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州建设大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2022-07-16赵瑞祥李玉邦余美张犊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优势分析大城市对策

赵瑞祥 李玉邦 余美 张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做好城市工作,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城市发展质量。”荆州市委、市政府找准定位,把“大城市”作为推动发展的主载体,提出建设“五区五中心”,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据此,全面梳理了荆州发展的历史脉络,理性分析了荆州建设大城市的优势,从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大城市;历史脉络;优势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06

“大城市”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城市建设的具体方式,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抓手,是荆州必须面对的重大历史任务。荆州经济基础厚实,区位优势明显,建设“大城市”正当其时。

1 荆州城市的历史脉络

1.1 荆州之始

荆州,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行政区划名称之一。相传,夏王朝之父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荆州就是其中之一。西周时期,诸侯交相攻伐,而楚君熊渠甚得江汉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封其长子康为句亶王,都江陵(地处沮漳河与长江交汇处,今荆州市)。此即为荆州之地有明确建置之始。

1.2 荆州之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包括荆州在内的九州之名已经为当时的人们所熟知。楚文王时期,迫于周的压力,楚都自丹阳迁于郢。自此,楚国都郢而强,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有20代楚王在此纵横诸侯间411年,当时楚在今荆州城处置渚宫,建官船码头,作为郢都外港。可见当时荆州之于楚国是绝对的核心位置。

战国末期,楚为秦所败,海内纳为一统。当时秦攻占郢都,并将郢都归为南郡,并以南郡治所为江陵(今荆州市)。西汉初建,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鼓励农耕,整个社会呈现出勃勃生机。汉武帝时期设立荆州刺史部,为全国十三刺史部之一。晚清时期,桐城人陈澹然提出“迁都建藩”,还写了篇《迁都建藩议》,呼吁朝廷迁都荆州,甚至罗列了迁都的十大好处。

1.3 荆州之盛

从西汉时期开始,荆州地区农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江汉地区的农业种植中心,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农用工具也有所进步,农田水利建设迅速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以荆州为中心的江汉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从而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1.4 荆州的近现代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第49軍解放荆州,并成立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领江陵、公安、松滋、京山、钟祥、荆门、天门、潜江8县。1955年2月22日,沙市市划归荆州专区。1957 年1月,荆州专区改为荆州地区。1979 年6月,沙市升为地级市,划出荆州地区。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荆门市,以荆门县城关镇及附近35个生产队属荆州地区。荆州管辖范围较大,曾一度被称为“大荆州”。199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湖北省人民政府通知,设立荆沙市。1996 年12月,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

上世纪,荆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沙市为我国第一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城市,汇聚众多全国精品名牌,成为全国“轻纺工业城市”“明星城市”“文明卫生城市”。作为全国纺织工业基地,沙市纺织工业产值、利润分别约占全省同行业总数的17%和16%。

2 荆州建设大城市的优势分析

2.1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十三五”时期,荆州市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00亿元,总量保持湖北第四。工业持续发力,“461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已经形成智能家电和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型造纸包装、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门类,产业的“含金量”“含科量”“含绿量”不断提高。一批世界五百强和全国重点企业纷纷在荆州落地生根。数十家省直部门、金融单位和高等院校与荆州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全力支持荆州加快发展;农业基础厚实,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多年居全省市州之首,拥有湖北首家以农业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110978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292亿元,比“十二五”期间累计分别增长10341%和12354%。

2.2 区位、政策红利彰显

荆州“区位”最大的优势是地理中心。荆州地跨长江中游核心段荆江两岸,长江荆州段有483公里,是湖北长江经济带核心区。长江黄金水道与我国南北大通道浩吉铁路、京珠高速在此交汇,荆州是两湖平原唯一一个具有公铁空水多式联运条件的交通枢纽城市。

荆州坐拥五大政策红利。荆州拥有丰富的长江资源,身处长江经济带的要冲,“一港九区”正在全市范围内加速建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荆州处于“中中之中”,对于衔接南北、沟通中西有重大意义;荆州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地跨湖北、湖南,但荆州是湖北唯一入围城市;荆州是全国第5个、湖北唯一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些政策为荆州高质量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硬支撑。

2.3 社会治理成绩斐然

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脱贫攻坚如期完成,4005万人如期脱贫,接续推动乡村振兴。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验收。2017年荆州获授“国家卫生城市”。同年,首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2021年荆州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蝉联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2.4 荆州文化底蕴深厚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传承地、水文化的聚集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20代楚王在此定都立国,熊家冢楚墓遗址是目前国内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园分布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三国演义》有62回写到荆州。长达1114公里的明清城垣荆州古城墙,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长江穿越荆州全境483公里,雄伟壮观的荆江大堤和荆江分洪闸,多姿多彩的洪湖湿地保护区和天鹅洲白鳍豚、麋鹿自然保护区等平原水乡自然景观,折射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九八”抗洪精神,共同形成独特的荆州水文化。

2.5 绿色发展引领生态建设

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指示精神。荆州高举绿色发展“指挥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发展文旅产业,方特游乐园、园博园引爆荆州旅游,在打造“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产业链上成效明显。

3 荆州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融入长江经济带,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1)坚持铁腕治污,加快生态修复。化工园区企业环保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污染达标排放;积极开展水环境治理,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农业面源污染“一控两减三基本”治理措施全面落实。全面完成长江干线非法码头、非法采砂整治及岸线复绿工作任务,打造城市滨江风景带。推进还湖还湿,加大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创建工作,持续开展四湖流域综合整治和荆南四河流域整治。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捕”,全面推行湖泊“人放天养”。

(2)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充分利用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平台优势,发挥荆州境内丰富的湿地资源和水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湿地景观和水上景观建设,发展观光旅游业和水产品产业,将荆州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走廊。构建节约环保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

(3)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夯实发展平台,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加大产城融合力度。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主导产业吸附力。大力培育上市公司、百亿企业、“隐形冠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助可控能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相关产业的集聚。

3.2 提升交通枢纽地位,以“大交通”支撑城市发展

(1)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荆州水陆空布局要对接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大力争取国家和湖北“水陆空”规划布局对荆州的倾斜和支持,为荆州大交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完善“空铁公水”无缝连接、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快形成“四纵两横一支”铁路网络、“八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络、“一民九通”机场场站体系、“一港九区”港口布局、“一隧十桥”过江通道等综合立体交通格局,打造长江中游功能完备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江海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的现代物流业,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多式联运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航运基地和区域物流中心。

(3)推进荆州综合交通项目建设。包括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通用机场、多式联运和集疏运通道建设,重点是李埠公铁两用桥、荆州至常德铁路、武汉至贵阳铁路、荆州通用机场、当枝松石高速公路松滋段等项目。

3.3 对接区域产业分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坚持工业崛起。一是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核心,着力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拓展新兴产业。通过资源整合,扩大开放平台,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开展补链延链强链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贯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发挥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和技改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产业为基础、平台为载体、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支撑、转化为导向,全方位加快科技创新。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招大引强,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大健康等前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做大食品制造业。以做优做强白酒饮料业为主线,打造具有全国地域品牌的食品加工产业。重视新农业水产品加工、宗圣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纽莱福现代高效融合农业科技产业园、益海嘉里粮油精深加工、瑞邦动植物蛋白肽生产基地、华贵水生蔬菜精深加工产业的需求。培育松滋白云边酒业产业集群、监利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洪湖水产加工产业集群。二是做优特色农业。抢抓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建设机遇深挖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虾稻共作”“双水双绿”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培育现代种养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三是推进现代农业、高标准农田、乡村振兴示范村、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现代农业精深加工产业园、特色产业村、粮食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3)大力提升服务业竞争力。依托临铁临空产业园,发展现代物流、民航产业、会展商贸、民航科教、知名婴童服装设计与生产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生态产业园区;逐步扩大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领域的发展。

3.4 推进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和乡村振兴

(1)提升中心城区能级。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城市功能、产业布局与人口的均衡分布,以功能疏散带动人口疏散,重点推进古城人口疏散和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统筹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继续推进城区卫生环境整治,实施“还路于民”“亮灯照明”工程。

(2)提升县域发展水平。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建设特色小城镇,实现更高效率资源配置、更高水平产业协同;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激励县市区争先进位、奋发自强,力争新增1个省内县域经济20强县市。推动荆州市中心城区、江陵县和公安县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交通、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全方位一体化发展。

(3)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阻碍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

3.5 传承城市文脉,彰显特色魅力

(1)突出城市特色文化。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拥有灿烂、深厚的文化元素,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感,要通过文化载体建设来彰显历史文化特色,使其穿透力、影响力、渗透力不断增强。在古代,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是三国文化的中軸区,关公文化的源头。荆州不乏特色,关键是要定好位。可将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水文化为主要内涵进行凝练,以彰显荆州古城个性。

(2)进一步加强景区景点建设。突出“三国文化”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国名城”游。打造熊家冢楚王车马阵景区、楚故都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八岭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主体的楚文化品牌。围绕三国文化和楚文化主题,高水平建设一批博物馆、名人故居、文化广场等景点,形成历史文化遗产观光游、民俗风情游、宗教文化游、休闲娱乐游等系列旅游特色产品。要实施县市联动,加快县市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做到统筹资源、统筹发展。

(3)推进文旅产业化发展。将地域特色文化体现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谋划一批文化创意项目,丰富城市建设内涵,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包装旅游,让旅游承载文化,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共同繁荣。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用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附加值,加快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国新闻资料社编辑部.中国的开放城市[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

[2]“十三五”期间,荆州的成绩单来了[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02/27/1302137409.html.

[3]熊竞.区域城市一体化的政区逻辑:政区治理化与治理政区化[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2,(01).

[4]任英.中小城市周边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规划研究——以荆州市为例[D].荆州:长江大学,2021.

[5]骆春征,张晓松.打造荆州组合港服务长江经济带[J].中国水运(上半月),2009,(11).

猜你喜欢

优势分析大城市对策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大城市里的小象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众化教育的篮球教学中优劣势分析研究
水路运输低碳模式发展浅谈
傲慢的中国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