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2022-07-15陈光灿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实践路径红色文化

陈光灿

摘 要:红色文化是高校宝贵的育人资源,高校也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在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呈现出了育人主体多元化、育人平台多样化、育人环境复杂化等特点,同时也面临着长效育人机制待完善、传统话语体系待转变、校史文化特色待挖掘、精准育人合力待增强等困境。需要从聚焦需求、凝练特色、技术融合、平台矩阵等方面入手,推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路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8-0146-03

红色文化是高校育人的宝贵资源,对于新时代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过红色文化育人也逐渐成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00后”大学生步入校园,这也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背景下,诸多高校也逐渐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开创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一、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红色文化传承发扬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中凝结而成的优秀文化[1]。可以说,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形成的宝贵的智慧结晶,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网络育人愈加被重视也推动着红色文化在网络平台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多样,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用网习惯,新媒体环境下,既能够通过传统的网络电视、网络电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又能够通过短视频、网络表情符号等渠道传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

(二)有利于高校坚持立德树人

高校具有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红色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相结合的方式,是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实践,有利于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诸多高校在建校发展历程中就蕴含着红色基因,这也造就了高校优良的校风、学风。因此高校可以对自身红色基因进行深入挖掘,将网络育人、红色文化育人、校史文化育人有机结合,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对行业、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创新实践也能够促进学校相关领域理论研究水平提升,从而更好地用最新的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三)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多元化,较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受到“饭圈”文化、“丧”文化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开始具有“躺平”思维和娱乐至上的想法。而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育人也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提升大学生对于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形式和红色榜样的模范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红色传人[3]。

二、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基本特点

(一)育人主体多元化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因此,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不仅需要校内学工系统、教务系统乃至后勤系统多部门通力合作,而且要利用好社会资源充分发挥革命遗迹、榜样模范的育人作用,打造多元化主体育人的格局。一方面,任课教师和学工干部仍然是重要的育人主体,通过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作用,通过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参观实习等方式促进了学生对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高校的宣传系统、后勤系统也逐步参与到红色文化教育中来,他们通过校园宣传氛围营造、校园文化墙、教室墙面的设计等途径共同加强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4]。

(二)育人平台网络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已经成为红色文化育人的主要平台之一。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29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而大学生几乎已经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这就表明大学生与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合,而红色文化的传播已经离不开网络平台,且已经具有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各高校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且个别高校已经形成了新媒体平台矩阵。而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网络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得到传播。另一方面,随着VR、AR等技术的发展,建成了许多线上红色博物馆或者纪念馆,大学生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沉浸式浏览。这些均表明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育人平台网络化特色已较为明显。

(三)育人环境复杂化

一方面,大学生接受的网络信息海量、驳杂,而其甄别信息的能力相对欠缺。因此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以浏览新闻、刷微博、短视频为主,较少有人系统性地主动进行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甚至还会受到一些虚假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这些不良思潮可能会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渗透,这也对红色文化教育、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让大学生做到“知—信—行”相统一,还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知網用网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红色文化育人在网络环境下的复杂性[5]。

三、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长效育人机制待完善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存在长效育人机制待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上有待加强。目前的体制机制设计并未完全将新媒体特性、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红色文化育人进行有机融合,仅仅是将传统的红色文化育人方式转到了网络平台,并未发挥网络平台在虚拟实践、视听融合等方面的优势。二是育人机制自我更新性不足。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育人也具备了互联网特性,而当前的育人机制仍然以传统的线下育人为主。同时在制度政策的更新和完善上有所滞后,这就造成育人机制的滞后性,较大地影响了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育人效果。三是考核激励制度针对性不强。新媒体环境下的育人效果考核要结合互联网特性,可以将推文点击量、网络文化作品等纳入考核范围,而诸多高校并未建立相应的考核办法。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尽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激励力度较低,并未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

(二)传统话语体系待转变

话语体系陈旧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又一现实困难,这就导致尽管建立了网络红色文化育人平台但是在吸引力、聚合力等方面难有较好的效果。现实中诸多高校开展新媒体环境红色文化育人时并未契合互联网的特性和大学生的用网习惯。一方面,只是将红色故事文字、相关通知简单地转载至微信公众号或者官方网站上,并未充分利用互联网视听融合方面的优势,当然也就无法达到吸引人的目的。另一方面,个别高校能够采用短视频、网络表情符号等新载体、新形式创新开展工作,但是有时尺度把握不佳,出现了为了浏览量和点击率“重娱乐轻教育”的情况。同时,一些高校网络平台在版式设计、推送技巧方面欠缺调研,导致关注度不高。例如推送时间不固定,既起不到培养网络用户观看习惯的作用,还有可能造成推送被其他公众号覆盖的问题。

(三)精准育人合力待增强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网络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而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育人仍然面临着育人合力不强的问题。一是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史、学科发展史教育未能有机融合。诸多高校的建校发展历程和专业学科发展中蕴含着红色基因,而高校的校园文化、校史文化和行业文化建设对培养大学生爱校荣校之情、增强行业归属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网上与网下精准配合不足。主要体现在不重视辅导员等学工干部队伍建设,不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培养,尤其是在网络思政方面的能力不足。三是“三全育人”建设有待加强,仍然存在将涉及学生的事务对辅导员一推了之的情况,未能形成各系统协调育人的局面。这就导致辅导员队伍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挤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时间和精力。

四、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聚焦需求:优化红色文化网络育人话语表达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效需要优化红色文化网络育人的话语表达,用贴近大学生的话语表达和契合大学生的用网习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教育他们自觉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色传人。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用网习惯和在网络平台上的语言表达习惯。避免不同代际群体间对于同一事务具有不同的“解码”,导致因理解不同而造成误会。二是在开展红色文化网络育人时,注意从灌输式到互动式的转变。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性强,网络育人要体现互动性、参与性,才能被大学生易于接受。三是要善于利用网络表情符号、短视频等形式开展工作。制作红色文化主题的表情包可以利用其共享简单方便、参与感强等特点加强大学生群体的红色文化教育。

(二)凝练特色:挖掘高校校史特色及专业红色基因

高校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红色文化育人还可以挖掘校史、专业、行业的红色基因,达到红色文化教育与行业教育、校园文化育人同频共振的效果。一是要充分挖掘学校发展历程和行业中的红色基因。通过红色文化与校史文化和行业文化相融合,从而既让学生增强行业的归属感和爱校荣校之情,又能对红色文化有了更为深入和具象的了解。二是高校在弘扬红色文化时要注重品牌效应。开展红色文化弘扬相关实践活动时,要结合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区域特点展开,尽量避免同质化、重复化的情况。三是要结合学校所在区位开展活动。例如位于陕西省内的高校就可以充分利用陕西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力争将学校专业、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资源利用相结合,将延安精神、西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三)技术融合:打造网上网下红色文化育人平台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科学研究、实践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创新思维打造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红色文化育人平台。一是要重视红色文化育人队伍。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教师提供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必要的学习条件、干事平台和激励措施,打造一支齐心协力、能力过硬、善于用网的红色文化育人队伍。二是要重视红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较为雄厚的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水平是进行高水平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育人方面展开研究,为网络育人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三是要积极建设网络平台。随着AR、VR技术的发展,对于红色景点的沉浸式参与体验已经成为现实。高校在网络育人平台建设过程中,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加强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网络平台的吸引力、独特性,从而实现网上网下协同育人、课上课下共同教育的格局。

(四)平台矩阵:实现红色文化宣传媒介密集覆盖

形成平台矩阵,实现红色文化宣传媒介密集覆盖也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径之一。一是平台更新及时且形式丰富。要高度重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做到信息及时更新,确保有专人负责;另一方面尽量采用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从而增强教育实效。二是要组建专业性强的平台运营团队。专业的运营团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用网习惯和偏好,增强平台的吸引力和用户黏性。网络平台在推送技巧上下功夫,要对大学生用网时间、上课时间进行调研,尽量避免多种信息同时推送造成被覆盖的问题。同时最好相对固定推送时间,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三是要开展寓教于乐、贴近学生生活的网络文化活动。互动性是网络平台的重要特点,因此要经常性开展贴近实际、吸引力强的网络红色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參考文献:

[1]  何虎生,李文苓.新时代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的逻辑前提、思维方法和具体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28-132.

[2]  刘克利,杜伟.以红色文化引导与推进网络思政[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3):65-66.

[3]  刘向阳.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学习论坛,2021,(5):110-114.

[4]  滕慧君.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承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20,(22):138-139.

[5]  曹月娟,超.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传承路径[J].青年记者,2020,(20):85-86.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实践路径红色文化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