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智慧课堂下的初中化学“242”八步精准教学法

2022-07-13庞子权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情重难点精准

【摘要】本文立足教育信息化国家行动的时代背景以及基层学校初中化学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通过探索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八步骤课堂实施策略,初步形成基于智慧课堂的“242”八步精准教学法,以课前“析”“推”、课中“研”“议”“展”“评”、课后“测”“固”八步,支撑课堂教学品质提升,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智慧课堂 初中化学 “242”八步精准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6-0046-04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成为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成为课程改革的新追求。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阶段的教学改革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对各学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导致新的课程理念无法抵达教学一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观未能真正确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依然不能成为教学的常态。直至近年以核心素养立意的中考改革开始成为潮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被迫提上了“议事日程”。

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在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2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先后实施,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基于电脑、平板、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智慧课堂建设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智慧课堂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新形态,按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的观点,在智慧课堂中,技术并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课堂互动工具,而是课堂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工具、学生知识建构的协同工具、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励工具,可以达到传统教育环境下不能达到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我校自2016年引进优学派电子书包之后,开始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化学学科探索构建了“242”八步精准教学法,旨在借助智慧课堂建设,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精准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242”八步精准教学法概念析解

“242”八步精准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技术工具,依托大量信息技术资源,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历经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八步骤构建起来的一种指向精准教学的方法,具体包括课前“2”步、课中“4”步、课后“2”步。

课前“2”步依次为“析”和“推”。“析”指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精选习题推送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完成后提交平台自动修改,平台基于数据分析功能精准分析学生对新授课各知识点的了解情况;“推”指的是教师基于数据分析精准预判学情,设计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重難点设计和推送适合的微课,帮助学生围绕重难点展开课前自主预学。

课中“4”步依次为“研”“议”“展”“评”。“研”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围绕教师基于课前诊断设计的重难点学习内容,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议”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中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讨论;“展”指的是基于课堂讨论,各组代表展示、汇报本组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结果和体会;“评”指的是根据课前设计好的评价体系量表,采用自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给予多元的客观评价,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精准。

课后“2”步依次为“测”和“固”。“测”指的是运用技术工具,以练习和练习反馈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检测;“固”指的是在课后再次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实施巩固练习和个性化辅导,同时指导各学习小组进行课堂学习的反思、小结。

二、“242”八步精准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笔者构建“242”八步精准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基于我校智慧课堂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化学课程为试点,探索可以推向全学科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教学方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化学课标》)明确指出:化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反映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体现了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近年来,笔者运用“242”八步精准教学法开展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课前:基于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学情分析,收集备课素材,推送教学重难点

按照“242”八步精准教学法,课堂教学实施依次经历“析”“推”“研”“议”“展”“评”“测”“固”八个步骤。

1.“析”——基于信息化平台进行学情分析,提高学情分析的精准度

学情分析是教师精准施教的重要前提:教师基于学情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益。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学情分析,通常是基于自身对本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基本了解,然后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因缺乏针对新授课学习内容和全班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的数据分析,导致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智慧课堂中的学情分析,以学校的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利用电子书包、智慧云等信息化工具的大数据快捷分析功能,确保学情分析的精确性。通常情况下,教师备课将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梳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针对知识点挑选或命制对应的习题,作为课前预习的检测练习,通过电子书包发送给学生。学生在移动终端作答完毕后提交答题结果,信息平台自动生成有关的答题数据。其次是基于答题数据展开学情分析,准确找出各班学生学习的疑难点,针对各班学情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准备“溶液的酸碱性”教学时,笔者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的内容,明确了本课4个知识点:(1)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的区分方法;(2)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3)常见物质的pH值;(4)溶液pH值的测定。然后针对上述知识点分别设计了4道检测练习发送给学生。学情数据显示,学生前三个知识点的答题准确率均高于90%,只有“溶液pH值的测定”答题准确率为60.3%。于是,笔者将该知识点确定为本班本课的教学难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一个“溶液pH值的测定”的分组实验,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测定的方法,突破学习难点。

2.“推”——指导学生开展课下实践或分组实验,经历教与学的准备过程,培养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能力;再统整学生的实验探究素材,以微课形式推送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基于课下实践或实验对课堂学习内容和学习重难点形成整体感知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与人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2022版化学课标》倡导化学课程应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化学基本观念和规律。因此,关于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常情况下,笔者会在课前邀请学生当教学助手,一起拍摄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照片或微视频,有时指导学生在网上收集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形成备课素材;然后结合备课素材,将教学重难点录制成微课,推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对本课重难点有个整体感知,加深印象。

例如,笔者执教九年级上册“水的净化”一课,基于教材分析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净化水的方法,基于学情分析发现了学生的知识盲点和探究实践的兴奋点集中在自来水厂之水的净化过程:学生因缺乏相关生活经验,很难体会水的净化的完整过程特别是自来水厂之水的净化完整过程。于是,笔者设计了下面的课外实践活动:在网上收集、整理与净水原理相关的科学实验短视频;观察、研究身边净水器和饮水机中的净水装置;实地参观自来水厂,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记录自来水厂净化水的完整过程;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生活中的原材料,尝试自制净水器模型,并将收集资料、自制净水器和检验净水效果的过程拍成微视频。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以上教学准备过程,可有效发展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生活体验和阅历,进而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

(二)课中:充分发挥智慧课堂和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研”“议”“展”“评”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研”与“议”——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

初中生对未知事物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利用智慧课堂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平台,可以将很多相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和难以在课堂中演示的危险实验,通过微视频播放中的画面定格、慢放、加速,图像的缩放处理和色彩变换,为视频配音等一系列技术操作,搭建起一个个可视化的化学模型或化学实验演示过程,推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切实建立起相关的概念模型或实验过程,促进学生形成相关的化学观念、感知物质的化学变化。例如,在讲授微观世界的有关内容时,学生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微观世界的物质结构及化学变化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物质的微观结构,还可以借助动画模拟“看到”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如氧化汞受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氧化汞分子拆分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氧分子、汞原子构成物质汞的过程等。“看见”优于“听见”,学生通过直接“观察”物质的结构和化学变化,更有利于他们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建立起物质的结构模型、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看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重新组合”、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发展科学思维,实现科学认知,最终形成相关的化学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都需要借助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但初中生单独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较弱,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体认知的缺陷。例如,在學习二氧化碳的制法时,学生最初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作为反应药品存在很大疑惑——为什么不能选用其他药品呢?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得出了以下认知:“碳或含碳的物质燃烧”“分离空气”“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钠、大理石等物质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等途径,均可以获取二氧化碳。其中:碳或含碳的物质燃烧不仅可以产生二氧化碳,还会产生一氧化碳,二者都是气体,实验得出的气体不纯,不利于实验室制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太低,只有0.03%,也不易获取。因此,“碳或含碳的物质燃烧”“分离空气”这两种方法都不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接下来的问题,便是探究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钠、大理石等物质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哪些药品更合适了。此时教师可以设计分组分工实验,将不同的实验材料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全部实验材料的探究性实验过程,并通过实验后的集体研讨得出科学的结论: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钠与稀盐酸或稀硫酸混合后的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二氧化碳;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开始很快,但反应产生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并包裹在大理石表面,反应过程不能持续产生二氧化碳;只有大理石和稀盐酸混合,才能确保实验过程反应速率适中且可持续产生气体,因此只有大理石和稀盐酸才是最适合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以上“研”“议”过程,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在群体思辨中收获了科学认知的喜悦,不仅培养了科学态度与责任,而且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凝聚了团队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化学实验的危险性从来都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为了一些必要实验的安全性,在智慧课堂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以数字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例如,教学“浓硫酸的稀释”这一内容,以小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过程必须是“将浓硫酸缓慢加入水中,不断搅拌”,如果交给学生小组探究,学生极易受生活中的稀释经验误导,误将水加入浓硫酸,此时便会出现实验过程急剧放热、硫酸飞溅的现象,十分危险。如果教师借助智慧课堂中的平板、手机等技术终端的支持,建立数据模型,让学生通过技术终端亲自操作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感知实验过程,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认知,加深学生对该实验的认识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2.“展”与“评”——提炼和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在评价与相互评价中发展科学认知和科学思维,提升集体荣誉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之后,为了实现各组探究成果的效益最大化,笔者设置了一个学习展示环节。通常是每个小组派出一两个代表,以作品、报告、PPT等方式,展示和汇报本组的探究过程、结果和体会;之后教师组织各小组根据课前设计好的评价体系量表对本小组的探究过程及结果等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意见和建议。该评价体系不仅包括自评、他评、组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而且涵盖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使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带来的获得感,促进师生、生生交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都是很好的锻炼。

例如,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内容时,教材上给出的实验装置是最简单的固液不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操作简单方便,但不能控制反应的启停,不能随时添加药品,也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改进实验装置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各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装置的改进,并对本小组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进行展示,讲解改进的目的、效果、创意点等,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给出意见或建议。展示完毕,再让学生各自对本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利用电子书包投票选出全班最理想的实验装置并说明理由。经过对小组合作探究的展示和评价,学生对于探究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印象会更加深刻,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后——教学效果检测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课后的“测”与“固”环节,教师先是运用技术工具,针对新授课的学习内容发送检测性练习,掌握真实学情,检测教学效果;再基于检测数据进行课堂总结,为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练习检测是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效果进行反馈的重要工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接受程度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但是,单调的讲、练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统一的纸质作业也很难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如若借助移动智能终端实施课堂检测,教师便可以及时收集每一个学生的练习反馈、精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盲区,因为移动智能终端不仅可以精确地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轨迹和答题过程,而且可以形成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档案,有利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有效降低师生双方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例如,在学完“常见的酸”之后,笔者运用电子书包教师端向每一个学生发送了该章节的巩固练习,而反馈数据显示:A同学对“常见的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的知识点尚未掌握;B同学知道酸的化学通性,但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准确;C同学不会书写酸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于是笔者向A同学发送了本课知识要点,希望A同学能够尽快落实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记忆;向B同学发送了稀盐酸分别与铁、镁、氧化铁、氧化铜等几种物质反应的实验微课,要求B同学认真观察和记录相关实验现象;向C同学发送了几道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习题,希望C同学能够尽快巩固相关知识。个性化的精细辅导,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纸质作业“尖子生吃不饱、潜力生吃不了”的难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化学“242”八步精准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受限于课本,而是融入了互联网的庞大信息;学生接受知識的方式也由原来单一的被动听课,变成了更加有效的自主学习和师生、生生之间更加有效的互动,从而促进了课堂中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银木.“双减”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2,8(5):186-189.

[2]丁倩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1,37(4):52-53.

[3]曲影.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之我见[J].科学自然,2019(52):204.

[4]赵琴.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深度融合实践的研究[J].学周刊,2017,19(19):165-166.

注:本文为钦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大数据时代智慧课堂的教学研究——以钦州市第二中学初中部为例”(2020B009)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庞子权(1975— ),广西钦州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化学教学、基础教育理论及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学情重难点精准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精准的打铁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