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现象的破解策略

2022-07-16张世荣

高考·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经度纬度气候

摘 要:地理作为一门“亦文亦理”的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成为不同文理倾向的学生争相选考的科目,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其畏惧三分,学困现象十分普遍。笔者结合25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教师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可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破除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现象,助力学生提高地理成绩。

关键词:学困;教学难点突破;地理思维

2017年以来,新高考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实施。大部分新方案都取消了过去的文理分科模式,规定地理为选考学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理作为“亦文亦理”的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质,成为不同文理倾向学生争相选考的科目,选考地理科目的人数庞大,这种变化对高中地理教学和地理学科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1]。

一、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六科选考学科中,大多数学生往往十分惧怕地理这一学科,学困现象非常突出,分析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一定程度上讲,高中地理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尤其是高中自然地理内容与其他理科学科联系密切,对学生的理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选考地理的学生本身理科学习能力、理科思维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数学、物理知识欠缺,数学、物理思维能力更是普遍较差,使其在解答自然地理难题时往往力不从心。

(三)部分地理教师在讲授与其他理科知识有关联的自然地理教学难点时,没有深入挖掘该教学难点所包含的理科知识,没有深入透彻地利用理科思维、理科知识来突破该地理教学难点,没有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该教学难点,导致很多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识记层面,没有做到真正地理解记忆和迁移内化。

二、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现象的解决策略

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如何扮演好一名“摆渡人”的角色,能否顺利将“乘客”送到彼岸成为笔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结合25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一些策略:

(一)教师要重视联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教学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特殊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的联系十分密切,教师要重视联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重视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授正午太阳高度角这一教学难点时,并不是单纯给出结论,而是分成三种情况,结合数学平面几何中“圆”的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数形结合,结合地理情境画出三种几何图形:第一种情况,太阳直射赤道,求地方时为12时的任意地点的太阳高度;第二种情况,直射点不在赤道,求地方时为12时且与直射点在同一个半球的任意地点的太阳高度;第三种情况,直射点不在赤道,求地方时为12时且与直射点不在同一个半球的任意地点的太阳高度。先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三道“类数学题”的解题过程和思路,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再迁移到地理问题,最后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一般求法——“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于某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距的余角”。经过这样的“类数学”推导过程,大部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印象极其深刻,再遇到求太阳高度类问题都可以轻松解答。再如:已知太阳直射点为A(,),极昼区某地B(,)的地方时为0时,求B地此时的太阳高度角?再如在分析近地面风的形成过程时,笔者结合高中物理中的物体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知识进行详细的逐步推理,学生才能深刻理解近地面风的偏转规律:北半球在初始风向的基础上向右偏转45度左右,南半球在初始风向的基础上向左偏转45度左右。而且大多数学生也能轻松地画出空气质点的受力分析图。如果教师上课时只是单纯给出结论,没有详细的推理过程,学生多半记忆不深刻,遇到相关难题就无法解答。笔者在讲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时,则是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讲解,即碳酸钙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而碳酸氢钙又会发生分解反应,形成不溶性的碳酸钙而沉积。这样,学生理解溶洞、石钟乳的形成就不再感到困难了,也能够进一步分析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条件。在讲授光合作用时,笔者则是在黑板上给出生物课中所学的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知识薄弱点产生的原因

有一些知识点在教学中很容易被教师忽略。学生知识薄弱点的产生往往和教师教学中对这些知识点的疏忽有关。教师如果将其讲解透彻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特别是与数理化知识有关的知识点,教师更要多花心思进行深刻讲解。例如在经度、纬度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其讲解只是简单地给出经度、纬度的定义,没有讲经度、纬度的数学本质,导致学生不知道它们的含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经度和地方时的关系、时间的计算、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度数、极圈度数的关系、北极星高度角与当地地理纬度关系等一系列知识点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师如果讲解清楚经度、纬度的几何意义,则非常有助于学生对以上一系列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这样的一个题目:某人在P地观看北极星的仰角为40°,求P地的纬度。在这个题目的解答中,如果教师在复习纬度内容时没有讲解纬度的数学意义,那么学生就很难对这个题目做出正确的解答了,也很难理解“某地北极星的仰角的度数就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的度数”这句话,只会死记硬背,在答题时一紧张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笔者在纬度知识点的教学中则是充分利用数学中球体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几何图形和数学思维讲解纬度的数学含义(某地纬度的大小就是该地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所在平面所构成的线面夹角的大小,实际上是一个线面角),学生印象深刻。同样,在经度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也是利用数学知识,画出立体几何图形、建立数学模型,数形结合讲解经度的数学含义(某地经度大小是经过该地的经线和地轴所构成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和地轴所构成的平面的夹角的大小,实际上是一个二面角)。这样,学生就能正确理解经度的本质,并且还能根据图形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如:“两地经度差为度,则说明两地经线与地轴所构成的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为度”,这个结论在求某地经度时也經常用到。如果没有真正理解经度的含义,可能记忆就没有那么深刻了,更谈不上应用。再如,笔者在线速度知识点的教学中也是引入数学中的圆和球体内容,并且结合图形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理解深刻——某地线速度的大小是与该地所在的圆(也就是纬线圈)的半径成正比。这样再来解决经典的地理难题“已知地球上P、Q两点纬度分别为、,线速度分别为Vp、Vq,求它们的线速度之比?”便不再感到困难了。我们可以假设两个圆(纬线圈)的半径分别为r、R,纬度越低,圆周(纬线圈)越长,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圆周的长短与圆的半径是正比,由于Vp=2Πr/T,Vq=2ΠR/T,所以线速度的大小与该点所在的圆(也就是纬线圈)的半径成正比、两点线速度之比等于两点所在纬线圈半径之比,再进一步结合纬度的数学含义,结合图形,便可毫不费力地求出Vp:Vq=。

(三)教师要重视自然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

自然地理教学难点数量多且难度大,下面笔者就以“气候”这一教学难点为例,说明如何有效地突破自然地理教学难点,从而解决“自然地理难”的问题。

1.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与气候相关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熟悉教材、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形成比较完整的气候理论基础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们可以对气候部分及其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的知识脉络是: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气候因素—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大气环境保护。通过知识脉络的构建,形成一个清晰的线索链,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知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掌握与气候有关的原理和规律。这样,无论考查方式怎样变化,学生都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

2.总结地理原理和规律,建立思维框架

气候这部分内容比较繁杂、抽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地理知识、建立思维框架,降低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知识的难度。例如:气温特点的描述应从气温季节变化、最高温、最低温情况进行描述;气候特点由气候要素特点构成,所以分析气候特点就要着重分析其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的特点;气候类型的判断要严格遵循以下步骤:①依据气温变化判断所属南北半球。②依据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数值判断所属的温度带。③依据年降水量数值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2]。通过对地理知识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框架,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降低学习难度,节省学习时间,学生在答题中遇到气候方面的问题时能够快速和全面地进行分析和思考。

3.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精解精析,精选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挑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精选练习进行训练。例题和练习题要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能包含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该例题的讲解和练习题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点,并能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和迁移扩展。先从单项考点选择典型例题,分五个方面(气候要素,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及分布,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讲解,然后再进行综合训练。最好从历年的高考题中选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复习了气候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又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4.教师要重视解题方法指导,建立答题模板

许多学生常常发现自己背诵了很多课本内容,但是一到分析问题时却不知道该用什么知识点。分析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答题模板。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不断建立答题模板输出给学生。例如在讲授分析自然地理过程性问题时,教师应通过分析问题,总结答题模板,让学生学会套用模板。如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差异),教师应总结形成模板: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3]。掌握模板后,学生在解答相关问题时便可从容应对,如2018年新课标卷,题目中给出春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要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就可以套用模板进行解答。当然更高的要求是还要“破模”。当教师通过不断地强化,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学会利用模板后,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就不至于无从下手,学生也就不再觉得地理是那么难学,学生地理“脱困”也就有希望了。

5.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简单明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简单明了,应注意培养学生尽量寻求用简明实用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讲授山谷、山脊内容时利用手心、手背进行演示,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利用教室的走道和两边的课桌来讲授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令学生豁然开朗;利用坐北朝南的学校教学楼、用拳头表示太陽,演示不同时期太阳的运动、日出日落的方位,效果也非常显著;讲授线速度和角速度时,利用教室的门来演示不同纬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非常直观,学生印象很深刻。教学内容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明,教学内容不要人为地过分加深和拔高难度,否则只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地转偏向力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分析“为什么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学习恒星年和回归年时,有的教师花很多时间去介绍它们为什么不一样长,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结束语

总之,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应该做到:在课前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它学些什么;在课中重视联系相关学科知识,重视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重视教学难点的突破,注重教学简单明了;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反思学生产生知识薄弱点的原因,从而让地理课堂走向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破除高中自然地理“学困”现象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何亚琼.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必修模块新变化及教师应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9):4-7.

[2]郑度,杨勤业.中国现代地理学研究与前瞻[J].科学,2015,67(4):29-33.

[3]郑丙沛,杨晓英.高中地理教学与数学的交叉融合[J].地理教学,2016(1):6-10.

作者简介:张世荣(1974— ),男,汉族,福建政和人,福建省政和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经度纬度气候
对时差计算方法的探讨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纬度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的推导
巧用规律妙解“日期变更题”
如何计算地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