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义四动”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中的应用

2022-07-13韦一菠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造型表现小学美术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现状,找准“六义四动”教学模式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切入点,并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例论述“六义四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六义四动 小学美术 造型·表现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6-0063-03

“六义四动”教学模式是南宁市凤翔路小学依据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基于学生发展需要和核心素养培养而构建的课程教学范式,将“君子文化”融入课程之中,倡导在课程中彰显君子“六义四动”教学生态。“六义”指问、读、思、做、简、厚,“四动”指活动、互动、生动、智动。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笔者分别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对“六义四动”教学模式进行解读。教师层面,倡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时间和空间,并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问题解决的探索之中,教师提炼学习方法或策略,将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向课外和生活迁移拓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层面,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间多向的思维交流和对话,在多种感官协调作用下主动探索,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发现、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懂得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那么,如何基于“六义四动”教学模式构建小学美术智慧课堂?笔者以“造型·表现”领域教学为例,进行相应的探讨。

一、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作品存在模式化的倾向

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体现教学成效,使学生完成的作品迎合大人认可的形象,在课堂上会选择一些现有的作品范式让学生临摹。这样的教学缺乏真实的情境,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作品范式的观察能力还不足,无法通过特殊的美术语言传达情感与思想,导致学生的美术作品大同小异、缺乏个性。

(二)忽略美术与情感的交流

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尤其需要重视情感教学,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美术学习之中,使作品富含真情实感。而在现阶段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存在过多关注美术技能培养的现象,忽略学生的成功体验、忽略构建积极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无法对美术作品进行积极的自我欣赏和相互欣赏。

(三)忽略审美品位和艺术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不少美术教师一味地追求美术技能的传授,对美术作品中的形式与美感、节奏与韵律缺乏引导,导致學生创造出来的作品缺乏灵动性。

(四)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育是培养创造力的学科之一,但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枯燥、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兴趣,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六义四动”教学模式在美术学科中的教学切入点

课堂是美育的第一阵地,在课堂中落实“六义四动”教学模式,需紧扣学科特点,发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中,笔者围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结合“造型·表现”领域和“六义四动”教学模式,分学段寻找教学切入点:对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对中、高年级,则采用任务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探究、合作、实践,建构新的认知,培养美术关键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确定为:(1)打破传统的以临摹为主导的美术教学现状,引导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有针对性地解决“造型·表现”中创新引导不足、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2)构建美术学科“六义四动”生态智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3)丰富教学内容,形成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范式,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改变低效的课堂教学现状,保持学生对“造型·表现”学习的持久兴趣。

三、“六义四动”在“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具体应用

根据美术学习领域来划分,美术课程分四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在教材中占比较大。本领域中把造型、表现拆开来理解:“造型”指运用描绘、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作品;“表现”指通过美术创作活动传达情感,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作、外化情感等。基于此,在“造型·表现”领域教学中运用“情境导学—互动探究—巧用媒材—学科融合”的策略践行“六义四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

(一)情境导学巧引入

《我的爸爸》一课是桂教版美术二年级“造型·表现”领域课型。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塑造人物形象是相对较难的内容,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抓住以下两点:(1)抓住五官特点巧设“变爸爸”的游戏。教师利用希沃软件开展“变”字造型游戏,根据学生所描述的爸爸的五官特征出示不同人物的五官图,通过挪动五官图开展拼人物游戏,使学生可以根据爸爸的特征拼出很多不同人物的面部表情。五官表情、服饰背景一变,就可以变出不一样的爸爸造型,让教学难点在趣味十足的游戏中轻松解决。(2)创设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融合手段重现爸爸生活、工作的环境,帮助学生理解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可以一个故事为主线,从爸爸起床开始,到上班、回家,通过观察爸爸的一天,引导学生用类似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方式进行构思,帮助学生把作品添画完整。实践表明,学生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内容丰富、创意新颖,不仅表现出爸爸的肖像特征,还体现了孩子与父亲间浓浓的爱意。

《过马路》一课涉及画面的组织,既要表现人物动态又要体现场景,因而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课前,教师把生活中过马路的图片、视频,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成视频、自制动画短片。上课伊始,教师播放该视频多角度、多方位地呈现过马路的场景,帮助学生回忆过马路时的场面,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教师采用动画的形式播放过马路时人物的动态,通过提取人物动态线,使学生顺利理解人物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画面构图的能力,帮助学生有效突破画面组织的学习难点。这样,学生学习该课时就不是单纯地欣赏图片,而是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二)互动探究拓思维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如果能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将能更好地呈现个性化的美术作品,这也是避免学生的美术作品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的重要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归纳常见的生活用品,观察它们的外形,以整体到组合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依次讨论;接着分小组探究装饰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碰撞出思维火花,如运用点线面装饰、根据外形整体装饰、运用几个相关联的实物进行创造性组合装饰……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表现形式,完成美术作品。这样的探究过程,由浅入深有梯度地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表现形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以大胆地展现自己的思维。

例如,《线造型》是我校针对六年级学生自编的教材,设计该“造型·表现”课型是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对线条的练习比较多,但大多数是纸上的线条表现,缺乏动手操作经验。因此,《线造型》一课把学生对线条的平面练习转变为立体练习,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立体造型能力。教学伊始,个别学生在二维转三维上会觉得比较吃力,教师通过三次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三次探究解决学习重难点。问题1:一根线如何让它产生变化,能产生多少种变化?(旨在让学生在玩中探究线条造型的基本技法)问题2:如何让作品立起来?(旨在让学生再次练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3:怎么样让作品变美?(旨在让学生分析成品,探究装饰的方法)

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流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得以拓展。

(三)巧用材料增趣味

运用身边易找的材料作画是美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像树叶、莲藕、小石子、餐巾纸等材料,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秋天会有很多落叶,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将落叶分类,把颜色接近或大小相近的落叶归在一起;上课时,分小组进行项目式学习,对叶子外形展开联想,然后组合添加,完成有主题、有故事性的作品。

《夏日里》是桂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的一节“造型·表现”课,让学生尝试用纸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介,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表现的乐趣。该课以夏日为题材,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夏日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并围绕主题按自己的感觉和印象反映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美术表现能力、表达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分析教材时,从“色彩斑斓的夏天多美啊”和“你最喜欢用什么色彩来表现”这两句话中,学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联想夏日除了人物活动,还可以结合色彩进行表达。而彩笔画在一节课上难以完成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水粉颜料。水粉具有覆盖的功能,把大块面的底色先抹上水粉,再加上人物活动和各种点缀,就可以完成一幅缤纷的作品。二年级学生先后上了《儿童乐园》《我们的校园》等“造型·表现”课型,已初步掌握人物动态的表现和组织画面的能力,但在色彩方面没有接触过水粉颜料,所以教学时教师应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感受色彩的冷暖,然后运用现成调好的水粉颜料进行创作。教师根据学段特点,让学生转变作画的习惯和作画形式,直接以手代笔,用手掌和手的侧面画底面、手指画线条、指腹画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学科融合促提升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美术教学,只有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各学科融合的知识贯通体系,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在“造型·表现”领域教学中,笔者以多学科融合的方式践行“六义四动”教学模式:(1)学科内的融合。美术学科内的融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四个学习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比如《别具一格的民居》一课,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特点(依环境而建,各具特色),在了解房屋的造型特点后画一幅别具一格的民居作品,最后剪出民居所在的地域背景图。先画后剪,综合而成,使学生既体会了造型的形式美感,又能用设计课的思路介入丰富画面,体现学科内部的知识渗透和交叉。(2)艺术学科的融合,即把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有机融合开展教学,如《化妆表演》一课,教师可以通过自编童话剧,配以音乐、灯光,根据人物形象进行美术造型设计,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操表演中理解人物特点,从而更准确地为所扮演的人物化妆。(3)跨学科的融合。跨学科的融合可以与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协调交融,让学生借用其他学科知识拓展思维。各个学科内容在各自的思维方式、知识技能等方面相互优化、融合、提升,跨学科融合能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领域内的本质与共性,关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科间知识的横向迁移,从而形成关联思维和整体思维。比如,学生在创作校本课程《君子养成》绘本时,可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将养成“君子风范”细化成十二项,内容包括文明礼貌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从学校、家庭、社会的角度指导学生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养成君子品行,践行君子风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利用校本教材引导学生熟读“君子风范养成十二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构思,用画笔描绘“君子”的完美形象——仁爱善良的心灵美、端庄大方的仪态美、文明礼貌的行为美、自信谦和的语言美,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君子素养,增强学生美术命题创作能力与绘画表现技巧。

又如,我校的校本教材《树叶跳舞》一课,将语文和美术课程进行整合,以树叶的形状、颜色与诗词意境融合,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与人文素养。教师先挑选学生熟悉的古诗,引导学生解讀古诗所呈现的画面感,勾画出人物、景色和意境等,再与学生互动如何巧用树叶,分析创作思路、设计技巧,让学生在分析中通过感知、理解、联想等经验,主动构建审美知识,促进知识间的联结。学生在完成收集树叶学习单的过程中,通过寻找、收集树叶,不仅了解了当地各种树木的名称和当地的地理生物知识,还锻炼了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关注落叶的大小、形状、质感、纹理,学会从肌理、质感、形状等方面去挑选树叶,为后面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做好铺垫。

总之,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巧用“六义四动”教学模式,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以活动为载体增进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惠娟.“君智课程”框架下“智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J].广西教育,2021(29):38-40+59.

[2]程明太.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美术教育育人价值研究[J].教育参考,2018(4):17-20+26.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学校文化背景下构建‘智慧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1B26)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一菠(1972— ),广西宜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美术教育。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造型表现小学美术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