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研究

2022-07-14徐廉欣王忠来

魅力中国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人文化

徐廉欣 王忠来

(嘉兴南湖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文化自信并非简单的文化口号或文化现象,而是涉及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和文明兴衰的政治性问题以及回应意识形态领域挑战的时代课题。在“四个自信”序列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目前,中国高校正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精神,积极探索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笔者以文化自信为视角,分析高校文化育人的政策遵循、价值旨趣、基本定位和发展进路,以期进一步把握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必要依据和可行路径。

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政策遵循

“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不仅为我国道路探索、理论凝练与制度完善给予精神滋养,还为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提供政策遵循和思想资源。

(一)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三个自信”命题,而坚定三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文化自信”命题被首次正式提出,是在2016 年“七一”讲话中,“三个自信”的命题由此发展成为“四个自信”论述。[3]这种新提法极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范畴和内涵,彰显了中国纵横发展的磅礴力量。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八次提及“文化自信”,强调,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其核心的灵魂,文化兴衰由内而外反映为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如果文化自信没有得到高度发展,如果中国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兴盛,那么“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在2021 年“七一”讲话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坚定“四个自信”的必需性,并嘱咐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5]一言蔽之,高校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文化育人”推进“立德树人”。

(二)新时代高校推进“三全育人”的现实要求

2017 年,针对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法规相继出台。根据相关文件精神要求,高校做好对青年大学生思政工作,必须坚持发展“三全育人”。其中,值得指出的是,高校应当发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探索实现其内生外显的文化育人功能,重视文化对于师生的精神滋养,开展广泛、深入、生动的文化主题教育。诚然,仅以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之繁荣,难以推动文化自信蔚然成风,但是越来越多高校,将“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放在突出位置,推进文化育人实践,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大有裨益。在政策的引导下,目前中国高校工作者和学术界对“三全育人”“文化育人”议题给予高度关切。文化育人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十大体系之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来源又构成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着力点,足以窥见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工作文化育人自然融入的现实要求和实然发展。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旨趣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绝不是单纯意义上文化建设和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探讨,而是有着国家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进背景,有着明确目的性、指向性的政治取向和价值旨趣。[6]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浅层旨趣

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浅层价值旨趣,就是着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7],促进实现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飞跃,实现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的双重使命。文化软实力不仅作为国与国综合国力相博弈的重要砝码,而且是任一大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二法门。一定程度上说,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是正视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摆正异质文化互鉴共存的正确心态。其一,从中国梦实现的必然性层面看,文化自强与文化复兴是中国梦的最根本、最显著的表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然充分彰显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特色魅力、巨大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等内在规定性。其二,从文化包容互鉴的特性方面看,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与增强文化自信呈现正相关的交互效应,也要兼收并蓄异质文化的优质内容与优势部分,以此提振文化自信。

(二)培育价值认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深层旨趣

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深层价值意旨,就是试图夯实民族的文化根基,构筑师生的精神家园,促成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价值共识和内在认同。从文化自信实现的主体看,来自56 个不同民族的近14 亿人口居于不同的地理单元,置身于多元、复杂的文化圈内,我们理应认识和利用文化价值功能,臻于社会价值观发挥的社会效能所“辐射”范围的“最大公约数”。[8]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奋斗目标的构筑集中昭示了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的理想追求和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外在自觉行动的统一。当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都离不开贯彻其中的优秀文化精神的牵引,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也必须基于和顺应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长期发展、内生性演化、渐进改进过程和文化发展铁律。换言之,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提供了新的自我文化觉醒的可能性,而且也为中华文明复兴提供了历史的资源与现实性养分。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定位

文化自信,构成有效应对地球之上多元文明交互碰撞的精神张力和理性支撑。推进文化自信在高校文化育人的融入,需要掌握文化自信存在发展的基本定位。[9]

(一)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的时间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构成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历史方位。一方面,新时代是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历史机遇期。树立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对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本确认和一致认同,是对近代以来人们萌生的民族文化自卑的彻底批判和清醒认知,是对当代鼓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辩证批判和有力反驳,更是对实现21 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支撑。另一方面,新时代无疑是文化育人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攻坚期。伴随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积聚变革,原已固化利益格局面临渐进调整,多种思想的互通交锋,直接呈现出文化表现形式的庸俗化、低俗化、“愚乐化”的倾向以及文化建设领域碎片化、无序化、非规范化的特征。毋庸置疑,从时代背景的宏观视域、文化发展的逻辑维度以及直面文化建设中,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仍面临种种矛盾、风险叠加的挑战。

(二)文化自信与“中西马”的关系定位

“文化自信”是一个“应然”与“实然”的双重命题。[10]文化自信并非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心态自居,其实质是正确处理文化领域古今中外关系问题的理性表达和实践浓缩。一方面,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和近代“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70 年余年的现代化实践历程,就形式而言,新时代文化自信其自带开放性的规定;就内容而言,长期以来,我们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梳理文化主流与支流的关系和适应文化潮流与逆流的趋向,解决了文化交流与断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化自觉与自信得以渐进生发。另一方面,对待中华文化、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我们既不妄自菲薄和逢迎吹捧,又不贬抑责难和故步自封,也不全盘西化和全盘否定自身。由此,我们必须在透彻了解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审视近代文化落寞史实和批判汲取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主阵地、找准民族自身的文化定位和秉持兼收并蓄的文化价值取向。所以“知己”,文化传承得以鼓足底气而不疑于传统、不迷于西潮;“知彼”,文化创新得以与世界同轨而非闭门自言自语。

(三)文化自信在虚实领域中的空间定位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都需要不同的实践场域与多元的实践载体。所以置身于文化多样化、全球信息化时代,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不仅需要在现实校园领域中找到人们精神家园安放的栖息地与民族精神凝聚的物质媒介,而且需要在网络虚拟校园空间内创新先进文化传播的形式以增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拓新展现优秀文化的多元形态以满足广大师生的精神需求。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构筑文化自信,需要我们重新重视一些被冷落、被忽视的历史古迹、文化遗迹、革命圣地,重新发现一些被遗忘、被隐匿的中华诗词、家风家教、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构筑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抢占网络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西方国家大肆在网络空间内渗透西方色彩的“普世价值”。由此,我们必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诉诸工具理性,回应时代发展呼声以传承中华文明[11],观照人们的精神诉求以巩固价值认同,融通网络媒体资源,创新文化表现方式,不断增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

四、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进路

西方国家极力地维持着“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文化逻辑建构[12],以期全盘否定中国本土文化和冲击我国社会稳定的价值体系。基于此,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必须对这种主张和行径的鞭挞与批判,必须诉诸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接续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源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源流。无论是当代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教育教学等诸多领域都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生成,都没有办法回避与其内生的血脉相连和精神浸润的历史逻辑。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故步自封而深陷文化复古主义的沟壑,而现实的文化发展问题和人存在的精神危机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遵循和现实同轨、与时代同步的原则。一方面,我们应深掘传统文化资源,广拓文化深层意蕴,创新文化呈现形式,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注入时代发展中,切实找到传统与现代文化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三贴近”原则[13],积极地投身于广大师生的社会实践,不断推进文化形式和内容的与时俱进,更要创新符合民众喜乐接受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实现文化传承与接纳的双赢。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动力

在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将注重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通,构成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动力。[14]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特别是把这一外来文化和本土历史文化传统相耦合,才得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焕发出极其蓬勃的生命力。诚然,一切理论与主义要在中国扎根,都必须经过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即理论被人民理解与接受,都不能偏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逻辑思维以及特定的话语体系。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崇达到了一个时代的“峰值”,其最佳的发展路向就是将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文化已经塑造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相连接、相贯通、相交融,从而为当代文化与理论的创新,找准结合点、找对切入点和找好代入点。

(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关键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15]在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将注重建构传播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当前中华文化话语权存在严重缺失的窘境。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的完成性与中国话语体系的成熟性相挂钩、相对接。我们欲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往往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根基。五千年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将语言逻辑的连续性与历史文化发展的持续性一并纳入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价值基底之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不仅仅在方法、范畴、外延上回应西方话语的教唆与挑战,更应该以“我注六经”的开放心态重释传统文化来观照中国社会发展和现实境况,更好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当然,与此同时,我们理应借鉴西方现代话语的有效表达形式和可取的内核部分,真正达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目的。

猜你喜欢

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文化与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