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

2022-07-14李小芬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李小芬

摘  要: 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具有很高的价值意蕴,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素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能够坚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担当意识,能够培育大学生的顽强品格以及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高职院校要把准主导和主体相结合、“讲理”和“共情”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原则。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方式,加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多路径推进伟大建党精神为立德树人服务,提升思政课的实效。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2)03-0070-05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自我内化的课程,具有政治性、时效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对伟大建党精神实质提炼概括为32个字,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党踏上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伟大建党精神对于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时效性和亲和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逻辑理路,将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有效融合,无疑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迫切需要回应的时代课题。

一、价值意蕴: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生动教材,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内涵与外延,对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思想的“显示器”,是行动的“指挥棒”,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理想信念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还关系到培养的大学生能否担当起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2]由此可见,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国家未来的高度,以广大青年有多高的理想、多大的抱负为依托,一个国家兴衰成败,也是以广大青年有多强的本领、多大的担当为基石。广大青年理想远大和信念坚定,国家就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社会阅历、政治知识、认识水平的局限,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往往容易受到不正确思潮的左右,这就对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抓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做好其他教育的基础工程,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坚定理想的高度总结。它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执着追求,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建国、富国、强国的伟大进程中经历种种磨难永远保持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经历挫折困难永不言弃,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这种“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品格也正是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必不可少的,它能够给予学生坚定理想、勇攀高峰的精神力量,是大学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动力之源。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引导学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探索以伟大建党精神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渠道共筑。将学生的理想信念“总开关”拧紧,引导学生自覺将个人选择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建设同向发力。

(二)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强化大学生担当意识

在实践层面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八个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遵循,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担当精神的彰显与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救国救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而后又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系列的社会革命和改革实践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体现了党“不忘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意识。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当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强化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成分,他们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是国家的中坚力量。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高职院校不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认知、行为、意识等方面容易受外力的影响,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可以通过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这个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伟大建党精神中所蕴含的担当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坚定国家使命、唤醒民族担当、提升社会责任感的一剂良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顽强品格

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顽强的意志。大学生的顽强品格关系到自身能否成事立业,更攸关一个国家将来的发展大业。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蒙难之时应运而生,成长于革命战争之中,强大于英勇斗争实践之中。为了建立新中国,牺牲了无数的烈士,革命先烈鲜血染成的“红”党旗、“红”国旗就是生动的说明。面对强敌的入侵,中国共产党人靠的就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顽强品格取胜。这种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本质所在,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底色。高职院校大学生生于物质条件较好的新时期,普遍缺失斗争精神和斗争意识。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利用这种斗争精神培育大学生的顽强品格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先驱们冒着生命危险为了民族独立进行的伟大革命斗争实践是培育大学生顽强品格最有说服力的史料和示范。

(四)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家國情怀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八个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对党忠诚”作为入党誓词内容的一部分,是对每位党员最基本的要求和行为标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英勇斗争的行动践行了“对党忠诚”的入党誓言,以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书写了情系人民、心系国家的家国情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灵魂、融入在中国共产党人血液里的因子,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人民所进行的每一次奋斗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生动践行。这不仅是精神层面的体现,更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一以贯之的实践活动。这种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忠诚的精神品质,对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政治观念较为淡薄的特点,在思政教学中讲述先烈们对党忠诚的案例,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的爱国情怀,激发大学生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进而将国家强盛以及人民幸福同自我价值选择联系起来,培育大学生与人民、国家共同奋斗的家国情怀。

二、方法遵循: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原则

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丰富了内涵。为了将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需要把握主导和主体相结合、“讲理”和“共情”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原则。

(一)坚持主导和主体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模式通常是“我讲你听”的模式占主导,思政课教学该是怎样的模式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3]这就阐明了要坚持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意识的能动个体。人首先具有思想性,而思政课的旨归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存在,无论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都离不开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主导教学过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则体现在学生是学习内化知识的主体,对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来说,二者的作用都非常重要。其次,思政课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学生是作为“学”的主体,思政课教学目的和归宿必须通过学生呈现出来,学生是教与学矛盾中的内因。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表明,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是实现思政课实效必不可少的因素。失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了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知识要点和价值观念就不可能被受教育者内化,更不可能用思想指导实践和行为。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起着推动教学发展变化的外因作用。思政课是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学理性融为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价值观念、思想境界和行为示范在教学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犹如方向标和指示灯一样,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如若没有教师主导,学生的思想和政治方向很有可能失去或者偏离。最后,教师主导的这个外因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主导性这个外因必须通过学生主体性这个内因才能达成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主导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把知识和观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讲理”和“共情”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说到底就是一个通过摆事实呈现出其中蕴含的道理,进而达到与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实践。教师“讲理”能否成功要看道理是否抵达学生心灵深处,触动学生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对教师教授的理论进行吸收,教师主导的“讲理”实践和学生的“通理”过程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关注度不高,要达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首先,老师要善于“讲理”。“讲理”是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建党知识和建党精神,从而引起与伟大建党精神共鸣的第一步。要注重把一百年前建党伟大实践讲清楚,还要把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的每次革命实践讲清楚,在理论层面给学生梳理脉络。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逻辑与情感关照相融合,教与学同频共振,搭建起互通的“教-学”桥梁。其次,增强学生思维能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较弱,因此,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从学生“学”的过程探究,学生如果存在缺乏理论思维能力的问题,就会出现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现象,如果学生在理论和历史层面跟不上,那么就更不具备价值内化的反思能力,进而出现无法正确理解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事实与理论之间的关联,最终导致师生之间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在思政课中应坚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可以设置沉浸式互动情境,主动搭建学生可及的思维体验,有针对性地促成学生思维能力与教师“讲理”的内容和方式相匹配的局面,在“教-学”相通的情景中引发学生理性和情感共鸣,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最后,“讲理”与“共情”相融合。教师主导的“讲理”偏重厘清理论脉络、历史脉络和现实脉络,是贯穿于“教”的一条线。在以教师主导的“讲理”过程中更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共情”。做到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同构,将老师“讲理”和学生“共情”的目的和价值重合,使教与学有机融合。将伟大建党精神理论逻辑与思想逻辑结合,以历史逻辑为起点推出现实必然性,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实现理论和知识内化。

(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没有结合生活实践的理论讲授很难让学生接受并产生思想认同。伟大建党精神逻辑清晰、内涵丰富,跨越时空隧道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一百年来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刻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党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精神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伟大政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伟大事业推进伟大梦想。在思政课中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没有实践就不可能孕育出理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孕育产生的。因此,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的伟大实践的史料相结合。在叙事的过程中把道理讲清楚,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筑牢信仰之基。伟大建党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把握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实践的历史脉络,感受理论和实践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走访红色文化革命根据地。开展“重走红军路”“红色研读”等主题实践活动,将思政课上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融通起来,以增加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性、知识性、感染性和生动性。

三、实践路径: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課的路径探索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可以从老师层面入手,注重提升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在学校层面注重增加实践教学。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原则贯穿其中,把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真正发挥到培养时代新人的全过程,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增强担当意识注入新的活力。

(一)注重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关键在于老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是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最基础的工程。只有思政课教师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才能做好育人的“守土人”,才能更好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思政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具有主导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自己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能够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有坚定的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深厚的政治素养是保持政治立场坚定的基本立足点,善于从政治视角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是最基本视角,正确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首要的立场就是从政治立场出发。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着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首先,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自我提升的自觉意识。“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思政建设主体意识,主动寻求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除了在知识、技艺、职业等专业层面的传授外,更要注重价值导向和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责任感的驱动下思政教师自我提升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学。教师应该在整体层面对一百年来孕育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路有全面的把握,对于特别重要的节点有清晰的架构,能在叙述清楚历史脉络的基础上,讲清楚政治层面的知识要点。思政教师有自我提升的自觉意识才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运用世界视野、历史视野和知识视野去打开学生的眼界,搭建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共建的渠道。其次,思政老师要增强自我完善的自省意识。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这就要求思政老师对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的事件有清晰的把握。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仅仅了解主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把细节吃透,因此,思政老师要有强烈的自我完善意识。最后,提升自我素养的自强意识。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实效,因此,主动提升素养的意识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很重要。意识是人在思维上的产物,只有培育了自强的意识,才能有自强的实践探索。思政教师在政治素养上要下苦功夫,常学常新。做到既能主动学习经典,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又能主动学习时事政治,将伟大建党精神同当下时政相结合,以最新的素材上好最鲜活的思政课,切实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

(二)注重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方式

如果说注重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是基础的话,那么注重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方式就是切入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注重融入方式的创新,坚持“讲理”和“共情”相结合的原则。发掘多样和高效的结合方式是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当中的情景教学或者案例教学,必须创新和整合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需求。通过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和活动教学,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弘扬和传承。思政课堂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塑造精神的主要阵地,而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为思政课增添了鲜活素材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能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丰富思政课内涵。此外,为了迎合学生们个体差异性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设立并推进伟大建党精神选修课不失为一种有力举措。因为,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方式,利用新媒介更好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理论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身边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感知伟大建党精神的魅力和力量。

(三)注重加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加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伟大建党精神实践教学,可以将思政课堂“讲说式”教学与实地走访“体验式”教学相结合,较好地将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相互结合,真正做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实践“体验式”教学是传承伟大党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坚持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践体验使伟大建党精神被学生认同。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从理论中提出疑问到参观思考,再到解决问题,最后达到深化理解这样的步骤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后可以布置将活动成果制作成PPT或微视频等不同形式与全班同学分享交流的作业。通过创新形式、丰富内涵的实践体验,有效地将思政课从局限的学校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为大学生“走实地、见实物、观实迹”打通有效的渠道,充分挖掘社会红色资源协调育人的实效,以增加大学生的获得感。注重加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可以开展体验式实践活动,抓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特色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与体验感悟先烈英勇斗争精神融会贯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远大抱负增添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2]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

[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4] 习近平. 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J].求是,2019(14):4-9.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