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2-07-16苏毓民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要: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内涵、精神、品质,是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较好的资源。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各个环节,实现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的深层次渗透,不仅可以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及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面临的困境,进而给予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引言

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中,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接班人,所以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高与低直接关乎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要求高校不断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同时传授大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助力其增强实践能力,进而积极应对各方面带来的压力,步入社会以后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就在于学生精神、品质、素养的培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便包含了丰富的“匠心” “匠艺” “匠道” 精神,这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不谋而合。所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进持了分析,旨在为思政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高效融合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同样也是传承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渠道。各民族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非常宝贵的精神食粮。所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使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精神的魅力,文化自信、自觉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学生有机会了解到本民族文化的内涵,正确看待本民族与外族文化间的差异,进而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维持感,愿意支持并且传承这些代表自己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思政教育也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有效的渠道,学生在接受思政知识时,清晰的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并且做到自觉承担起传承使命及保护责任。

(二)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民族情怀

西方文化的渗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多元化文化无形之中削弱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接班人,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他们对于网络这种新事物表现强烈的好奇心,被海量的信息所吸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人民在数千年变迁中形成的精神文明,这些文化内涵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充分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及自豪感,引导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境遇中依然保持正确的文化理念、价值理念,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大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怀,爱国之情,为对于其未来发展非常有利。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虽然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知识储备量以及核心素养也逐渐提高,但是社会经验缺乏,极易被外界环境影响,进而出现盲目的想法与行为。特别是当今社会,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其中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影响较大,但是网络中传播的文化、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无形之中会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带来消极影响。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书法、国画是具有代表性的,其中包含着古人文学涵养、生活态度,如果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可以使大学生充分感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古人多少良苦用人,书法讲究的是入静、凝神静气、平心静气、全神贯注、排除杂念,可归结为一个“静”字,而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在面对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压力时所需要提升的地方。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达到以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非物質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面临的困境

(一)应用方向模糊

虽然当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会有意识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融入其中,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有美术、音乐、舞蹈等常见的专业,以此作为专业教学辅助工具,通过此方法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及形式,但涉及到的专业较少,应用方向不够明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只有部分学生能够接触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传承群体受到了较大的局限性。也有些高校会通过第二课堂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应用到校园活动开展中,但与专业教学并没有挂钩,投入保障缺乏,发展时仅局限在部分学生课余爱好层面。也有很多学校对于非物质文化 遗产思政教育功能给予了一致认可,但自身资金、场地以及师资方面不足,进而导致应用过程受限,效果及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阻碍了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步伐。

(二)普及率低,影响力弱,专业度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很多传统艺术形式,例如皮影、剪纸、书法、绘画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思政教育资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具有文化气息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当前很多学校在思政教育方面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开发、利用,并且通过社团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率以及影响力依然较低,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吸引力较小。主要是由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思政教育融合时,宣传的力度较小,再加之需要涉及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很多学生难以坚持下来,所以参与的学生一开始兴趣较浓,但是随着难度加大,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当前大学生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时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具备技艺展示能力的学生寥寥无几。

(三)传承方式不科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常以讲座形式开展,学校会邀请某一项目传承人到校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文化遗产的渊源、形式、技艺,组织学生学习。但整个过程并没有明确学习的课时、作品创作形式、奖励制度,教学形式方面不够创新,除此之外也没有涉及到一些与学生思政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者平台。开展项目时,本校教师并没有参与进来,进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政教育结合深度不够,不仅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内涵的掌握,而且对于非遗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表面。

(四)地方文化融入性差

高校为了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应用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各个环节,大多数会选择学校所在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项目选择以后大多数都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专业能力,丰富了校园文化,很多具有内涵且新颖的文化作品产生,但作品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地方文化未实现有效融合,学生主动融入、了解地方文化发展明显不足,带动性不够,进而影响到了思政教育功能更好的发挥,缺乏动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一)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校园传承工作

高校要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政教育中应用的高度重视,强调其育人价值及功能,基于大学生思想情况、校园文化建设、专业能力提升,加大对非遗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还要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给予学习成果的肯定与评价,通过打造专业的教学团队,给予项目传承人教学更好的帮助,确保教学的开展更加规范、更具针对性。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具备较强能力,同时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感兴趣的师资团队,确保项目开展时有充足的教学人才,将项目受益范围、群体扩大的同时,积极主动和外界交流、沟通,增强项目影响力。

(二)科学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择时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非遗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是区域内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学校在思政教育中应用时应该重点选择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够创作与本土特色文化作品,同时还要积极推向社会,为地方经济及文化发展提供保障,整个过程也会使学生成就感得到满足,爱国、爱校、爱家乡情怀得到培养。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择要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符,尽可能降低难度,保证新颖、简单、易懂、易学、易操作,使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掌握其内涵。三是要和专业挂钩,重视专业教学中巧妙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学生思政教育,在帮助学生专业技能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同时还要保证非遗项目具备较强思政教育特点,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三)全力打造四大平台

1.打造课上课下互通互认平台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打造专业教学课程,确保非遗技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结合实践,第一、二课堂有效衔接。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通过社团培训+通识选修的形式,将思政理论课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二者始终贯穿,思政课中涉及非遗内容,而非遗课中要以挥思政教育功能。除此之外还要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人员共用、学分互通,互相融合、扬长避短,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2.打造专家学生联合创作平台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业技能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鼓励非遗创新,教学时要根据地方文化特征,结合学校发展史,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学生一边学习,一边钻研,一边创新,激发创作灵活,进而创作出具有思政教育特色,同时又含有非遗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通过作品给予学生鼓励、感染与熏陶,达到育人目的。

3.打造校内校外有效实践平台

第一构建校内非遗项目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多样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有了更多参与的平台与机会,进而为创新创作提供支持;第二加大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力度,将非遗地方特色充分利用起来,不仅要将创新作品融入地方文化中,而且还应该鼓励学生勇担地方文化传承重任,将学生创作的非遗作品推向地方,强化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4.打造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平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思政教育应用中,要将新媒体宣传优势充分发挥,根据非遗特色,将正能量作品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接受德育。借助新媒体平台展示非物質文化思政作品,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以线上媒介推广非遗思政作品,积极做传统文化宣传者、传承者。也可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大学生可通过社会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宣传、保护,调查结果可以在不同类型创新创业比赛中应用,使学生在创业中依然能够体验、领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核心价值理念。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诸多育人资源,这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非常重要的载体,为此学校要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功能深层次挖掘的同时,将充分发挥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等多种渠道作用,进行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安排、深入渗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形式创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精神的同时,更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郑洪辉.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初探[J].武夷学院学报,2021,40(07):89-92.

[2]王伟.“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以乐器类“非遗”为例[J].戏剧之家,2020(21):183-184.

[3]徐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美育价值的发现与渗透[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87-88.

[4]王春红.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非遗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2):25-28+56.

[5]唐云.新时代以非遗为载体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J].艺术科技,2018,31(04):37+81.

作者简介:苏毓民,1979.01,男,汉族,福建龙海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