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互通视域下医院异构信息平台数据互通建设研究

2022-07-12朱海燕杨骁俊顾晓鸣孙万驹

微型电脑应用 2022年5期
关键词:异构临床医院

朱海燕, 杨骁俊, 顾晓鸣, 孙万驹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1. 信息科, 2. 病案室, 3. 院部, 上海 201299)

0 引言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1993 年建立收费挂号系统,2007年建成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系统和影像系统,由此支撑医院基本业务运行,2012 年完成配套心电、手麻、病理等信息系统建设,近几年顺利通过医院电子病历五级和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测评,以此构成了医院应用系统的主要基础架构,可满足医院基本的业务运作要求。院内信息化整体建设虽趋于完善,但是接口数量成倍级增长扩展,造成“三多一少”局面,即多代码、多接口、多改造需求,少统一标准[1]。同时对于区域医疗业务间的信息共享问题,由于异构系统的标准不一,导致数据在一致性、扩展性和复用性方面难以满足区域级的信息互通、业务共享的需求[2]。这些情况导致医院在数据互通建设中工作量庞杂,推进较为困难。

要进一步提高医院信息互通、业务共享水平就需要利用更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解决异构系统间交互问题。为此,医院以互联互通为建设理念,开展异构集成平台总体改造建设,以全面实现院内信息化交互标准化建设为目标,提高数据交互共享能力,促进信息高质量发展水平[3]。

1 异构平台的构建

1.1 技术构架与平台特点

医院在异构平台数据互通建设中主要是基于集成平台展开搭建,将院内现有HIS、LIS、PACS、EMR 、CIS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

集成平台的作用原理类似网络交机,用于解决异构系统的数据集成与交换问题[4]。集成平台改变了以往系统一一对接的方式,以数据枢纽的形式实现医院信息系统的自由流转。图1为医院异构平台技术架构,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基于集成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并且能有效监督系统之间信息交互过程。基于主索引将患者在不同信息系统的诊疗信息汇聚起来,使患者诊疗信息能够完整地展现。医院不同角色用户特别是临床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获得不同系统的信息,保障信息系统共享的范围和效率。医院临床数据中心建设已经形成数据采集、标准化转换的基础,并对标准化接口进行定义以满足医院后续信息化建设需求。

图1 医院异构平台技术架构图

1.2 HL7标准消息集成与Web Service集成

HL7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医院信息系统交换的标准协议[4],医院的异构平台在HL7标准基础上开展标准通用的信息交互。采用SOA技术架构,异构平台统一将业务逻辑封装成为Web Service,利用Web Service提供的标准交互接口,实现调用业务逻辑。通过HL7标准消息集成与Web Service集成大大提升系统间的互操作能力,增强信息化整体的可适应性[5-6]。

1.3 异构平台的安全防护

医院的异构平台采用热备容灾和冷备容灾两种部署方案完成安全防护。热备容灾方案是医院同时部署生产运行服务器和热备份服务器,在主机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服务器处理,避免了在发现问题后还需要人工进行干预解决问题花费的时间,保证了系统运行在线的持续性。在技术上,异构平台支持集群部署,具备应对大数据同期并发复杂处理能力。冷备容灾部署的主要原理是将数据库和引擎的数据文件夹独立出来存储到医院信息中心使用RAID技术的SAN磁盘,在引擎器发生状况时数据文件(包括配置文件,消息数据等)不被影响,从而能够尽快启动备用服务器恢复工作,保障医院异构平台持续平稳可靠运行。

2 异构平台数据集成与交互设计

2.1 数据中心的总体设计

遵循国家相关的政策及顶层设计要求,医院贯彻“技术与业务高度融合”的原则,从实际面临多个业务系统数据复杂性和医疗管理生产各类问题入手,以数据流向为基础,以规范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管理为重点,提出图2所示的顶层设计架构。

图2 医院异构平台应用架构图

从标准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层(即复制层)来看,数据源来自医院业务系统产生的实时数据,为了减少对业务系统影响,提高抽取效率,ODS复制层采用相同数据结构以保持与业务数据库一致。标准ODS层之上为临床数据中心(Clinical Data Resposiry,CDR)。CDR的作用是整合医院多源异构的临床数据,以患者为唯一标识主线,将电子病历数据、检验检查数据、手术相关数据等汇聚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数据,从而完成异构系统的数据整合,继而为医院临床诊疗提供临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7]。

2.2 数据集成与交互的数据处理

2.2.1 平台内部数据处理和审核机制

医院目前建立的患者主索引服务,能主动实现各业务系统分散数据的关联与标准化汇聚,构建院内以患者为中心的数据中心,实现临床数据中心(CDR)、运营数据中心(ODR)等信息资源库建设,支撑临床分析、运营决策应用建设,其中CDR的数据处理流程,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平台内部数据处理流程

在医院业务系统生成环境中,数据交互量大,业务操作繁多,环境复杂以及受数据库本身的一些机制影响,数据在写入业务库的过程时就有毫秒级别的时间之差,导致数据质量没办法保证,因此在数据入库前会由人工进行再次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8-9]。

2.2.2 平台对外数据联通处理

目前医院集成平台通过ESB数据总线,调用外部接口前置机交互服务,实现院内与银行、医保、CDC、血液中心、支付宝微信的数据交互。如患者在医院缴费时,通过“银医通”后台接口,使用“中国银联(上海银行)”虚拟账户进行扣款,这个虚拟账户在银联内(以及其他加入“银医通”项目的医院)通用[12]。挂号收费时,选择POS收费时,进行数据交互,调用“门诊就诊查询服”,如图4所示。

图4 银行卡交费-调用“门诊就诊查询服务”

在互联网端,平台通过数据集成方式与互联网医院进行对接,将互联网产生的患者诊疗数据沉淀到医院数据中心,经过EMPI关联,将院内端、互联网端的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展示在临床的全息视图界面。

3 医院信息平台的应用成果

3.1 建设场景化融合的患者360视图

目前患者360视图已嵌入住院医生站、门诊医生站、LIS、RIS、输血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电子病历等主要业务系统中,让临床医生在诊疗的过程中调阅查看患者历史就诊全量就医信息。临床医生可以快捷地浏览患者的历次就诊的诊疗资料,医生重点关注的检验指标可集中预览,医生根据关注内容进行个人配置,可快捷了解患者检验结果情况,无须翻阅多份报告。医院的电子病历浏览器——患者360视图,以EMPI为主线,汇集CDR中患者就诊信息、处方/医嘱信息、费用信息、诊断信息、检查/检验信息、手术麻醉、重症监护、体温单、病历等主要业务信息,以统一的界面、跨业务连续性展现给临床医生,辅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

3.2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医院

医院借用互联网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患者提供线上诊疗服务,基于实时视频通信技术开展线上复诊、线上医嘱(检查单、检验单、电子处方)、在线评估、在线审方、处方流转等线上医疗服务,并实现线上诊疗数据与线下诊疗的融合,构建成完整的互联网诊疗服务闭环,通过互联网技术扩大医疗服务范围,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同质化服务[10-12],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互联网医院与数据中心交互流程图

4 总结

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以 HIS 为基础,电子病历为核心,LIS、PACS等为支撑的系统组合。而面对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已经深度融合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推动医疗向数字化转型,助力提供更优质便捷地医疗服务。医院在医疗信息化迎来新挑战和新机遇的背景下,通过异构平台数据互通建设不断总结和形成自己独特的异构平台数据互通建设模式,并希望此模式能够初步在川沙医联体内推广,推动和实现医联体内的各医院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共同建设具有浦东特色的医患共赢、运行高效的医联体服务新模式,为区域内百姓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猜你喜欢

异构临床医院
ETC拓展应用场景下的多源异构交易系统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萌萌兔医院
认一认
临床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