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融入高校社会实践的现状与探索

2022-07-14陈雪茹孟燕

魅力中国 2022年3期
关键词:革命思政红色

陈雪茹 孟燕

(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高校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高校课堂知识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在所有的社会实践中,它的组织时间最长、实践内容最丰富、参与的人数最多、活动安排最集中,是当代高校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有效途径。革命文化作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为祖国、民族奋斗、献身的精神,体现了追求先进、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是最珍贵、最鲜活的教材,其来源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认知和践行。如何更好地利用革命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指导高校社会实践,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高校社会实践的现状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类的社会生活也离不开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和,即全人类或大多数人从事的各种活动。高校社会实践从本质上来讲,是由高校大学生作为主体,不以获得物质收入为目的,由校方引导学生走到基层,在服务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社会实践的领域创新了新的形式,社会实践类型是不同的,具有独特的功能。基本上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型∶科研创新类、调查实践类、教学实践类、服务实践类、公益实践类。依据“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基本原则,按照以往社会实践教育的经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在各方的合作支持下,取得了广泛的关注度和讨论度。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社会实践的关注和支持,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全国高校大学生在此项活动中也呈现出了很高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参与的人数也是逐渐上升。从2021 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数据来看,2021 年全国仅陕西地区就有6772 支实践队参与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对自己的考验,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提升,更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一次考验,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个人能力素质与整个国家国情民意的结合。

今年正值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以红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课程中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全国高校进一步提高了党史学习频率,深刻感悟革命文化、挖掘红色基因、增加不同的红色社会实践。据教育部发布的文章统计,经过多年实践的探索,累计大约有450 余万名的大学生走进延安、瑞金、井冈山、南湖等革命老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加强实践锻炼,将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目前,革命文化在各高校思政社会实践中的发展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局面。

二、革命文化融入高校社会实践的探索

(一)建设“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

2019 年10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五种类型的一流本科课程,包括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教育五种类型,其中“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就是其中的一个大类。并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金课”,消灭“水课”;课程目标要有高阶性,教学内容要有创新性,课程设计要有挑战度。[2]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包括革命场馆、文物、艺术作品,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实现民族解放、伟大复兴进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载体,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任务。因此,“时代新人”要继往开来,就必须发扬革命文化资源优势,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社会实践,有效融入“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教学目标。

革命文化精神内涵引领“高阶性”目标构建。革命文化蕴含的坚定理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革命精神具有明确政治导向。高阶思维的培育并非简单的知识、能力、素质元素的组合与叠加,其探究批判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及挑战能力需要个体持之以恒的毅力、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正是以革命文化精神引领“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之所在;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丰富“创新性”教学方式。进入新时代以来,革命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结合当代青年人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产出,为教学资源提供了多元性内容,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与感染力。随着近两年疫情情况的不断变化,线上教学、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不断被运用于专业教学课堂,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先进性;革命文化物质资源提升“挑战度”课程质量。革命资源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触摸感知历史的客观载体功能,利用好革命文化资源,帮助大学生缩小理论与社会的差距,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和生动性[3]。建设“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要善于运用革命文化诸多具体物质文化,在实践中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学,通过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规划实践教学方案、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去感受丰富的教学场景与鲜活的教学实际,实现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使他们在奋斗过程中坚定自我理想信念。

(二)凝练“课程思政”精华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把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4]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恰当地进行融合。社会实践类课程是高校覆盖面最广的课程,打通革命文化与实践类课程的互动,是实现革命文化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向度,有利于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

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类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在于:一是要着力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和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也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吃苦耐劳、辛勤劳作是革命文化的外化形式和表现,是大学生“自找苦吃”的实践形态,吃得了苦才能成长成才。二是着力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加“红色之旅”的学习调研、参观与考察。组织大学生奔赴革命纪念场馆、劳模纪念馆等具有革命意义的地方进行参观访问,增强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爱军队、爱人民的真挚感情。此外,还要要整合各类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和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与育才功能,实现常态化教育,使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社情国情民情,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

思政社会实践课与革命文化教育的要求都是“育人”,都是通过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与“课程思政”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社会实践,充分发掘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对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突出“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红色主题

自1996 年起至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 余年,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中,红色教育是历年来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主题,发挥红色教育的重要作用,突出“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红色主题,才能更好地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社会实践。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了解这些革命资源,其一,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体会革命精神,把革命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在当地群众中普及宣讲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查阅当地的党史文献,收集整理革命故事,不断增强革命文化育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其二,运用多样的宣传媒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微媒体的传播方式,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编辑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制作宣传小视频等,对革命精神进行宣传弘扬,扩大革命文化育人的影响力;其三,结合自身项目的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增强实践成效,让学生把“互联网+”“挑战杯”等项目课题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成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后得出的调研报告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这就做到了与双创赛事相结合,给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参与平台,还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其四,利用热门的党史教育系列活动,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倾听历史回想,追寻红色记忆。高度整合校外红色资源,主动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团组织、地方政府、市直单位、企业的支持,构建红色之路,共享红色发展成果。

(四)探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新赛道”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与政府、各高校共同主办,是为了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2017 年8 月15 日,习总书记给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大学生做出回信,于此,把“互联网+”大赛推向了新的高度,使大赛成为国内影响范围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赛事之一。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教育部决定,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增设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鼓励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目的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打造一堂全国最大的思政课。[5]引导广大青年走进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好革命精神,重温革命先辈伟大而艰辛的创业史。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2021 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共有2586 所院校的40 万个团队积极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取得了极高的育人成效。

从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来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对参与学生能力素质要求是综合型、复合型的。在知识层面,要构建对“三农”问题发展的正确认知;在思想层面,要有传承红色基因的远大志向;在精神层面,要秉承与时俱进、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社会实践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汲取养分、升华思想。

三、结语

从长远来看,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的、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形成常态化发展。要不断丰富各项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扩展实践渠道才能赢得广大学生支持,积极参与,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在此过程中,要基于革命文化主题的综合实践育人机制,充分发挥革命文化主题实践育人作用,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开展,不断加深对实践育人的思考,使实践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猜你喜欢

革命思政红色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