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辩证法浅谈

2022-07-13张庆莉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齐白石境界变革

张庆莉

语文学科是一个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语文离不开思维训练,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因此,语文教学活动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法。

一、从少到多再到少

梅兰芳先生曾说:“演戏,初演时东西少,越演越多,再演下去,又越演越少了,也正是到这时,戏才演好了。”这是梅兰芳大师多年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简单的几句话却饱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其实,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个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新教师初上讲台,一般都会认真钻研教材,参考教学资料,认真编写教案,他们以为只要这样充分准备,就能把课讲足讲好,但事实却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课刚上到一半,教师准备的内容就讲光了,只好临时拼凑一些课外材料来弥补课堂空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些教师有了变化,他们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常常讲到下课铃响了依然讲不完。这时他们会认为自己在教学上进步了,成熟了。但听了老教师的课,他们才发现老教师讲得并不多,反而留给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比较多,这时再反思自己的教学,就会觉得“多而杂”,而只有再经过长年累月不间断的积累和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向“少而精”“实而活”的目标前进一步。由此,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从少到多再到少”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表现。前后两个“少”内涵不同,前一个“少”是知识贫乏的表现,而后一个“少”则是认识并掌握了教学规律的表现,是少中有多,以少胜多。向来由少到多易,由多到少难,这是因为由少到多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由多到少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每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学习情况、思考能力各不相同,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不完全一样,有的量变过程长些,有的质变过程长些,但不管长短,大致都有这个过程。

二、從无到有再到无

日前读《齐白石谈艺录》,其中有一首题画诗:“深耻临摹夸世人,闲花野草写来真。能将有法为无法,方许龙眠作替人。”这首诗体现了大师齐白石对绘画的理解,大意是他对那些以临摹夸世的人是深以为耻的。他认为,只有在“有法”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创作方法,不拘泥于前人之法,从“有法”变为“无法”,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超越前人。齐白石的艺术理论之一就是以师法古人、师法自然的无法到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独特创作方法,再到否定自己、不断变法的“无法”,这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是他在创造性劳动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结晶。语文教学其实也一样,教师大学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一开始只是学习、模仿别人的教学方法,自己还没有从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经验,有的也只是一些模糊的认识和知之不深的教学理念。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实践,才能把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把模糊的认知变为清晰的教学理念。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理念,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产生一些新的困惑,有的教师甚至觉得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了,觉得教学无法,需要“变法”了。这正说明,从无到有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从有到无则是一个变革的过程。只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从被动转为主动,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进入一个新境界。所有的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从无到有再到无”,前一个“无”是没有的意思,“从无到有”是一个量变与质变交叉的过程,“从有到无”则是一个质的飞跃。面对新的挑战,有些教师感到无所适从,而对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却是一种变革的开始,是一种新的境界,是成熟的标志。著名作家巴金在《我和文学》中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同样,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没有技巧的。教师们在讲台上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其教学方法一定是不固定的,一定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不同教龄、不同层次的教师来说,都要重视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更要重视从有到无的变革过程。

猜你喜欢

齐白石境界变革
印象·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卷首语
拜门
齐白石画螃蟹
齐白石的半截虾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