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日报为伴 心同天地宽

2022-07-13曹俊卿

科学导报 2022年42期
关键词:阳泉读报创刊

曹俊卿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阳泉被誉为“中共创建第一城”。这座红色之城,有着内涵丰富的革命历史与文化。今年5月,在庆祝阳泉建市75周年之际,地方报集藏达人宋团明开启“阳泉报刊史”专题研究,他要用当地报刊文化发展阐述“中共创建第一城”的丰功伟绩。

阳泉位于太行山中部,素有“三晋门户”之称。宋团明是华阳集团(原阳煤集团)一名退休工人,在这里生活工作了近40年。退休前,他每天出家门进工区,出工区进家门,两点一线,周而复始,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业余时间,不苟言笑的宋团明喜欢看书读报,进而痴迷集报藏报,在浩瀚的报纸里寻找快乐,30年痴心不改,心胸越来越宽广,生活越来越精彩。

“一份份报纸,就是一部永远没有结尾的散装百科全书。读报是人与报纸展开的一种无声无息的交流,其乐无穷。”宋团明说,他喜欢一报在手时心灵上的那种满足,喜欢读报时精神上的那种充实。收藏研究阳泉当地报刊,是这种满足与充实的延续。

仲夏的山城阳泉,葱茏叠翠,和风惬意。走进矿区里沙坪社区宋团明家,仿佛置身于报纸的海洋——书柜里、字台上、床上,一摞摞、一沓沓、一份份,目及之处,都是报纸。

“来,闻一闻。”宋团明把一份报纸递到记者面前,一股淡淡的玫瑰香味从报纸上传来,“这是安徽首份‘玫瑰香报’,是为纪念《皖江晚报》创刊20周年发行的,一共才印发了200份。”捧着这份特别的报纸,宋团明眼睛明亮,话音里充满发自内心的欢悦。

1966年8月,宋团明出生于吕梁山东麓的交城县。因父亲在阳泉矿务局(阳煤集团前身)二矿工作,1983年,17岁的宋团明和家人追随父亲搬迁到阳泉生活。

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农村到矿区,青少年时期宋团明的生活简单且单调。“我不爱跑出去玩,喜欢找来书报看,图书馆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性格内向的宋团明,从书报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知识的提升,精神在阅读中逐渐丰盈。上学时,他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有的还在年级进行交流。

1992年4月,宋团明踏着父亲的足迹,成为阳煤二矿运输部机电队的一名修配工。工作辛苦,但他看书读报的热情丝毫不减。下班后,他不是蹲在街头书报摊,就是钻在矿上图书馆;回到家,不是翻弄一堆报纸,就是阅读图书杂志;即使外出,照样思谋着报纸,不是东奔西跑寻报摊买新报,就是千方百计到处找旧报,报纸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饭可以一日不吃,报不能一日不看。”宋团明说,他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其他嗜好,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零花钱,大部分用来买了报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籍匮乏,电视稀少,更没有网络、手机,信息很闭塞。了解外界信息全靠报纸。“一份报纸,看似普普通通,却能为我们打开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通过读报,身边事、国家事、天下事,事事都能知晓。”宋团明欣喜地说,读报给他增添了许多生活乐趣,同时也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身在矿山,心中却有整个世界。

读过的报纸越来越多,宋团明开始分类整理,把他认为有价值的报纸保存起来,久而久之,他发现了另一种乐趣:“一些有意思的报纸,过上一年半载翻出来看,就像读一部历史书,能读出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于是,从1992年起,宋团明开始有意识地集藏报纸、研究报纸,并逐渐形成符合自己喜好的藏报专题。

从喜爱看书读报到时常买报找报,再到有意识藏报研报,宋团明始终本着休闲学习的态度,不为名,不图利,纯粹是个人喜好。这个喜好,他至今已坚持了30年,收藏到一万多种报纸。对于一位身居太行山中、信息相对闭塞的集报人来说,这个成果,实属不易。

“集报须靠众人帮,单凭一己之力是不行的。”宋团明回忆,1995年,他偶然在一份集报民刊上了解到,全国各地有很多爱好集报的人。按照民刊上刊登的地址,他写信与这些同好取得联系,开始了集报交流,随后许多地方报纸便隔三岔五寄到他手中,让他常常惊喜连连。

2001年6月,山西首届报友联谊会在临汾举办,宋团明应邀出席,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集报人会议。会上,他和大家一起交流集报心得、切磋集报经验、参观精品报展、交换彼此报纸,甚是开心。

临汾之行,拓展了宋团明的集报见识,增进了他与全省集报人的友谊。之后,他一边坚持读报、研报,一边加强与报友的交流。他的报友遍及全国各地,大家通过写信联系,交换报纸。近年来,集报人也与时俱进,通过各种网络社交平台联络交流,宋团明手机里就有好几个微信集报交流群。

“交流对于集报人来说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相互不断交流,大家想要的报纸才有可能集得更全、更丰富。”宋团明说,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六快讯》号外一时洛阳纸贵,一报难求。这期让集报者梦寐以求的号外,由航天指控中心政治部主办,内部发送,市面上很难找到。宋团明寻寻觅觅许多年,才在安徽一位报友帮助下得到一份。

工作之余,除了阅读报纸、整理报纸,宋团明就把大量时间用在与报友交流上。他时常通过各种渠道留心符合自己专题的报纸,一旦遇到,便迫不及待地收入囊中,许多珍贵报纸,他都不惜重金购得。宋团明感慨说:“集报要么‘踏破天涯无处觅’,要么‘得来全不费工夫’。会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惊喜。”

坚持不懈努力收集,加之全国各地报友帮助,宋团明的集报成果越来越丰富,到今年6月底,他已精心收藏老报纸1.3万余种。其中,光绪年间《启蒙画报》、民国《幽兰画报》《哈尔滨画报》《上海画报》、解放区《抗战日报》《晋绥时报》《晋西大众报》《冀中导报》等珍稀报纸,以及1200多种试刊号、创刊号、停刊号、复刊号、特刊号和号外报,特别是三百多种阳泉地方老报纸,都已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阳泉市设立于1947年5月,是我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建市以来,阳泉先后创刊出版了多种报刊,对宣传、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市后不久,中共阳泉市委机关报《翻身小报》就在当年12月16日创刊了,这是阳泉最早的党报。这份报纸共出版12期,1948年2月底停刊。同年3月6日,阳泉第二份党报《职工报》创刊。《职工报》后来更名《阳泉职工》,1950年5月26日停刊,共出版114期。”说起阳泉的报刊历史,宋团明如数家珍。

说话间,宋团明翻开一本集报册,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阳泉职工》终刊号。这是一份八开四版的铅印报,出版于1950年5月25日,头版显著位置刊有《本报终刊启事》。陈旧的报纸,发脆的纸张,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宋团明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阳泉市委还先后创刊了多种机关报,包括1952年创刊的《阳泉建设报》、1958年创刊的《阳泉报》、1967年创刊的《红阳泉》、1969年创刊的《新阳泉报》,“目前仍在出版的《阳泉日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彭真题写的报头。”

宋团明对阳泉报业历史了如指掌,得益于他收藏了众多当地老报纸。“集报早期,外地报纸不太容易收集到,我找的报纸很多都是本地出版的。这些报纸让我对阳泉人文历史有了更多了解,后来就专门收集起本地报。”

宋团明收藏的本地报纸,有中共阳泉市委不同时期的机关报,也有《平定小报》《平定报》《盂县小报》《阳泉矿区报》《阳泉郊区报》《阳泉城区报》等各县、区不同时期的党报,还有《健康天地报》《阳泉科技报》等多种专业报、《阳泉广播电视报》《阳泉供电报》《阳泉公路》等多种行业报、《电石集团报》《职工之家》《河电报》等多种企业报、《阳泉教育学院报》《阳泉煤专报》《阳泉二中报》等多种院校报、《太行诗报》《英语爱好者》等多种文化报,共计三百多种,其中试刊号、创刊号、停刊号、更名号和号外达到150余种。这些报纸反映了阳泉的时代变迁和城市发展,是一道亮丽的地方文化风景线。

宋团明收藏、研究本地报纸,引起有关部门关注。2013年10月,阳泉市图书馆編印《阳泉老报纸》一书,收录120种宋团明收藏的阳泉报纸。《阳泉老报纸》列入该馆《共享文丛》系列丛书,“以一地方史资多方所需”,宣传地方文化,增进文化交流。该书《前言》这样评价宋团明收藏的地方报:“它真实地记录了阳泉报纸的前世今生,客观反映了阳泉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内容,是研究阳泉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极为重要、宝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集报,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更是一种信仰。“报纸及时报道时事、忠实记载历史、广泛传播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很大,我对报纸始终保持着一种敬仰。”宋团明认为,集报重在多用报,不仅要读报、藏报,更要不断研究报纸、追溯历史,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宋团明爱报、迷报,用报纸促进工作和学习,让报纸丰富多彩生活,构筑了属于自己的一方蓝天。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宣传自己的集报活动,引导亲友、同事和社区居民多读书看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他两次于国庆期间在二矿运输工区举办报展活动,影响了一大批工友喜欢上读书看报。多位工友观展后表示:“报纸上的内容真丰富,读报确实能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享受到快乐。”

报纸是历史的日记,报纸号外更是“历史风云的见证”“时代大事的记录”。宋团明对号外报青睐有加,只要获悉有号外出版,他总要想方设法收集到。他的一万多种藏品中,光号外就有400余种。号外别具一格,精彩绝伦,但宋团明决不孤芳自赏,每每有人参观他的集报,他总要不厌其烦地向大家展示、介绍各种号外。2000年2月12日,在阳泉市群众艺术馆支持下,宋团明在该馆举办港澳回归、世纪之交、阳泉报纸等五大专题报展,展出500余种报纸,其中号外就有100余种。“这次报展为期10天,每天有上千人次观展。从这些报纸中回眸历史风云,大家都很激动。”宋团明说。

举办报纸展览,积极为社会服务,是宋团明坚持做的公益事业。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他先后举办“新中国成立60年阳泉地方文献展阳泉报纸专题展览”“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平遥会议阳泉报纸专题展”等5次不同主题报展,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2021年底,宋团明离开工作岗位,正式退休。但是,坚持30年的集报事业,他永远不会“退休”。在本文成稿之际,宋团明在微信上告诉记者,他刚刚又淘到一种本地报《电影评论》,是阳泉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79年春创刊的,从创刊号到第9期整整齐齐一套,报纸编排讲究,内容丰富,是研究阳泉电影发行的重要文献,非常难得。

“阳泉是一座英雄城市,挖掘、整理当地报刊文献是对历史的珍视。从今年起,我将全身心投入阳泉报刊的收藏研究,力争为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对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宋团明有了明朗的规划。

猜你喜欢

阳泉读报创刊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老虎先生爱读报
泉阳泉,你听我说
手绘精彩《追梦》创刊等
1994:创刊
跟踪导练(五)6
读报的启示
阳泉建置时间考
庆祝《烹调知识》创刊二十周年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