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大运河史料首次大规模整理成果及其学术价值

2022-07-14周新国

档案与建设 2022年6期
关键词:江北大运河运河

周新国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与南京图书馆合作编纂的《近代大运河史料丛编》(简称《丛编》)于2021年9月由凤凰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夏锦文和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韩显红共同主编,由数十名学者耗时三年编纂而成,共收录了36种、26600余页的近代大运河文献,皇皇50巨册。该丛书是近代大运河史料首次大规模整理成果,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一、 近代大运河史料的首次大规模整理出版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成形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至明及清中前期获得新发展,形成了古代大运河灿烂辉煌的历史。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河政腐败,西方列强入侵,尤其是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北徙,又有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加之近代轮船和铁路的兴起,种种原因使大运河不再是南北交通的主干道,而进入星光黯淡的近代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大运河漕运衰落直至完全废止,运河治理亦遭遇严重困难,但大运河仍在顽强延续,并进行艰难转型,默默地积蓄着能量,为1949年后当代大运河的复兴创造条件。与古代大运河研究和当代大运河研究相比,近代大运河研究获得的重视远远不够,研究成果也较为薄弱。与此相应,近代大运河史料整理工作亦相对滞后。

自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仅有少量书籍涉及近代大运河史料。1962年朱偰的《中国运河史料选辑》收录了晚清同治年间大运河史料。1979年秦孝仪主编的《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水利建设》辑录了南京国民政府抗战前水利行政统一、水利政策、水利报告、水利建设等史料,内含部分大运河史料。1997年张纪成主编的《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收录了京杭运河江苏段从先秦到民国的史料。

进入21世纪后,近代大运河史料整理成果日渐增多。2004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将《再续行水金鉴》整理出版。2014年,王云、李泉首次系统地整理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他们主编的《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收录元明清三代130余种文献,内含部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大运河文献。2019年,叶艳萍主编的《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续编》收录的民国文献编成25册,颇为可观,但尚存在收录不全面、不完整等缺憾。此外,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线装书局《中华山水志丛刊》,大象出版社《民国史料丛刊》和《民国史料丛刊续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中国水利史典》,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类编》和《民国文献类编续编》,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运河志·文献》等大型丛刊,都影印或整理了部分近代大运河文献。尽管近代大运河史料整理取得长足进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全面系统地开展大规模整理。在这种情况下,聚焦近代,专门从事近代大运河史料整理,编纂一套近代大运河史料集,则无疑是顺应学术研究发展趋势、符合学术研究迫切需要的盛举。

按照编者的设想,近代大运河史料集拟分为三编:第一编是将独立存在且史料集中的涉及近代大运河的图书和期刊汇集起来,分册影印出版,编成《近代大运河史料丛编》;第二编是将散布在档案、图书、报刊等载体上的零散史料进行分期分类整理汇编,编成《近代大运河史料汇编》(简称《汇编》);第三编是将英文、日文史料进行整理,并翻译出版,编成《近代大运河史料译编》(简称《译编》)。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整理计划,需要付出极其巨大的努力方能完成。令人欣慰的是,作为近代大运河史料集第一编的《丛编》已经摆到我们面前。

编者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同时,并未把视野局限在纯运河类文献上,而是扩大视野,将与大运河有密切联系的水利类文献和导淮类文献也涵盖进来。水利类文献不仅包含大量运河资料,还涉及与运河相关的河道水系及其治理,亦牵涉影响运河的水利政策和法规制度。导淮类文献包含入江入海水道的测量、规划与实施,直接关乎江北运河和山东运河的治理成效。至于邵伯、淮阴、刘涧船闸等航道船闸建设更是运河治理的重要内容。根据这种理念,《丛编》收录的近代大运河文献,按照水利类、运河类、导淮类分类编排。水利类文献收录10种,编为24册。其中,著作7种,内容涉及顺直水利、两淮水利、中国水利、江苏水利;期刊(含期刊专号)3种,涉及全国河务、江苏水利、江南水利等。运河类文献收录12种,编为20册。其中,著作6种,涉及山东运河、大运河、江南运河、河北南运河;期刊6种,其中5种均系1920—1936年江北运河专管机构的刊物。导淮类文献收录14种,编为5册。其中,著作8种,期刊(含期刊专号)6种。这种收录范围的扩大和分类编排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不仅全方位覆盖了近代大运河文献,而且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近代大运河的整体生存环境与时空政策背景。

《丛编》所收文献大部分是官方出版物、机构出版物和内部文件。除数本研究专著外,其余图书均为有关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报告、调查报告、测量报告、工程纪实、会议记录、统计报告等。期刊多数为江苏运河专管机构的机关刊物,收录了运河专管机构的章则规程、往来文牍、测量规划、工程实施、经费收支等第一手资料,少数为民国北京政府内务部全国河务研究会、南京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江苏省建设厅以及江苏省水利协会等机构和组织的刊物。在有关机构和组织档案散佚无存的情况下,其文献价值更为凸显。

《丛编》所收近代文献,除少数已经影印出版外,其纸质文本在今日均为稀见文献。当然,在电子文献广泛利用的今天,部分文献并非真正稀见,但至少对缺乏阅读电子文献条件的人来说仍属稀见。编者以南京圖书馆藏本为基础,旁搜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等图书馆的资源,将近代大运河文献尽其可能地搜罗齐全完整。如《江淮水利公司测量办法汇要》《江淮水利测量局辛亥年测量报告》《河务季报》《顺直水利委员会会议记录》《江苏水利协会杂志》《卫根治运计划报告书第三册》《运工专刊》《江北运河工程局年刊》等都是非常稀见的文献甚至孤本。《丛编》中少数文献曾被一些大型丛书收录过部分内容,但未全部收齐。如有的丛书收录了《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季刊》第1—7、12—21期,缺第8—11、22—29期。后来,另一种丛书将该刊第1—21期全部收齐,但缺第22—29期。《京畿河工善后纪实》共有8册,而有的丛书仅收录了其中1册。《江北运河工程局汇刊》共有3期,而现有两种丛书分别只影印了1、2期。另外,《山东南运湖河水利报告录要》先后被《中国水利史典》《中国运河志·文献》整理出版和节录出版,但未影印出版。《山东南运湖河疏浚事宜筹办处第一届报告》亦被《中国运河志·文献》节录出版,还被收入《民国文献类编续编》第543册影印出版,但多达1000册的《民国文献类编续编》只有极少数图书馆购买,南京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均无此套丛书,因此,该书虽已影印出版,但其利用范围非常有限。故《丛编》亦将《山东南运湖河疏浚事宜筹办处第一届报告》《山东南运湖河水利报告录要》一并收入影印出版。据粗略计算,《丛编》收录文献中近九成篇幅系首次完整影印出版,可谓近代大运河史料的首次大规模整理出版。

二、 系统推进近代大运河研究的基本史料

目前,学界对于近代大运河研究尚显薄弱,最重要的原因是近代大运河史料整理工作尚未全面展开。《丛编》的出版,可为系统推进近代大运河研究提供基本史料,这是《丛编》最主要的学术价值。

学界对于近代南运河和北运河变迁与治理的研究非常薄弱。《顺直河道治本计划书》《顺直水利委员会会议记录》《京畿河工善后纪实》包含大量涉及南运河、北运河及相关河道变迁和治理的资料,可有力推进民国初期南运河和北运河等治理研究以及熊希龄治河研究。

学界对于民国时期山东运河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而对民国初年山东运河治理活动仅有简略提及。1914—1916年山东南运湖河疏浚事宜筹办处非常活跃,做了大量测量调查工作,并制定全面治理规划。《山东南运湖河疏浚事宜筹办处第一届报告》《山东南运湖河水利报告录要》收录该筹办处组织机构、测量图表、勘查调查与治理规划等翔实史料,还收录大量高清的百年前历史照片,可系统推进民国初年山东南运治理研究与潘复治运研究。

学界对于近代江北运河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张謇、韩国钧、徐鼎康、马士杰等治运代表人物上,同时对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和江北运河工程局的治运活动亦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总体上深度和广度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自1920年6月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出版《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季刊》到1936年3月江北运河工程局出版《江北运河工程局年刊》第2期,虽然其间江北运河专管机构暨其刊物名称屡有更易,但是,除1929年3月至1931年8月短暂间断外,刊物基本持续出版,因而完整地记录了1920年4月至1935年6月江北运河专管机构的组织、规程章则、职员名录、往来文牍、测量勘查、治运规划和治运讨论、工程纪实、经费收支等,无疑将系统推进江北运河治理研究与江北士绅治运研究。

1917年成立的江苏水利协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致力于水利建设研究的社会团体,在包括江北运河治理在内的江苏水利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协会的《江苏水利协会杂志》从1918年到1926年,共计出版23期,登载了大量运河史料。如1914年至1920年的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活动尚鲜为人知,目前仅有已公开出版的《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筹备时期概略》,被少数学者利用研究,而《江苏水利协会杂志》除该篇文章外还收录了《治运筹备略言》《江北浚运局收支结束清折》。该刊全面收录了武同举1926年以前发表的数十篇水利文章与清末丁显《复淮故道图说》中的6篇文章,还收录了沈秉璜的《勘淮笔记》和胡雨人的《江淮水利测量局辛亥水利调查笔记》等重要文章。该刊还记载了苏鲁、苏皖、江浙在水利建设中的联络和交涉,特别是对苏鲁两省围绕治运问题的交涉和互动记载甚详。如在1915—1919年,苏鲁两省围绕治运问题进行三次会商,特别是1916年会商有80余人出席,记录文字竟有近40页。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一系列互动性史料可以深刻揭示近代治运机构变迁和治运进程演变的内在联系。如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的成立,缘于1919年3月5日第三次苏鲁运河会议上熊希龄的提议;1934年江苏六塘河的修浚源于苏鲁间治运磋商中山东方面的催促;1934年江苏征工修浚六塘河的成功,又有力推动导淮入海初步工程的实施。

当然,《丛编》只收录完整的著作和期刊,收录的大多为民国文献,涉及江南运河浙江段和浙东运河的文献尚付阙如,涉及南运河和北运河及山东运河的文献也仅限于民国时期某一时段,就连收录最全的江北运河的文献也主要集中在1918—1935年时段。只能期望在《汇编》中收录分散史料,来弥补目前部分运河河段史料完全缺乏或部分时段史料缺乏等缺憾和不足。

三、 深化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丰富史料

近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丛编》提供了丰富史料,使学者可以运河治理为切口,从水利史、社会史、政治史、生态史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近代中国转型研究,这是《丛编》的另一个重要学术价值。

《丛编》收录了顺直地区1918—1925年河道治理资料、山东省南运地区1914—1916年河道治理资料以及大量近代江苏河情和水情资料。江淮水利测量局在淮河流域、山东南运湖河疏浚事宜筹办处在南运地区以及顺直水利委员会在华北地区的测量工作,均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江淮水利测量局1911年淮河首测,更是大规模、系统地把西方测量技术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来,揭开了中国近代水利测量史新的一页。

《丛编》收录了1918—1920年间顺直地区河流改道和堵口等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省际、县际、村际的水利纠纷,以及不同群体围绕水利建设而展开的交涉和博弈,可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前述1915—1919年苏鲁两省围绕运河治理的交涉和互动,1925年和1935年苏鲁两省圍绕黄河决口堵口问题的合作和博弈,1933年苏鲁两省在治运问题上的交涉和争执,苏皖两省围绕三河坝管理权的争夺和博弈,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与盐务机关围绕双金闸的修建和经费分摊的交涉和扯皮,均有助于了解民国治运过程中省份之间、部门之间以及官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有助于深入探讨近代中国政治和社会转型。顺直水利委员会各种会议、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评议会等诸多翔实的会议记录,亦有助于了解有关组织和机构的具体运作情况,并可从中窥见地方政治生态。

《江苏水利协会杂志》记录了江苏水利协会处理水利事务和争端案件的大量公函和官方文件。其中,江苏水利协会通过的不少水利议案带有法规性质,堪称近代大运河保护法规的嚆矢,值得高度重视。这些议案的提出都反映了当时试图保护大运河的不懈努力,亦可从中窥见大运河安全及生态环境遭到触目惊心破坏的严酷现实。其中,围绕部分议案执行而形成的往返文牍,透视出议案执行中遇到强大阻力与坚决克服阻力的激烈较量,从而为政治史、社会史、生态环境史、法制史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案例。

当然,《丛编》并未将近代大运河文献全部收录进来,还有少数文献漏收了,这是难以避免的缺憾。另外,《丛编》采取灰度影印而非彩色影印,虽是囿于经费限制的无奈之举,但难免让人稍感美中不足。

猜你喜欢

江北大运河运河
产业愈强,开放愈劲!经济增长赛道上,江北新区如何跑出“加速度”?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非遗正青春——2021“同乐江苏”大运河非遗分享荟在宁举办
向晚意卿卿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大运河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