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阈下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新格局

2022-07-16王文俊王殿君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7期
关键词:工程测量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王文俊 王殿君

摘 要: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统筹发展、协同育人新格局,是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心怀“国之大者”、堪当大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与重要途径。高职院校面临课程思政认知缺位、育人实效不足;教学体系设置重专业技能忽视学生价值重塑;教师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困境,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需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的多维度大思政格局,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善用“大思政课”、坚持“三全育人”全面促进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大任。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工程测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7.104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为我国不断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勇挑重担、可堪大任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期望、新要求,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可割裂、分离,构建以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方位大思政格局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全面育人的质量为目标;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为实践基石的新格局。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第一,高职院校工作检验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成效,而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的本质是依靠教师主导,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构建,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要根本有效的落实立德树人,仅仅只是依靠思政课堂显性教育远远不够,必须坚持打造“三全育人”多维度育人新格局,大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明确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育接班人为培养目标;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为理论基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导,充分发挥全专业的优势、深化不同学科专业的育人深度和广度,充分激活隐性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是克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脱离的重要途径,以思政课程促进课程思政发展,而课程思政又为思政课程创造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进而才能全面引導学生塑造正确积极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本质要求与现实路径。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胜利、实现共同富裕、民族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技能,更要胸怀“国之大者”,“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回答和破解教育的首要问题:为谁培养何种人才、何种人才才能担负民族复兴重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从其理论源泉、核心内容、价值目标到主体对象具有内在一致性,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任何一个缺位都会导致育人成效的偏离、弱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首要任务、各学科课程建设为基础,潜移默化中塑造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认知、评价体系,这不是思政教师队伍的专属责任,也不是单一依赖课堂教学可以达成,而是首先需要全员参与,进而才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培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职院校打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新平台,是凝心聚力激活自身发展潜力与动力、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输送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本领过硬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困境

建筑工程测量专业以培养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然而从学生到教师、学校管理层面都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克服。

2.1 课程思政认知缺位,教师人才队伍培养不足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内容、方式、价值、地位认知不足。课程思政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重要纽带,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育人的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教师人才队伍的管理与提升是成功推进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所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从转变传统管理、培育、评价理念为起点与基础,塑造立足于学生价值引领,围绕解决好思政育人效果与温度、深度与广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理”与“情”“知”与“行”相统一的价值认知与政治认同。首先,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不充分、高质量的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人才队伍培育不足,教师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目标与实践认知不够明晰,未能形成“大思政课”格局。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不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多停留于灌输阶段,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性、实践性,侧重于表面形式的课堂教学成果,不够重视育人成效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停留于传统教学模式与手段,学生与教师、学校之间缺乏均衡联动的培育格局,根本原因在于自上而下从学校层面到教师、学生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科学认知缺位,未能达成全员参与育人以及如何参与育人、怎样评价育人效能的共识。

2.2 教学体系设置价值与品德塑造不充分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是停留于思政课堂,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生搬硬套思政元素,并未真的做到自然融入、润物细无声,既缺乏有效性和趣味性,更无法达到全过程、持续性的育人成效,未能引导学生产生充分的政治认同、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多以实践为核心,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与考评以及学生的育人成效管理与评价也是围绕专业建设,大多轻视思政课建设与发展,忽略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重塑,而思政课建设不完善又导致课程思政缺乏有效的方向标与价值引导,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课教学中只是停留于表层,而未深入学生内心,缺乏启发性与吸引力、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太强会使学生难以理解、脱离现实,而过于迎合学生使理论完全生活化,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高,难以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有效塑造,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克服的一大难关,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足,学生缺乏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感,这是制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普遍困境与挑战。

2.3 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设计不合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与发展的短板在于学校顶层设计的重心放在培育技能型人才,还未形成真正利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的管理、培育、监督、评价长效机制。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隐性思政教育方式,是确保高职院校育人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激发青年一代发自内心政治认同的关键环节,目前,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高、偏重结果评价而忽略过程评价、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归根结底源于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号召力有待加强,此外,各行政部门与系部联系不够紧密、育人合力弱化。例如建筑工程测量专业,以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为中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各种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不仅要具备学历证书,还需要考取职业技能证书,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建设实训基地、创造大量的实践学习与企业实习机会,同时要以培育合格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具备“工匠精神”的时代青年为政策导向和价值目标,如何平衡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培育与学生价值塑造、创新与改革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巨大挑战。

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新格局构建路径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改革与创新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水平,是推进高职院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基石和必由之路。以工程测量课程为例,此类课程具有丰富的实践资源与独特优势,善用“大思政课”作为思政工作指引,以“四有好老师”标准打造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人才队伍是学校工作中心所在,而改革与创新学校思政工作顶层设计是思政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

3.1 善用“大思政课”,引领全程育人

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之间的桥梁,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要遵循立德树人的基本规律,不能简单的将思政元素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简单的叠加,增强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也并非只存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应打造以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的理想信念培育与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以培育新时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青年为核心目标,“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写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树立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这是新时代青年择业观的重要指引。善用“大思政课”、坚持全程育人的新格局,本质上就是要不断激活思政课程育人效果的可持续性,将思想政治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调联动,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关键。首先,整理、拓展及优化教学资源,立足于各学科课堂显性教育,同时注重打造良好的隐性思政教育氛围,将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其次,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仅要全方位、全员参与、还要实现全过程育人,提升专业技能培育的同时,更加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新時代中国青年。最后,“打造更多更高水平思政‘金课’,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营造以爱国主义、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元素,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不仅要夯实和提升“思政小课堂”育人质量,更要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相连,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与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塑造正确的择业观、道德情操。

3.2 完善高职院校顶层设计,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完善的制度供给是课程思政得以落实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障,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紧紧围绕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而无论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校的有效制度供给,并且也不是单个部门或者个人可以完成的艰巨任务,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制度供给的源泉与动力,2022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了有效落实职业学校坚持党领导的重要性及新要求,因此,一方面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逻辑要遵循以学校党委为领导核心,各行政部门协调配合,发挥育人合力,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思政人才队伍引导全员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主力军,打造各部门、各专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战略以及工作考评重心。此外,高质量教师人才队伍的培育需要构建完善的科研平台与教学培训体系,以研促教、教研融合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建设一支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且要明确所谓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核心评价标准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根本,凝聚学院、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完善彰显高职院校特色资源、促进全员参与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堂教学与全程思政工作模式的有效制度供给。

3.3 打造全方位、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与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体系设置既要注重发挥全员育人的有效性、全过程育人的系统性、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性,更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体系设置中的地位与目标、价值。首先建立科学有效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教师主导与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原则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育堪当时代重任、心系“国之大者”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但并不意味着标准化、样本化的进行课堂教学,要将学生个性发展與全面发展相融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引导作用。其次,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助推思政课程提升育人效能,充分挖掘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发挥全员参与的巨大合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融入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改革传统的教学与评价机制,不以考试成绩为最终考评指标,以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衡量标准,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形式化。最后,将“四史”学习贯穿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全过程,坚定与树立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同时使教师及学生都深刻明白与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经由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现实逻辑的考验与实践,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具有必然性。定期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教育、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将情景教学、社会实践等融入课程思政,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丰富高质量教学资源,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能。

4 结束语

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青年始终是民族的希望、国家富强的动力与源泉,不断开创高职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应对与克服新时代立德树人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凝聚多方力量推进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育人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输送具有红色基因、坚定崇高信念与远大理想、充满“四个自信”走在时代前列、身心素质与知识素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3]“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报,20220522.

猜你喜欢

工程测量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GPS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以技能竞赛为导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