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在美术专业《艺术概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成效

2022-07-14张乙敏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2期
关键词:美术专业概论艺术创作

张乙敏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概论》课程本身被定位为基础理论课,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加强理论知识积累,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理论学习后的活学活用。作为一门广泛联系各类艺术的课程,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突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概论》的学习必不可少,其作为人文教育、技法训练的课程载体,主张让美术专业学生回归自然,释放天性,寻求艺术与心灵及生命体验的融合,并以此作为艺术创作的生命力。

一、《艺术概论》课程定位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通过让学生进行艺术本质的探寻,把握艺术创作规律,使学生提升专业艺术水准,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创作与表达。近几年,国家基于人文视野加大对美术专业《艺术概论》教学定位的研究关注,将《艺术概论》作为人文教育的实施载体,以弱化传统功利化的艺术观,避免艺术沦为现实服务的工具,让艺术真正做到对生命和心灵观照。美术生通过《艺术概论》的专业学习,自觉挖掘提炼素材,借助艺术进行内在图式的描摹实现艺术创作本体的回归。艺术本体回归仅依靠理论教学显然不够,在强调技法训练、知识讲解的同时,也应借助典型案例,让学生主动感悟体会,在意境体验、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实现技法训练和美育意识培育的融合。美术专业的学生加强对生命美的关注,产生艺术创作热情,在线条、色彩的编织中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并转变为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面向美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概论》教学价值

在美术教育中应追求“三驾马车”的并驾齐驱,三驾马车分别对应人文教育、美感培育和技法技能训练,三者缺一不可。而《艺术概论》作为三者连接的点,实现三者育人目标的统一,这也由此决定了《艺术概论》的教学价值。

(一)基于人文教育,提升艺术创作深度

鉴于传统的艺术观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艺术概论》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病,体现为一味追求艺术生产流程的规范化,盲目夸大现实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恰恰忽略了从艺术本源和艺术家的创作初心层面进行艺术的创作探源,基于此,国家着力进行《艺术概论》教学改革,强调人文情怀的凸显,将其作为教学的一大主线,贯穿到《艺术概论》教学全过程,以其构建心灵、生命及艺术创作的关联性。鉴于艺术概论多学科融合属性,让学生在走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过程中加大对心灵的关注,以生命的敏感体验作为创作的首要素材。基于人文情怀开展《艺术概论》教学,强调对艺术家内心诉求的探讨,以此作为艺术发展规律的补充元素,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坚守艺术创作的初心,承受外在环境的压力,真正达到艺术创作超脱的境界。基于《艺术概论》人文关怀教学,使得学生不断提升主体素养,且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加大对人性的洞察,完成对世俗现象的超越表达,真正让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不曾改变其忠于心灵的创作初心,真正描绘人性的真实,以不同艺术形象的创设进行人文精神的深刻表达。

(二)借助美感培育,提升学生审美品格

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审美品格的塑造必不可少。美术属于艺术范畴,审美品格是艺术表达的基本要素。具有良好审美品格的人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多元的语言形式、色块线条进行美的意境建构,毫不夸张地说,审美品格对艺术创作起决定性影响,因此应避免《艺术概论》教学中艺术教育观念的狭隘化解读,避免过分强调技法训练而忽视学生品格塑造,从而让《艺术概论》教学流于形式,或一味地被教学内容所控制。《艺术概论》教学中可让学生学习不同的美学风格,进而探讨不同创作方法,对比解析不同流派作品,增强学生对不同美学风格的认知体验,作为学生创作的积累,以完善的品格进行创作。学生在人性洞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水平,对美具有敏锐的捕捉意识,实现艺术创作中艺术构思、艺术情感、知识内容等融会贯通,面对一幅幅作品时看到的不仅仅是斑斓的色彩、纷杂的线条、各式各样的构图,相反,他们看到的应是美的意境,并被美的意境所打动、所感染。

三、《艺术概论》案例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鉴于《艺术概论》多元的功能价值,以及更强调人文情怀培育的课程定位,应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入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主体价值的发挥,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活关联,强调教学的动态化、开放性与体验感。案例教学作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动态化、开放性等优势,更强调师生、生生课堂中的互动,强调学生学习中主体价值的发挥,在案例的引导下增强学生对枯燥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美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保持艺术探索与求新的热情,因此案例教学法理应在《艺术概论》教学中广泛运用,以案例教学思维指导课程专题教学,借助开篇案例或总结案例激发学生话题探讨的热情,实现理性知识讲解与学生感性体验触发的融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艺术作品的鉴赏、艺术现象的剖析、回答相应的艺术焦点问题。案例教学对应的自由分组探讨或总结发言都真正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不动摇。

(一)注重资源整合,精心挑选案例

《艺术概论》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牵涉学科范围较广,案例选择空间大、灵活度高。为确保案例教学实效,教师需提前做好案例的挑选工作。案例选择应基于贴近实际、联系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挑选原则,在明确案例素材后进行教师层面的加工创造,以真正服务于教学。案例编写中教师认真研读案例,全面分析案例素材,列出核心问题、共性问题,换位思考,探讨案例展示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预测案例在教学中是否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并推动探讨深入的作用。教师应做好预案,在案例素材应用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及时抛出与学生观点对立的观点,以增强辩论的激烈性,让讨论深化下去,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教师在案例编写选用时也要考虑学生现有能力与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相结合,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确保案例有一定的拔高训练优势,避免过于简单,学生缺乏深入探讨的激情。笔者列举了艺术概论教学中比较成功的两个例子进行案例精心选择的说明。

空白艺术讲解的案例精选。在《艺术概论》中强调空白艺术,在创作中进行留白可以让鉴赏者基于创作中的留白无限想象。教师教学中选择“深山藏古寺”的案例,著名画家命三位弟子作画,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一位弟子先创作了几座山,又增添了一座庙,另一位弟子则于山林掩映下展露出庙宇的屋顶和旗杆,以契合主题。而剩下的一位弟子只描摹了一座山、一条河和一个僧人挑水往山里走的景象,教师让学生评判哪一幅创作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让学生借助案例去思考,明确艺术创作中留白的魅力,也有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创作想法。

艺术创作中辩证理论知识的讲述对应的案例精选。为让学生理解辩证艺术,教师引入了这样的案例:法国巴黎博物馆有一座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雕像,但却恰恰没有手。其创作者是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最初的创作塑像有一双“完美无缺”的手,而创作后罗丹的学生纷纷发出“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完美无缺的手”的赞叹声,但罗丹听后立马拿来一把斧子,砍掉了所谓“完美无缺”的手。这是因为在罗丹看来,他想要表达的是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表述的重点是面部,现在“完美无缺”的手却喧宾夺主,成为作品中最抢眼的部分,使欣赏者忽略了雕像的核心内容,忽略其关键的情感表达,因此罗丹做出了“砍掉手”的决定,而这也成就了这一作品。借助这样的案例让学生获得辩证艺术创作的直观启示,从而在创作中善于抓主要问题,真正突出重点,以消除创作中的“平平无奇感”。

(二)多变的探讨引导,实现教学的升华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并不是简单地抛出案例,而是借助案例引发学生热烈的探讨,教师不仅仅是案例素材的提供者,更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触发者。案例如同“敲门砖”,要想让课堂探讨在案例驱动下更为热烈与深入,教师需要掌握探讨引导的策略,以灵活多变的课堂探讨引导增强案例教学实效。教师在探讨引导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探讨引导模式。如开局探讨引导、展开探讨引导和收尾探讨引导,同时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探讨中充满激情,思路清晰,反应敏捷,以奠定案例成功教学的基础。

开局探讨引导。教师应掌握案例探讨的开局艺术,短时间内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探讨兴趣,使得学生在开局引导中进入探讨情境,在案例牵引下让探讨水到渠成。一般来说,教师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发探讨,教师了解学生能力水平、兴趣点,让学生充满信心而主动探讨、大胆发言。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教师通过巧妙的“煽风点火”,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基于自我的认知体验进行辩论探讨,课堂氛围十分热烈。教师也可以借助压力制造实现探讨,按照一定规律让学生依次发言,给学生施加压力,压力转变为动力,转变为学生探讨的活力。

展开阶段的探讨引导。案例探讨进入展开阶段基本对应探讨的高潮部分,教师要扮演好“老司机”的角色,通过缜密的布局、细心的观察,把控好课堂探讨的方向,且有效处理探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离正轨、矛盾激发等问题。在这些问题处理中教师可运用幽默夸张的语言动员激励学生,打破僵局,避免冷场,教师应审时度势,及时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既点拨启示学生,又让探讨得以深入。面对突发情况,教师必须保持冷静与镇定,善于借助无声语言统控全局,让课堂探讨张弛有度。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应学会倾听,及时地肯定、鼓励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观点,并适当地点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反向思考、深入思考,保证探讨效果。

结尾阶段的探讨引导。在进行激烈的探讨之后,学生往往有一定的疲惫感,而此时可以由教师主导进行归纳总结与点评,对学生探讨过程中得出的结论看法给予全面、综合性的点评,让学生查缺补漏、总结归纳,以做好进一步的思考探究,让学生探索学习新知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必须涵盖几部分内容,如要对学生探讨情况进行整体性归纳,使得学生对整个探讨有清晰的、完整的印象,能主动把握探讨的全貌,且能自觉地融入探讨情境中。

例如,在讲解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关联性这一知识点时,可引出著名画作《呐喊》的拍卖案例,教师提前制作相关案例视频,以再现拍卖现场竞价的激烈性,最终该幅作品以1.199 亿美元成交,引发学生对该幅作品的艺术性探索热情。引入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并结合人生经历思考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结合时代背景进行风格的解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引入艺术品鉴赏分类及艺术市场发展形势等知识介绍。围绕案例让学生探讨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存在哪种关系?艺术家如何借助艺术作品进行创作风格的展示,进行艺术追求的表达?在面对一幅作品时,如何理性全面地进行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市场三元素关系的解读?教师让学生进行探讨,潜移默化地领会课堂知识。而关于艺术家、艺术作品及艺术市场三元素关系的解读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使得案例教学取得理想预期。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先设置情境,以情境激趣,使用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拍卖现场,进入学习情境。教师抛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辩论探讨,阐述各自的观点,教师及时记录,引导学生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学生知识面得以拓展,也提升了学生问题分析及解决的能力。在探讨环节,教师运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路线的调整,并尝试不同角度、更深层次的探讨。在探讨后教师整合学生意见,让学生更透彻地分析案例所对应的核心问题,使得学生真正理解艺术家、艺术作品及艺术市场三要素的关系,得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基于特定的艺术环境进行社会化自我的表达的成果”这一结论,让学生明白这部分恰恰是艺术家创作能力、创作风格的映射,而这也是艺术市场关注的内容。

四、《艺术概论》案例教学成效

(一)减少产学差异,强调专业人才培养

传统的美术专业《艺术概论》教学对应人才培养结构矛盾化、培养模式同质化、复合型人才缺乏等系列问题,且与艺术产业发展相脱节,而引入案例教学模式,借助理论引导、案例探讨驱动和实践训练等解决教学弊病问题,方便美术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明确个人兴趣点和艺术创作方向,并实现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有助于产学差异的缩小,艺术行业的良性发展。案例教学对应的开放教学氛围也将带动学生专业技能的深化培养。基于案例引导,让课堂探讨、教学实践得以深化,教师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制定不同的指导策略,灵活选用独立创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艺术理解基础上的创作表达,为个人艺术风格的确定、艺术发展方向的明确奠定基础。

(二)关注学生发展,给予多元化评价

案例教学推动了原有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真正发挥教学评价价值,促进教学发展。案例教学对应的教学评价以学生为中心,既聚焦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课堂探讨参与度,同时分析学生实践成果,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依据,真正做到学生本体理念下的聚焦式教育引导。艺术教育、《艺术概论》的课程教学具有开放、发展、时代性特征,不应追求答案的标准统一,应合理规避单纯的闭卷测试,案例教学强调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效果,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学习需求、课堂表现,同时教师要倾听来自于学生层面的对案例教学实施的建议,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使得教学效果最大化。在案例教学模式下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立足于教师、学生、教学三大维度,聚焦学生多元化发展,让艺术教育真正契合学生个性化艺术表达诉求。

五、结语

作为以具体案例为支撑,于情境下激发学生课堂探讨的有效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有目共睹,将其运用到美术专业《艺术概论》教学中,将促进学生个人兴趣的激发、职业发展导向的明确化,增强学生人文艺术情怀,使得学生学习中个体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更好地理解艺术。鉴于案例教学法在《艺术概论》教学中的价值,应在实践中、理论研究中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的调整与改进,使其助力于优秀人才的培养,输出更多优秀的美术生。

猜你喜欢

美术专业概论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习作《水粉画静物》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作品赏析(3)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