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微探

2022-07-16丁玉德

科学与财富 2022年4期
关键词:通识育人思政

丁玉德

摘  要:通识教育是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設极为重要。面对通识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诸多困境,探索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策略,构建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新格局,实现将课程思政贯穿于通识教育的全环节全过程,切实增强通识教育思政育人功能。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思政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1],“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亦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由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在19世纪初提出。它有别于专业教育,是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核心知识”[3]于一体的教育,它涵盖众多学科门类,可以大致划分为人文社科类、科学与技术类、经济管理类、体育艺术类和创新创业类五大类,注重人的综合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显著地有助于专业教育扩充广度,丰富内涵。

2.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既是对“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回应[4]。课程思政关键在于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开启“人生价值、理想追求、国家社会与个人”等方面的思考,有效发挥高等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功能,将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审美高雅、热爱劳动、身体强健、学识丰富的新时代好青年。可见,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以及范式上是高度吻合的。

二、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1.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投入不足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严重影响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与成效。各高校,特别是教育经费欠缺的地方本科高校,为了提升学校以及专业在全国各大排行榜上的排名,优先支持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建设,在政策、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而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投入就明显不足。以课程思政教学项目资助为例,学校立项建设的各类课程思政教研教改项目遴选范围基本上限定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之内,通识教育课程未能获得应有的支持。

2.对通识教育思政育人功能认识不足,通识课程沦为“水课”

由于客观上通识课程的弱势地位和主观上对通识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学校管理者、授课教师和学生往往认为通识课程仅仅是为了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上的教学计划、授课任务和课程学分,而学校思政育人的培养目标由思政课和专业课来实现,这导致通识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被忽视。在高校,通识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程,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课程考核形式以考查为主,缺乏高校课程应有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课程教师对通识教育内涵和外延缺乏深度理解,对通识课程的特殊性和育人功能没有深入研究,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思政育人元素的创新融入等方面乏善可陈,通识教育课程几乎沦为“水课”的代名词。

3.通识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不强,课程思政“两张皮”问题突出

在通识课程,尤其是通识校选课的教学实践中,单纯知识灌输,忽视思政育人的现状很突出,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两张皮”问题突出,通识课思政育人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施展。在通识课教师的习惯性观念里,通识教育似乎仅仅是辅助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完成有效的知识传授为教学目标。教师并没有将课程思政之“盐”合适的溶入“通识教育”之“汤”,对课程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将思政意识与课程知识深度融合。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严重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最优化,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通识教育提质提效和打造金课。

三、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1.注重通识教育工作考核,构建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

强化对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考核评价,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和教师的责任清单。组织专家和同行,对通识课程教学情况和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课程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教师职称评聘、选拔聘任、年度考核、评优奖励等方面挂钩。落实经费保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教学改革实践。重点打造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示范引领与协同创新的有机统一。

2.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研究,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教学项目

以学校通识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探索搭建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平台和课程育人工作室,整合专兼职教师、学院专业课教师、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专家,培育一批跨学科有互动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通过教学比赛和专家、同行评价的方式选拔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效果显著的通识课优秀教师和团队。积极开展通识课程示范课堂观摩听课活动,形成一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示范通识课。

3.把握通识教育课程特殊性,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相较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内容生动鲜活,与国情民生、社会热点结合紧密。缘于此,通识教育更要特别关注生活实践,课程必须要接地气,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予以回应和关照,使学生感受到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识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贴授课主题,展现通识课特点,综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适时融入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案例议题,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力求把知识讲实,把课程思政用活。

4.落实精准分类科学施教,拓展通识教育思政育人功能

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要以党的教育方針为指导,突出体现我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培塑和文化传承,增强“四个自信”,为文化强国添瓦助力。科学与技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信仰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结合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和工程实践,培育学生精益求精、讲实求真的工匠精神,使其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艺术美育类课程要聚焦培育当代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品德情操。

5.破解课程思政建设两张皮难题,强化通识课全周期全链条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不等于课堂思政,绝不是在课程中剥出几节课时讲授思政内容,也绝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旨在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引领[5]。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方法应贯穿课程设置—课程大纲—课程资源—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实验实践—考核评价—教学评价等课程教学的全部环节,切勿仅仅考虑课堂教学一个环节。建设并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全面推进落实课程思政理念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教学大纲、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课程生态。在通识教育的全周期全链条上,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引导学生把自身价值、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育人元素与通识课程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最终实现课程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高校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凝练通识教育思政育人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是落实“立德树人”、构建课程育人新格局的创新举措。通识教育要全力构建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研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全周期全链条课程思政,深耕于每一堂课的教学实践,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01) .

[3]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1-8.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陈鸿雁,杨婕.理工科院校“中华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1,40(02):156-161.

猜你喜欢

通识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