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弓状线变异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解剖分析及临床研究

2022-07-12包小平马元勇沈钧华束翌俊

陕西医学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疝囊修补术腹股沟

包小平,马元勇,沈钧华,束翌俊

(1.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 200093;2.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上海 200093;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 200093)

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临床上常见的外科手术,传统的手术方式具有并发症高等问题[1]。随着腹腔镜方法的使用,腹腔镜方法开创了疝气修补的新时期,并具有术后疼痛少、镇痛剂需求低、伤口感染率低、美容效果更好、恢复更快等优点[2-3]。其中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 extraperitoneal inguinal hernia repair,TEP)是腹腔镜技术中最优选的方法,与其他腹腔镜方法不同,由于未进入腹腔,器官损伤和术后肠梗阻等并发症很少发生[4-5]。如今,腹腔镜手术不仅被推荐用于治疗双侧和复发性腹股沟疝,还被推荐用于原发性单侧腹股沟疝的修补[6]。但是由于其操作空间狭窄,为减少血管损伤,在使用该术时需要拓宽腹膜前间隙,而拓宽腹膜前间隙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腹股沟解剖结构。本研究探讨了弓状线异常对于该手术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内在本院收治腹股沟疝患者84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均签署知情协议书,该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中男62例,女22例;年龄23~83岁,平均(52.54±7.48)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3.56±5.12)kg/m2。通过测量84例患者脐至弓状线的距离,分组情况如下:经典组40例,占比47.62%;高位组7例,占比8.33%;低位组13例,占比15.48%;多条组21例,占比25%;无弓状线组3例,占比3.57%。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符合中华疝学会指南诊断标准;③原发性腹股沟疝。排除标准:①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者;②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③患有精神性疾病的患者;④就诊资料缺失或者不完全的患者。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于手术台上。首先,测量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距离、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至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7]。弓状线距离的测量步骤如下:在脐下稍偏患侧切开皮肤、皮下和腹直肌前鞘,分离腹直肌至后鞘,在此切口放置10 mm 套管,建立气腹,采用镜推法扩张进入腹直肌后鞘进行扩张分离。然后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三分之一处分别放置5 mm套管。入镜观察腹直肌后鞘、弓状线的位置和形态,用穿刺针从皮肤垂直刺入腹直肌后鞘空间内确定弓状线的位置,并在皮肤表面测量脐至弓状线的距离。根据脐至弓状线的长度分为五组病例:经典组(3~5 cm)(图1A)、高位组(2 cm 以内)(图1B)、低位组(6~10 cm)(图1C)、多条组(2 条弓状线以上)(图1D)和无弓状线组(图1E)。

A:经典组;B:高位组;C:低位组;D:多条组;E:无弓状线组

采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创建腹膜前操作空间,针对低位、多条弓状线患者,因位置低导致腹膜前空间狭小,应对弓状线外侧缘进行反向切开,从而扩张手术视野。对于无弓状线患者,切开腹直肌后鞘,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对Bogros间隙、Retzius 间隙进行分离,游离疝囊,并处理精索腹壁化,放置补片。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价各组患者手术难度与清晰度[8]。手术难度:>8 分为容易;6~8分为较易;3~5分为较难;0~2分为困难。手术清晰度:>8 分为优;6~8分为良;3~5分为可;0~2分为差。②观察与比较各组患者血肿、腹膜损伤、手术中转、切口感染、复发情况等并发症。

2 结 果

2.1 各组患者手术临床指标比较 比较各组患者之间的手术临床指标发现,在手术难易度以及手术清晰度上,低位组、多条组以及无弓状线组得分均低于经典组(均P<0.05),经典组与高位组相比得分相近(P>0.05);在手术时间上比较,经典组时间最短,无弓状线组所需时间最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手术临床指标比较

2.2 各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比较 在腹膜损伤、腹壁下血管损伤、中转手术(开放/TAPP)及血肿上,经典组的发生率低于低位组、多条组及无弓状线组(均P<0.05);高位组在腹壁下血管损伤发生率上最低;在气肿上,经典组发生率高于低位组、多条组及无弓状线组(均P<0.05)。见表3。

表3 各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比较[例(%)]

3 讨 论

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外科手术之一,仅在美国每年估计就有 800000 例病例,全球每年有超过 2000 万例手术[9-10]。腹股沟疝修补术最常用的技术最初是一种开放的、基于组织的缝合修复,最终演变为普遍使用修复体(具有缝合线、钉、大头钉和胶水的各种固定装置)进行无张力修复,复发率和慢性手术后疼痛显著降低[11]。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目前广泛采用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和TEP。TEP 是最合适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它符合解剖学和生理学[12]。然而,此术对于医生要求较高,手术的学习周期较长,外科医生需要先进的技术技能。在TEP手术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疝囊的治疗,疝囊处理得好与否关系到手术的质量,包括手术的时间长短和并发症的发生率[13]。部分患者病程较长,疝囊已部分落入阴囊,疝囊颈部已形成疤痕。这样的疤痕会导致疝囊剥离困难,这会增加手术创伤,因为它很容易损伤精索血管,导致出血[14]。反复分离牵拉很容易损伤神经或造成输精管损伤。如果外科医生无法避免破坏疝囊壁,则在分离疝囊的过程中会漏气。这使得操作空间变小,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弓状线又称为半环线,传统解剖教科书历来记载经典弓状线位于脐下4~5 cm 处,然而多数研究表明,弓状线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及变异性[15]。周学鲁等[16]对12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弓状线研究表明,经典弓状线位置组患者只占57.5%,变异弓状线位置组为42.5%,其中多条弓状线组占比19.2%。而王友华等[17]在60例成人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的研究中,经典组患者只占25%,变异组高达75%。以上研究均证明,弓状线位置变异普遍存在。熟知了解变异弓状线解剖学位置对于外科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

在本研究中,通过测量84例患者脐至弓状线的距离并分组,发现经典组只占比47.62%,变异组高达52.38%,这与以往的报道相类似[16-18]。进一步比较各组患者之间的手术临床指标发现,在手术难易度以及手术清晰度上,低位组、多条组以及无弓状线组得分均低于经典组(均P<0.05);在手术时间上比较,经典组时间最短,无弓状线组所需时间最长(P<0.05)。这表明当弓状线位置出现过低、过多以及过少时,不利于手术的操作进行,会对外科医生造成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低弓状线等不利于腹股沟手术空间的建立,导致间隙的分离及操作空间过小,影响外科医生的手术操作[19]。在腹膜损伤、腹壁下血管损伤、中转手术(开放/TAPP)及血肿上,经典组的发生率低于低位组、多条组及无弓状线组(均P<0.05);高位组在腹壁下血管损伤发生率上最低;在气肿上,经典组发生率高于低位组、多条组及无弓状线组(均P<0.05)。比较分析发现,低位组、多条组及无弓状线组对于手术的不利影响较大,而高位组相比于经典组操作空间更大,具有较好的手术操作视野,同时能够减少对于组织的损伤,但是高位组患者腹直肌后鞘缺失,导致手术中放置穿刺器,容易腹膜破损,进而中转手术[20-21]。

综上所述,弓状线变异不仅会增加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手术难度,而且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这提示疝外科医师应增加对于弓状线变异的认识,进而提高手术熟练度及安全度。

猜你喜欢

疝囊修补术腹股沟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改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56例临床疗效分析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负压引流预防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