人往的劳动场所如今都寂静无人。从地理位置来看,垵口管理区和茶果场部位于山脚,比较平坦,留下来的人比较多。小湖洋、北硿和龙坑管理区地处深山,从垵口管理区往山里走,开车都要十几二十分钟才能到,尽管“村村通”水泥公路都修的很完善,但人口终究还是流失殆尽。

二、结语

1、中华工会在协同撤侨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在聚集地移植和重建祖籍地的乡土社会。这些会馆与工会有能力与官方协调,处理华侨事务。据归侨回忆,1960年的大规模撤侨过程中,印尼加里曼丹坤甸地区的中华工会与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坤甸领事馆协同以贫侨的身份为自愿回国的810名侨胞办理了回国手续,接侨胞们回国。中华工会在撤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土官制到流官制的转变;

从1960年至1998年,北硿华侨茶果场历经了38年的归侨管理归侨的土官制行政管理,隶属于省侨办,直到1998年东关镇改制,所有的人员管理都由政府调配的流官制。经历了一代人,归侨及子女们同其他农村人一样,适应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的变化,跟随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人口流入到城市中去,后代不直接参与茶果场事业,都由外来人承包土地去种葡萄、沃柑。

3、归侨在华侨茶果场这没有安土重迁的思想,不设祖宗祠堂。

中国传统本地农村不会出现小湖洋管理区、北硿管理区、龙坑管理区这样全村人都几乎走光的情况。尽管现在的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但过年过节仍会回乡,因为有祖宗祠堂在,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以我老家农村为例,年轻人大多出去城市讨生活,留在家里的仅有3、4户在做茶,和老人家。但过年和其他需要祭祀祖先的节日,或三月初九请佛这种大场合,在外的年轻人都需回乡。但对归侨而言,华侨茶果场只不过是生产工作的地方,他们的祖先不在这,有机会当然可以毫无顾忌的举家迁走,愿意回来看看是对过去艰苦创业岁月的一种缅怀而已。有的归侨大部分的兄弟姊妹都在印尼(“我从印尼回来的时候只有19岁···我回印尼去4次,还有4个兄弟姐妹在印尼。”[9])。对归侨子女而言,北硿华侨茶果场只是父母辈工作过的地方,并非祖祠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华侨茶果场的归侨们能到大城市去置业也说明了有一定的财富,相较于本地农村人,收入不斐。笔者访谈到的一名在市区买房居住的归侨家眷,除自己在永春县城买房外,还有2012年全款给儿子在泉州买一套一平一万二楼中楼住房的财力。她本人和丈夫两人加起来每月有近六千的退休金,足够老两口平日生活,无需子女财务赡养。她和丈夫不过是原先华侨茶果场的工人。但也并非所有归侨都能做好财务管理,据她所说,她丈夫的哥哥,也是一名印尼归侨,保留了一些印尼人的好享受习气,每月到手的工资都挥霍完,也不安家置业,至今都跟随他们家生活,不过也有退休金领就是了。

世事无常,沧海桑田,北硿华侨茶果场的热闹与喧嚣最终亦湮没于历史烟尘中,留下的唯有那一垄垄茶园,一株株果树。

参考文献:

[ 1] 张语哲,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2 ] 中国新闻社编印《印尼排华与反排华斗争参考资料》,1959年,第3页.

[3 ] 高艳杰:《1959-1961年印尼排华浪潮与中印尼关系的波动》,世界历史,2020年第5期.

[ 4] 《我国历史上的创举:四艘船只升火待发来椰接运游子归国》,《生活报》1960年2月6日;《四艘接运华侨轮船离开黄埔前来印尼》,《生活报》1960年2 月8日; 《第二批接侨船前天启程南来》,《生活报》1960年2月20日.

[5 ] 《国务院关于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60年第4期,第65-67页.

猜你喜欢

排华归侨管理区
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韩国归侨小少年的诗词达人故事
推进全域发展 建设美好西湖——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纪实
弘报国家风 为归侨楷模——访南京秦淮区老归侨胡鸿飞先生
警惕借疫情“排华”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区域中心 农业公园——常德市西湖管理区侧记
区域中心 农业公园——常德市西湖管理区侧记
老归侨晒少年“文物”
蒙古国社会“排华”没那么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