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湖三塔记》和《洛阳三怪记》考辨

2022-07-16成书军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7期

成书军

关键词:《西湖三塔记》 《 洛阳三怪记》 写作年代 考辨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中,有《西湖三塔记》和《洛阳三怪记》两篇情节极为相似的作品。对这两篇作品的诞生年代和它们之间孰前孰后,学术界历来颇多争议,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因此本文对这两个问题再做探析。

一、《西湖三塔记》的写作年代

《西湖三塔记》大致讲述了主人公奚宣赞因游历西湖,从而结缘西湖三怪的故事。故事之中,奚宣赞因善心搭救卯奴,却又险遭婆婆和白衣娘子所害,幸得卯奴报恩才逃过劫难。最终奚真人降服三怪,将它们统统镇压在了西湖三塔之内。这一则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形象生动,兼有邪不胜正的朴实寓意,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话本小说作品。

明代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和明代晁瑮的《宝文堂书目》中都有收录《西湖三塔记》。从这一点来看,《西湖三塔记》的成书年代应早于明代中期。

再看《西湖三塔记》的文本。《西湖三塔记》中有这样一句:“是时宋孝宗淳熙年间……”a 这种说话的口气,很明显可以看出是后代人在讲述之前的朝代发生的故事时才使用的口气。章培恒先生“关于现存的所谓‘宋话本’”一文中认为:“若是本朝人说本朝事,则或称‘本朝’‘国朝’;或在朝代上加一‘大’字;或去掉朝代名而在帝号下加‘皇帝’字样(如‘孝宗皇帝’);或干脆只称帝号(如‘是时淳熙年间’)。至如‘宋孝宗淳熙年间’,则显系后代人追述前朝的口吻。”b在《西湖三塔记》文中还有这样两句话:“直到如今,西湖上古迹遗踪,传诵不绝。”c“奚真人化缘,造成三个石塔,镇住三怪于湖内。至今古迹遗踪尚在。”d 这两句的口气,很明显也是后代人追述前朝故事所用的口气。由此可见,《西湖三塔记》这一篇话本小说的成书年代,应该晚于南宋。这一点基本上是非常明显的。

而且章培恒先生考证,西湖三塔,最早建成于北宋元祐年间,是苏轼疏浚西湖之时建造起来的。同时还留下了一条禁令,即以三塔为界,三塔之内不得侵占种植。这一条禁令,从颁布之时起,一直持续到了南宋末期。如果《西湖三塔记》是南宋时期的作品,那么作者将三塔说成是为了镇压妖怪所造,就容易被当时的观众拆穿。如果《西湖三塔记》是南宋以后的人所创作的故事,那么当时的人,已经不知道三塔的来历和建造的缘由,话本作者以此附会就比较合理了。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这样一段对人物相貌的描述:“风过处,一员神将,怎生打扮?面色深如重枣,眼中光射流星……”e“重枣”的意思是什么呢?有人认为“重枣”是重阳节的枣子。此时枣子已经熟透,呈现通红的色泽。《诗经·七月》中有这样一句:“八月剥枣,十月获稻。”f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有诗:“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g 由此证明,古时枣子成熟在八月间。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时或许还真有熟透了的枣子。可见“重枣”指重阳时节的枣子这一说法,确实有可信之处。而赵振铎《训诂学纲要》中认为“重枣”是从“挣枣”而来:“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描写关羽是:‘髯长一尺八,面如挣枣红。’给人以启示。现在山西省有些方言里‘重’‘挣’同音。那些地方把全熟未发软、饱满而鲜红的枣子叫作‘挣枣’。看来《三国演义》里面的‘重枣’就是关西某些地方方言的挣枣。”h 刘洪强、赵鹏的《“面如重枣”、“钻其核”、“相公”与沽早释义》一文中,也有指出“重枣”应该是源于“挣枣”。山东一带,民俗之中,将用酒泡过的枣叫挣枣。而当地方言,“重”“挣”谐音,后人不懂“挣枣”,因此误用为“重枣”。

用“重枣”来形容人脸的颜色,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三国演义》之中对关羽的描写。《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的外貌:“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i 但《三国演义》之前的三国故事、戏剧中,却并不用“面如重枣”来形容关羽。《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中说关羽“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j。此处没有出现“面如重枣”的说法。直到《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才有了“面如挣枣红”k 的说法。不单单是三国故事之中对关羽的形容。元代以前,“重枣”的说法,只有在《百宝总珍集》中出现过:“江猪有如重枣色,象牙粗细有两般……”l 并且这儿的“重枣”只是用来形容江猪牙的颜色,并不是用作人物的外貌描写。综上可见“重枣”被广泛地用于形容人的脸色应当不早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西湖三塔记》的艺术水平,也明显高于现在已经认定的一些宋代和元代话本。化萌钰《“三怪”话本小说年代再考》一文中,认为元刊《红白蜘蛛》叙事直白、人物刻画粗糙,而《西湖三塔记》则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相比《红白蜘蛛》的平铺直叙,《西湖三塔记》中的人物就要生动许多。对话均是日常口语,流暢易懂,充满个性,是对人物形象很好的补充。”m 再将《西湖三塔记》和其他一些宋元话本对比,也可以看出类似的情况。综合以上各点来看,《西湖三塔记》应为元末明初时期作品。

二、《洛阳三怪记》的写作年代

《洛阳三怪记》大致讲述了主人公潘松外出游玩,偶遇妖怪白圣母,结果被白圣母引入三怪老巢,险遭厄难的故事。故事结尾,蒋真人降服了三怪,将它们尽数打杀。

这一则故事同样也在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和明代晁瑮的《宝文堂书目》中都有收录。《洛阳三怪记》学术界多认为它是宋人作品。而他们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大多是因为《洛阳三怪记》文中有这样一句:“这西京有一县,唤做寿安县,在西京罗城外。县内有一座山,唤做寿安山,其中有万种名花异草。今时临安府官巷口花市,唤作寿安坊,便是这个故事。”n 胡士莹先生《话本小说概论》中认为:“篇中有‘都城圣迹,西湖绝景’云云。称杭州为‘都城’显为南宋人对临安的称呼。”o 加上文中对岳飞称呼也似南宋人口气,且小说风格简朴,因此《洛阳三怪记》应为南宋人的作品。

但是将《洛阳三怪记》和元刊《红白蜘蛛》相比较,可以看得出来,《洛阳三怪记》的艺术水平其实很高。元刊《红白蜘蛛》语言直白,平铺直叙,而《洛阳三怪记》用词丰富,语言生动,文学性也更高。除此之外《洛阳三怪记》中也出现了“面色深如重枣”的描述:“只听得外面走将一个人入来。看那人时,生得:面色深如重枣,眼中光射流星……”p“面色深如重枣”这样的描述,显然和南宋作品相矛盾。

而且在《洛阳三怪记》开篇,有这样一首诗:“尽日寻春不见春,杖藜搠破岭头云。归来点检梅梢看,春在枝头已十分。”q 这一首诗和《禅诗三百首》之中,唐代无尽藏的《嗅梅》一诗极为相似。从时间上来看,大概率为前者模仿了后者。对于前一首诗的来历,《洛阳三怪记》中称:“这四句探春诗是张元所作。”!8 张元是北宋时期华州华阴县人。他曾经多次参与科举。但是久试不第,以至于心生怨恨,叛宋投靠了西夏。张元入西夏以后,在西夏得到了当时西夏國主元昊的重用。后来他辅佐元昊,大败宋军。宋朝因此对此人极为忌讳。张元叛宋的事情给了北宋朝廷以相当的教训。

南宋时期,国力衰弱,常年遭到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尖锐,民间民族情绪旺盛。如果《洛阳三怪记》的作者是南宋人。那么他怎么可能使用张元这样一个宋朝“叛徒”的诗作为入话。甚至“张元”一说,很有可能是话本作者自己附会。这是明显不合理的。尤其是话本的受众人是广大的民众,必须考虑民众的接受心理。因此《洛阳三怪记》多半不可能是宋人作品。它应该和《西湖三塔记》一样,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作品。

三、《西湖三塔记》和《洛阳三怪记》的先后

《西湖三塔记》和《洛阳三怪记》之间,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不管是故事的内容、情节以及对人物的描写,都有着极高的相似性。

首先,从情节上来看,两个故事的情节基本一致。大致情节都是主人公外出遇怪,被引至洞府。在洞府中,主人公惑于美色,同时看见妖怪剖人心肝。后主人公侥幸逃脱,遇到高人。最终高人遣神将将三怪捉拿。

再从对人物的描写来看。《西湖三塔记》和《洛阳三怪记》对于人物描写的用词更是有着惊人的相似。《西湖三塔记》之中,对“婆婆”的描写是这样的:“鸡肤满体,鹤发如银。眼昏加秋水微浑,发白似楚山云淡。形加三月尽花,命似九秋霜后菊。”!9《洛阳三怪记》之中,对“婆婆”的描写基本上和《西湖三塔记》雷同,只是个别用词稍有不同:“鸡皮满体,鹤发盈头。眼昏似秋水微浑,体弱如秋霜后菊。浑如三月尽头花,好似五更风里烛。”@0 两相对比,可以明显看得出来两段描写非常相似,相互之间基本上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异。除此之外《西湖三塔记》和《洛阳三怪记》中对于白衣娘子的外貌描写同样异常的相似,相互之间只是稍有改动。

由此基本可以断定,《西湖三塔记》和《洛阳三怪记》之间,必然存在着其中一个,向另外一个借鉴的情况。那么《西湖三塔记》和《洛阳三怪记》之间,孰前孰后呢?

从《西湖三塔记》所具有的现实基础来看,苏东坡疏浚西湖之时,确实在西湖之中留下了三塔遗迹,而且恰巧为三座石塔,和故事相吻合。因此《西湖三塔记》先出的可能性显然更高。很有可能是说话人,以西湖三塔为灵感,创作了“三怪”的故事。随后《洛阳三怪记》仿《西湖三塔记》改成。

其次从两个故事中出场的妖怪身上,也可以看出端倪。在《西湖三塔记》和《洛阳三怪记》中,都出场了三个妖怪。《西湖三塔记》中的三怪是“乌鸡”“獭”“白蛇”。卯奴的本体原形是一只乌鸡,婆婆是獭,白衣娘子是白蛇。她们三个在故事之中,都起了作用。卯奴引出了故事,同时两次解救主人公奚宣赞。婆婆引了宣赞前往洞府。白衣娘子用美色迷惑了奚宣赞,让他成为自己的丈夫,还要吃他的心肝。而在《洛阳三怪记》之中出场的妖怪是“白鸡精”“赤斑蛇”“白猫精”。婆婆白圣母是白鸡精,白衣娘子玉蕊娘娘是白猫精,赤土大王是一条赤斑蛇成精。这三怪之中,白鸡精和白猫精都在故事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唯有赤土大王这一条赤斑蛇精,在故事之中只是凑数一样的出场了两次。一次亮相,一次被捉。赤土大王这个人物,可以说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故事之中,他仿佛只是为了凑满“三怪”这个数目而诞生的多余的一个。从这一点可以明显看得出来,《洛阳三怪记》应为《西湖三塔记》的仿写作品。

《洛阳三怪记》之中,降妖的过程也很值得注意。主人公潘松先遇到了高人徐守真,但是徐守真道行不够,无法降服三怪,于是他又请了自己的师父蒋真人下山。这个降妖的过程,可以说非常的曲折,使得《洛阳三怪记》的情节水准和艺术水准拔高了不少。而在《西湖三塔记》中,则是高人一出场,便轻松降服三怪,并没有这样复杂而曲折的降妖过程。从降妖的情节构思上来看,《洛阳三怪记》水平更高,写作时间应在《西湖三塔记》之后。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西湖三塔记》和《洛阳三怪记》的写作年代,应该都是在元末明初,而且《洛阳三怪记》应当晚于《西湖三塔记》,且是仿照《西湖三塔记》因地制宜,改编而来的仿作。至于《洛阳三怪记》开篇的“今时临安府巷口花市”“寿安县”“寿安坊”之说,或有可能是作者有意附会而来,用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以此吸引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