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列克谢耶维奇儿童视角下的非虚构写作

2022-07-16姚睿捷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阿列克谢耶维奇儿童视角妈妈

姚睿捷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 我还是想你,妈妈》 非虚构写作 儿童视角

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以下简称阿列克谢耶维奇)出生于二战之后百废待兴的艰苦岁月,成长于巨变的动荡时代。作为曾经的新闻工作者,她耗费多年时间到处走访收集一手资料,以独特的视角采访了时代洪流下的小人物,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苏联卫国战争、苏联解体等重大历史事件。她的作品成为20 世纪人类苦难史的纪念碑。

纵观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多年的历史,以非虚构文学作品斩获该奖的只有两位。在文学界,对非虚构写作的界定也十分模糊。广义上,非虚构文学被定义为包含了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一切保持素材真实性和叙述客观性的文学作品;狭义上,非虚构文学被等同于“新新闻报道”文学。20 世纪中期,“新新闻报道”这一概念伴随着杜鲁门·卡波特小说《冷血》的出版广为人知。“新新闻报道”这一概念更多指向“非虚构小说”,即拥有人物、情节和环境這三个基本要素的文学作品,同时展现一定的文学性,例如《冷血》的开头就是一段优美的环境描写。从形式上说,“新新闻报道”更接近于小说。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较之小说更像访谈录,是对受访者回忆的忠实记录,几乎没有来自作者的文学性的描写。

阿列克谢耶维奇以新闻工作者的严谨态度保证其作品的客观真实,同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开辟了非虚构写作的独特视角——无论是《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的女性视角,还是《锌皮娃娃兵》中的小人物视角,又或是《我还是想你,妈妈》中的儿童视角,无一不具有独特性。阿列克谢耶维奇客观记录受访者的口述内容,通过巧妙的视角、精心的排布以及复调的叙事,在不破坏作品非虚构性的前提下将自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暗含于作品的字句之中。

一、 真实记录——让读者直面沉重历史

受非虚构文学形式的局限,作者很难像虚构文学的作者一样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相当比例的文学性加工,但这并不妨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价值观取向巧妙地融入作品。将自己的作品称为文献文学的阿列克谢耶维奇以新闻业工作者冷静客观的态度忠实记录着受访者的话语,给予读者纪录片般真实的情感冲击。

(一)以史实反映真实情感

尽管非虚构文学重在写事情,但仍然承担着传递情感的功能。卡波特的《冷血》虽然以调查报告的客观和第三人称的冷静记叙了一桩凶杀案,但其深层目的还在于表现外在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表达作者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反思批判,是一种情感。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也是如此,她客观记录史实,重点表现受访者的情感,反映她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我还是想你,妈妈》细腻地记录了苏联卫国战争前的幸福时光、卫国战争爆发后的艰辛岁月以及战争胜利后的善后工作等史实,重点叙述了德军入侵的暴行、撤退的艰难旅途以及大后方的劳苦生活等战争中的细节。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受访者对战争的回忆汇聚成了一幅“国破山河在”的悲壮画卷。在这些历史背后,是受访者们挣扎、苦痛的内心情感。

1. 与至亲生离死别的痛苦。懵懂孩童对战争的最直观印象就是与亲人的分离,儿童的痛苦最直击人心。

我们喊叫着,哀求着:“不要把我们的妈妈埋进坑里。”

有个人对我说,他看见了我妈妈——她被打死了。当时我立刻失去了记忆……

2. 直面死亡的恐惧。儿童都能感知的时刻笼罩的死亡阴影衬托出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我怕死,尽管我当时对死亡是什么东西还一无所知。

3. 对敌军暴行的谴责。德军的暴行给孩童们留下了深深的心理创伤,其毫无人性的恶行至今读来仍然触目惊心。

我们听说,邻村逮捕了一对父母,孩子们被烧死了,关在房子里,放火烧死了。

4. 对家人的思念。幼时失去家人的痛苦经历让孩子们用尽一生也难以摆脱思念家人的悲伤。

有一天,我在大街上遇到一个男人,他长得像爸爸。我跟随在他后面,走了很久。我没有见到爸爸死去的样子啊……

5. 对祖国的热爱与战争必胜的信心。孩童所展现出的对胜利的信心成了战火中纯粹而鼓舞人心的力量。

那时,我再从柜子里掏出红领巾,掏出苏联的课本。我的女友也是这样,她戴着布琼尼式军帽睡觉。f人们都是这么交谈的:什么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要还击了,什么斯大林已经下达命令了,大家都对此深信不疑。

6. 对战争中人性光辉的讴歌。苏联人民在悲惨境遇下仍然闪耀的人性光辉与德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保育员阿姨都非常善良……心地那么善良!经历了战争后,她们的善良是如何保留下来的呢?

7. 对残酷战争的反思。战争是对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摧残,从儿童的视角以小见大,能深刻体现对战争摧残人性的反思。

在战争年代,一件儿童玩具我也没有见到过。我忘了,它们应该在哪里有卖的。儿童玩具……

(二)以朴实文字避免俗套煽情

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受过教育的人的情感和语言,反倒更容易被时间所修理加工。”j 文字工作者的语言,更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文字工作者对文字艺术性的加工固然能够为文章增色,但也容易使原有的质朴情感变味,使原本用于表达真实情感的文字本末倒置地成为炫技的游戏。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尽可能地客观记录受访者的话语,最大程度上地避免了作者对文字的干扰。阿列克谢耶维奇本可以借描述受访者回忆战争的哭泣瞬间达到强化读者共鸣的煽情效果,但她并没有强行将自己的描述插入受访者的回忆之中。例如在《“他不让我飞走”》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将受访者的抽泣与哭声以简单的省略号替代,“正要起来……可他不让……因为他,我不能飞走……”k 这样做,保证了受访者回忆及情感的完整性,也使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不落入低级俗套的煽情之中。同时,由于儿童年龄的特殊性,很多受访者对战争的回忆往往只有零星的片段,这些片段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阿列克谢耶维奇既没有通过艺术性的想象将碎片式回忆扩充为完整的故事,又没有直接将这些材料弃之不用——前者的做法破坏了非虚构写作的客观真实性,影响受访者情感的连贯性;后者的做法则违背其一直奉行的尊重个体原则——她选择忠实记录,给予读者充分的感悟与解读的自由。

(三)以巧妙排布传递作者情感

尽管阿列克谢耶维奇并未像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关于爱情》中那样将访谈内容分类,也并未像在《锌皮娃娃兵》中那样专门开辟出“作者的话”,但《我还是想你,妈妈》并不仅仅是采访资料的简单堆砌,细读之下仍能感受到作者排布内容的匠心。第一,受访者叙述的内容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大致来说,开头部分重点描述对战前幸福生活的追忆,中部重点回顾战争的痛苦,尾部的回忆重点涉及战后的辛劳。第二,受访者表达的情感呈现渐进趋势。开头部分主要是较为直接的情感,例如对死亡的恐惧、生离死别的痛苦等,中间部分慢慢深入,开始涉及对战争中闪耀人性的歌颂,结尾部分涉及对战争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第三,本书原来的译名是《最后的见证者》,书中的最后一篇回忆直接点题,与标题呼应,构成结构的完整性。

阿列克谢耶维奇认为:“简单呆板的事实,不见得会比人们模糊的感受、传言和想象更接近真相。”l由于受访者年齡的限制,他们的回忆通常是某些破碎的细节片段,很难以历史书的宏观视角全面地阐述战争。所以,与其说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在重现苏联卫国战争的历史全貌,倒不如说是在构建受访者与读者情感交流的桥梁。萨拉·邓尼斯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道:“她所写的不是单纯的历史,也不是仅仅叙述事件,而是写下了一部部情感史,为读者描绘了人们的情感世界。”m 受访者的回忆是对历史片段的重现,更是主观情感的表达,阿列克谢耶维奇研究的是情感的历程,而不是战争的历程,因为“战争是一种很私人的体验”n。通过对口述历史的忠实记录以及对采访者存在的刻意淡化,阿列克谢耶维奇成功地使自己的作品达到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的某种平衡。一方面,她只在开头简单介绍受访者的名字、战争爆发时的年龄和受访时的职业,此外再无任何以作者视角对受访者的描述或评价。受访者的一切回忆都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受访者的一切情感都直接由读者感受,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由于转述者理解的偏差或文字表达的模糊而带来的误导性。另一方面,文字一定程度上延展了读者与历史之间的时空感,作为一种缓冲媒介减轻了读者强烈的情感震撼。同时,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挑选与排布,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文本之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与受访者和作者的多向情感交流。

二、 儿童视角——触动读者心灵最柔软角落

通过对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研究,不难发现她取材视角的与众不同。她反对由男人书写的只讲述男人故事的历史,将悲天悯人的目光投向了沉默的女人、不被重视的孩童和被忽视的小人物。在《我还是想你,妈妈》一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选取了101 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仍是儿童的受访者的回忆,展现了独特的儿童视角。受儿童本位思想的影响,儿童的地位逐渐提高,由依赖成人保护的附属品逐渐转变为与成年人拥有平等地位的生命个体,文学中的儿童视角也应运而生。吴晓东将儿童视角定义为“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 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认为儿童视角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o 儿童相较于成人情感种类相对单一,但情感却更为纯粹浓烈。阿列克谢耶维奇采用儿童视角,借助儿童情感的特殊性给予读者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儿童清楚地记得世间的一切苦难,他们是人类历史最后的见证者。很少有人相信儿童童稚却极具穿透性的双眼,很少有人给予儿童机会书写他们眼中的历史,而阿列克谢耶维奇正是揭开儿童眼中的历史的那双手。阿列克谢耶维奇选择儿童视角,体现了她对儿童的尊重。

(一)儿童视角体现对个体的尊重

阿列克谢耶维奇选取儿童视角讲述战争是对传统宏大沉重叙事的反叛,是对个体的尊重。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人们往往选择以全知全能的角度、严谨的现实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原则进行书写。这样做尽管客观全面,却无形中将人类作为无差别的整体看待,人的差异性与个性往往因此消磨。读者在读此类作品时,往往能感受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螳臂当车的无力感与渺小感,但这恰恰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初衷背道而驰。阿列克谢耶维奇之所以创新视角,选择经常被忽略的儿童,正是因为她遵循着平等的原则。在她的作品里,每一个人的情感体验都是独一无二而值得被珍惜的。阿列克谢耶维奇传达的是一种无关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与尊重——没有渺小个人的参与,历史就无法构成历史;没有个体情感的汇聚,人类的集体意识也难以形成。

(二)儿童视角实现强烈反差

阿列克谢耶维奇选取儿童视角重现历史细节是“荒诞”与客观的结合,形成一种令人心惊的对比。儿童碎片化的战争回忆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荒诞”效果。例如,在科罗塔耶娃的印象中,盛开的荷花就像是燃烧的炮弹。这种不常见的比喻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突出展现了战争对儿童心理的巨大伤害,表现了战争所导致的儿童对于美的认知缺陷,不免令人心酸。又例如,年幼的吉尔斯卡娅不解,为什么英俊的德国人却在杀人。其实,人的长相与其品行并无直接关系。但是,由于儿童阅历的不足,他们并没有透过表面看到本质的能力,因此,往往将外在的美好与内在的美好等同。战争中外在的美与内在的丑形成的强烈对比,经由儿童的口说出,构成了极具冲击的反差。再例如,克利沃舍依即使在战乱中仍然保持对小动物的爱与关怀,儿童的这种对于美好的爱护是人性之美的体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军的残酷暴行。作者并未直接点明这种强烈对比,但是暗含在文本中人性至善与至恶的对比才更令人心惊。

(三)儿童视角保护批判性思考

阿列克谢耶维奇选取儿童视角还原历史是对世俗道德观的抗争,是一种独立反思。康定斯基认为:“儿童用一种未受熏染的眼光观察每一件事情,功利因素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他凭借敏锐明激的眼力,按照本来的面貌记录一切事物。”p 由于儿童受世俗观念影响较小,很多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儿童的眼里并不合理,很多成年人看来不合理的事情在儿童眼中却合乎情理。受访者与作者借助儿童视角提出成年人难以启齿或是难以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观点,儿童视角事实上成了作者保持独立思考的保护伞。例如,在《我还是想你,妈妈》一书中纳斯维特尼科娃回忆起了对德国战俘的深深同情,这体现了作者对于个体生命的一贯尊重。作者借懵懂儿童之口传达了自己的批判性思考。

三、 復调书写——情感共鸣激荡读者心灵

复调这个概念开始是作为一个音乐术语存在,在20 世纪被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引用进入文学领域。巴赫金将复调定义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容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q。在复调叙事下,主人公并不是作者操纵的“木偶”或是描绘的“画像”,而是拥有独立的批判性思维与敢于表达自身情感和价值观的个体。复调文学中的主人公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与情感倾向,而非受作者的情感与价值操控。在复调文学中,作者并不是凌驾于所有人物之上的造物主,而更多的是一个聆听者、记录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我还是想你,妈妈》中将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除了对受访者身份的简单介绍,作者将整个篇幅都留给了受访者,充分尊重了受访者作为表达自我的独立个体的身份。

(一)复调书写构成互见,确保真实性

受年龄的限制,《我还是想你,妈妈》里的受访者的回忆往往是碎片化、零散化的;同时,受回顾角度的局限,受访者的回忆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阿列克谢耶维奇选择复调书写,避免了个体因时间推移以及心理变化造成的回忆的不稳定性与不可靠性。同时,尽管受访者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都是儿童,但仍保有一定的年龄跨度,在战争中也有一定的地区分布差异和身份差异,例如有些受访者逃亡到大后方而有些留守家园,有些受访者加入了军事组织而有些则被保育院收养。年龄、地区以及身份的差异使受访者的回忆相互补充,多声部地还原了战时情境,保证了作品的非虚构性。

(二)复调书写多方取材,尊重个体情感

阿列克谢耶维奇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与独特性,采用复调叙事能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的声音,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各抒己见;其所传达的不同情感,也能使读者进行更全面的情感交流,帮助读者构建更完整的价值系统。例如,在《我还是想你,妈妈》中有人直接表达了对苏联的失望,也有人表达了对国家的无比热爱。通过复调叙事,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这两种对立的情感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予读者解读的自由。这也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对读者个人情感的尊重。同时,不同于《安妮日记》的即时性,阿列克谢耶维奇书中的受访者阐述的是在战争结束很多年后对战争的回忆,构成回溯性叙述文本。人类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而人类的回忆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以后的人生经历的影响。受访者通过《我还是想你,妈妈》与读者交流的,除了战争时的情感,更有战争后的情感。阿列克谢耶维奇展示了对受访者战争时期情感的尊重,更展现了对其整个人生情感的尊重。通过复调书写,阿列克谢耶维奇尽可能地囊括了更多维度的声音与情感。

四、 结语

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录音笔般的客观记录取代感性的描述,使其作品达到了新闻与文学的微妙平衡:它不仅实现了新闻所要求的具体事实的真实和事实细节的真实,摒弃了易陷入低级煽情的想象与虚构,也达到了文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要求,成了非虚构文学中独一无二的类型。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达到的新闻的客观性与文学的思想性的平衡是非虚构文学界的不凡创造,她花费数年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的细致采访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同样不可忽略。阅读这类非虚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细节的获取,更是以能共情的人的身份与书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交流。

阿列克谢耶维奇专注探索人类的情感世界,以人类情感为媒介回望历史、书写未来。通过客观的记录、巧妙的排布、独特的视角以及复调的书写向读者呈现了一部独一无二的战争情感史。她选取独特的儿童视角,借助儿童与成人世界的距离感传递了别样情感,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她尊重平凡个体,采用复调书写,还原了炮火中、巨变下普通人的一部情感史。她将自己的情感价值取向通过材料的选取和排布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使自己的作品免于落入粗糙堆砌的俗套,奠定了自己在非虚构文学领域难以撼动的地位。

猜你喜欢

阿列克谢耶维奇儿童视角妈妈
鸟妈妈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奖奖金资助年轻作家
我的妈妈是个宝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不会看钟的妈妈
外刊人物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