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教学:高校新闻理论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2-07-13张芹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课程思政实践

张芹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新闻理论课程的深度教学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依托“马工程”教材,用一条主线统领,构建“知识—方法—价值观”三维目标课程体系;抓好“三个课堂”,探索用嵌入“文献阅读与讨论”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这种深度教学能有效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性、价值性、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做好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基建工作。

【关键词】深度教学;高校新闻理论;课程思政;实践

新闻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新闻传播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①这段重要论述为当下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养确立了价值取向的标准,更为广大新闻院系教师明确了新闻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素质,“新闻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②

“深度教学”是培育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素养,使大学新闻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落地的一种教学方法与策略。有学者认为,教学的深度在于育人价值,③“深在学生参与,倡导主动、积极;深在课程内容,倡导知其所以然;深在学习任务,倡导挑战性、髙投入;深在学习过程,倡导问题解决、知识运用与创新;深在学习结果走向批判、创造等高阶思维,或整合认知与非认知的割裂,发展情感、价值观或追寻意义”。④如果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⑤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那么深度教学就是在微观层面,通过优化课程设计,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一种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深度教学”扬弃了以往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点传授和简单记忆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意义、价值维度和思维方式的深层次追问,使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更加具有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⑥

一、将“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深植进新闻理论课程的教育观

探索基于深度教学的高校新闻理论课程思政,要站在学生成长的视角回应教学中的专业知识问题,在课程改革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从发展性的教育观出发,高校新闻理论课程思政的“深度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传授新闻理论专业知识负载向深挖以专业核心素养为中心的价值负载转向

“新闻学是围绕职业新闻机构的生产实践而搭建的知识体系”。⑦作为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新闻理论课程主要讲授源于新闻实践并具有规律性的理论知识及具有职业指导性的理论知识。

优质、有效的新闻理论教育应该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即不以书本知识的获取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为课程教学的唯一任务,而应更加注重课程的价值负载,积极引领学生进行基于专业核心素养的理论知识背后的价值挖掘。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用启发取代灌输,从知识负载转向价值负载,强化深层次的价值学习与意义学习,提升教学的发展性品质,让新闻理论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水乳相融,并且真正“深”入学生内心。概括而言,基于发展性教育观的新闻理论课的深度教学之“深”并不是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而更在于知识解读的层次性与学生发展的丰富性,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价值关怀与意义关怀。⑧

(二)从传授新闻理论研究方法向培养公民批判力转向

对于新闻理论课程而言,基于深度教学的课程思政更需要强化“全人教育”,即更多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帮助学生在“知识、自我与社会”这三个领域的交织中养成批判性思辨能力。这种能力至少包括批判理性(critical reason)、批判性行为(critical action)和批判性自我反省(critical self- reflection)三个要素。⑨

学习新闻理论不仅是为了了解什么是新闻,更是为了掌握进行新闻工作实践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在当今时代,新闻学子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批判性思维和反省式社会学习为核心的批判力。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吸引了全球新闻媒体的注意力。疫情期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积极乐观抗击疫情。随着中国抗疫成功有序推进,彰显出的大国担当却引发了不少西方国家的“头号威胁”言论。⑩2022年1月8日,新华社在国内社交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bilibili等以及国外社交平台推特等同时发布微电影《0.07:无暇笑死》,用恶搞的形式对英国军情六处的“中国威胁论”施以巧妙的反击,众网友跟帖直呼“上头”,海内外业界同行纷纷点赞。只有具备敏锐的批判力,正確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能辨识这些复杂的社会思潮,才能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传的重要指示精神,“对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做这项工作,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二、将“价值引领”的育人取向重构进新闻理论课程的知识观

以发展性为核心的新闻理论课程思政对课程知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实现专业知识和德育知识的高度融合。如果把“知识体系”,譬如不同学科的知识,视为知识的横向维度,那么“知识结构”,即问题与概念、方法与思想、价值与精神,则可被视为知识的纵向维度。传统课堂教学常常只针对知识的横向维度,深度教学更强调两个维度的同时进行。这也就是说,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与“深度教学”的知识教学丰富性目标具有明显的同构性,二者在追求价值性知识上不谋而合。那么,在新闻理论课程思政的深度教学实践中,需要着重讲授哪些价值性知识呢?这些价值性知识对新闻理论教学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从知识的内在构成来解读。知识的内在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符号表征,即事实或概念性知识;逻辑形式,即方法性知识;意义,即价值性知识。因此,除去新闻本源、新闻真实、新闻价值、新闻事业、新闻党性、新闻自由、新闻价值等这些具体的概念性知识,新闻理论课程的核心还应包括媒介伦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等这些价值性知识。可见,充分挖掘新闻理论中的价值性知识,就能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育人功能,就能真正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

以“新闻真实”这个知识点为例,作为新闻理论课程核心的概念,如果说讨论“新闻真实”的含义和基本要求以及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属于知识结构表层的“技术问题”,那么如何判断新闻是否真实等问题则是知识结构中观层面的“方法问题”,是通往价值性知识的路径。而新闻真实性中蕴含的职业伦理、责任担当、国情民情等层面的知识则是位于知识结构核心层面的“价值问题”,这种价值性知识是具有启迪性的知识。

三、将“深度教学”的育人路径融合进新闻理论课程思政的实践

为了培养新文科视野下的“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传播卓越人才,我们对标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从知识的三个维度入手尝试重塑新闻理论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以下三个方面的深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以“马工程”教材为蓝本,建立与“深度教学”知识观相对应的新闻理论课“三维目标”体系

如果说课程思政是方法,课程教材就是载体。“马工程”《新闻学概论》教材于2009年9月出版,是首批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但是,其最初投入使用的状况并不是特别理想,湖北很多高校从2016年秋季才陆续开始使用。2020年8月《新闻学概论(第二版)》正式出版,新版教材增加了不少全新的思政案例,旗帜鲜明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成为新闻理论课堂教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多维度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纲领性指南。

在新闻理论课程教学中创造性、多层次性地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深度教学的关键。那么,新闻理论课程怎样才能用好“马工程”教材呢?我们认为,教师应该首先明晰教学目标并且紧扣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处理,根据知识结构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划分,设置新闻理论课“知识—方法—价值观”三维目标课程体系。具体来说,首先应该以“马工程”教材为蓝本,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特定的知识模块,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知识基石;其次,可以运用嵌入“文献阅读与讨论”(Problem-Based Learning, 问题导向式學习)的教学模式,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历史细节入手、以经典书目为基础、以现实案例为中心,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

(二)以建设“金课”为目标,推进与“深度教学”教育观相对应的激发高阶思维的层进式教学

好的课程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教育部提出一流“金课”课程内容标准是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基于“深度教学”的教育观,好的课堂应该具有发展性品质,能够将尊重学生的生命整全性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好的课程思政教学应该入心、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建构者,养成学科关键能力和完善人格。

由此,我们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与学生知识认知的“理解—联系—运用”三个学习阶段相结合,运用层进式教学方法开展新闻理论课程思政的深度教学,通过教学场景适配,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场景,借助新媒介与课堂知识产生深度的连接,在问题导向式学习中嵌入经典文献的阅读与讨论,挖掘专业课程内源性思政元素,层进式推进教学过程,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的数字化智慧新课堂。

(三)以“全人教育”为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建设“三个课堂”,做好理论学习与职业实践的结合,拓展“深度教学”的广度、深度与关联度

为了实现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新闻人才的教学目标,我们结合湖北地域特色,建构了以“三个课堂”为抓手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深度教学体系。具体来说,“三个课堂”的教学重点分别是:

第一课堂(教学课堂)挖掘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结合专业知识和理论讲授,融入“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导”,拓展爱国主义、人文情怀、创新意识;结合讲授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角色使命,全方位融入媒介素养教育。

第二课堂(社会课堂)开发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如三峡水文化、昭君文化、屈原文化与媒体传播的教学设计,湖北城市发展与媒体传播的教学设计等。与此同时,教学设计注重与专业课程实训活动、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等相结合,以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为载体,展开课程思政的相关实训,坚持理论传授与实践体悟相结合。

第三课堂(网络课堂)引领学生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学会利用多种网络技术手段进行自主性深度学习,在阅读经典文献中,辨识、分析、批判各种新闻案例,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

当线下+线上、课内+课外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类基于实战化的新闻实践活动时,这种包含地方特色的多元化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将新闻理论学习与新闻职业实践有机合起来,学会用心、用情感悟社会生活,在不断的反思性、批判性、实践性学习中形成职业感知、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掌握专业创新性技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这个教育全面提质创新的新时代,高校新闻理论课任课教师要深刻认识新闻理论课程思政的意义。作为一种实践的方式,基于课程思政开展系统而有深度的教学,可以在完成课程思政基因潜移默化植入的同时,有效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从而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在政治方向、文化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②郑保卫:《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努力培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新闻人才——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509/c14677-29974444.html,2018年5月9日。

③郭元祥:《“深度教学”:指向学科育人的教学改革实验》,《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5期。

④张良:《深度教学“深”在哪里?——从知识结构走向知识运用》,《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7期。

⑤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0期。

⑥叶静:《深度教学: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导向和路径》,《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1年第6期。

⑦黄旦:《重造新闻学——網络化关系的视角》,《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期。

⑧伍远岳:《论深度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年第4期。

⑨韩媛媛:《论高等教育中的“批判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18期。

⑩《带节奏!英国情报头子将中国列入“四大威胁”,专家提到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环球网官方账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7985975953225200&wfr=spider&for=pc,2021年12月2日。

《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凤凰网,https://ishare.ifeng.com/c/s/7v6uv8VhWJT,2020年3月24日。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2021年10月20日。

(作者系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谢 敏】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课程思政实践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