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视野下川西林盘传统民居保护发展路径探究
——以蒲江明月村为例

2022-07-11刘峻晓余昕尧

建筑与装饰 2022年13期
关键词:川西民居乡土

刘峻晓 余昕尧

1.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2. 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中国的乡村之美自古以来就有大量的古诗文存在,乡村美景对国人的审美观和自然观都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乡村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川西林盘以其“集中与分散”有机组合的形态,结合其特有的景观、文化、生态及历史等属性,林盘成为川西地区特有的乡村美景,林盘内民居是川西林盘的主体,是川西林盘之魂,其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林盘存续。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林盘又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鉴于此,本文试图以乡土文化为本底,从研究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出发,探索在新乡村建设进程中,既有效地保护川西林盘传统民居,又尊重传统保持乡土文化特征,同时也试图为创建川西林盘及林盘民居的保护发展模式奠定基础。

1 “乡土文化”内涵与川西林盘现状分析

1.1 “乡土文化”内涵解析

乡土文化是指某一地区历经长期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习俗。乡土文化是历史自然、人文等多方面的表现和积淀,吴良镛院士曾指出“每一个区域内每一个城市都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四川盆地四周山岳高耸,围合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但盆地内部水系发达、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尤以川西平原为甚。古蜀先民在此开荒种地、繁衍生息进而诞生蜀地文化。蜀地文化空间分布上以川西平原为中心,向外扩张和传播,其本质是一种内陆农业文化,以治水经验为辅,开发平原农业,成就富庶蜀地;生活方式上,物质的丰富和平原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蜀人安于闲适的生活方式。《汉书》有云“巴蜀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川西林盘是古蜀先民与自然互动的产物,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与包容性,广泛分布于川西平原,形态丰富,且根植于当地居民的生活。

现今,川西林盘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公园城市作为回应新时代人居环境的需求,塑造城市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实践模式,具有一系列体现时代特点的重要价值,包括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五大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也是川西林盘价值体现,进一步验证了川西林盘是公园城市的乡村实践。

1.2 川西林盘及其传统民居现状

据考证,“林盘”一词最早出自清道光年间王培荀所著《听雨楼随笔》中,“川地多楚民,绵邑为最.....每一家即傍林盘一座,相隔或半里,或里许,谓之一坝”讲述从湖广移民至四川的移民,每一家都有“林盘”,而林盘作为民间俗称实际上已久远不可考。林盘是川西平原民居建筑及周边林木环境形成的盘状田间绿岛,是集生产生活、景观资源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散局式聚落单元,是川西平原的特色景观生态资源。

林盘这一川西特色资源正面临着强烈的冲击。首先,随着城市的极具扩张和农业劳动工具的改进,林盘中原有用于农具制作、房屋建设、生活取火的林木与柱子大量荒废。林盘原住民因外出打工经商、迁居等因素影响,离开林盘,“林盘空心化”和“林盘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

同时伴随外来文化的引入,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聚落形式迅速进入成都平原地区,例如,成都彭州市白鹿镇的法式风情街区等;这些外来建筑形式的引入都会对原有川西林盘产生巨大的破坏。其次,2008年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原有的林盘密集区域都江堰、彭州等损失严重,原有民居建筑已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成都平原进入了城市发展建设的高峰期,如果不处理好城乡建设、城市扩张、土地开发与林盘保护的多重关系,作为川西特有乡土特征的川西林盘及其传统民居,将面临衰亡甚至消失的危险,川西林盘及其传统民居保护迫在眉睫[1]。

2 川西林盘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研究

林盘民居因地理位置、农家经济状况的不同,其形式和品质差距较大,除少数豪绅大院外,大多为普通农民使用。在满足生活起居的同时,需满足农副业生活的需要。因此林盘民居在空间构成上既有生活空间,又有供家务劳作,家禽饲养的生产空间。

2.1 总体布局

林盘民居形态低平舒展,传统林盘民居建设受基地面积的约束性小,多在平面上展开,建筑高度大多在5~6m之间,竹木林冠掩盖其中。外实内虚是林盘民居造型的共同特征。以院坝为中心来组织各部分功能空间是林盘民居空间构成和空间布局的基本手法。房舍不同程度的围合形不同的院坝空间,创造了自成天地的恬静生活环境,赋予民居“家”亲切宜人的意境,体现“以虚为本”的设计哲理[2]。

2.2 平面形式

从平面形式上看,常见的有一字型、三合院型、四合院型、曲尺型等基本型制。三合院型亦称“三合头”,为一正房两厢房形制。三合院型限定出明确的院坝空间,两侧厢房数量及组合形式视地形和需求而定。四合院型即围绕庭院四面造房。依托林盘的四合院都是平房,四角连作,地块外形方正,近似于一颗印。区别于云南皆是楼房的一颗印式,林盘内的四合院一门关尽,自成独居环境,内院是家庭生活区域,四合院正房和两侧厢房布置多为一列三间的套房形式。

2.3 立面形式

立面形式上林盘民居建筑简洁朴实,墙体多为石板壁和编竹夹泥墙或是砖木墙与木板壁墙相结合的形式,墙面整饬,变化极少。

2.4 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装修多素雅朴实,构件的装饰多过于装饰性构件,从实用主义出发,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处理、使功能结构和材料艺术协调统一。

2.5 建筑空间环境

建筑空间环境上,林盘民居多“掩映于密林修竹之中”,院外林冠笼罩,院内设有瓜果藤架,低矮院墙淹没其中,庭院内外相映成趣。在川西雾气弥漫的林地小气候影响下,深灰屋面间染绿苔,与密林浑然一体,不失为平原盛景[3]。

3 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明月村作为研究对象。明月村位于蒲江县甘溪镇内,坐落于大五面山浅丘地带,辖区面积6.78km2。

明月村在2008年还是成都市市级贫困村,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2013年,明月村依托“明月窑”开始创办以陶文化为主题的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并以此开展文创产业兴村。2018年,明月村文创及旅游收入达1.08亿元,实现人居可以支配收入21876元。2020年,明月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明月村的乡村林盘振兴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1 坚守乡村文化,立足村落保护为前提

明月村坚守乡村文化为前提,始终坚持精细改造,适度建设的原则,茶山竹海、林盘民居、田间小路等均得以保留。适度修缮破败民居,不是一味地拆除原有林盘民居,打造新网红建筑,而是通过改造旧建筑营造微村落。将瓦窑山、谌塝塝两个老村落改造成新旧融合的微村落,并建设陶艺体验空间,将游客导向谌塝塝聚集。

新建建筑同样采用原有建筑形式以及材料,村头的明月文化中心便是村里工匠用鹅卵石修建而成,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石头房子”,现代化的空间体验与乡土建筑的外观相融合,生活品质提高的同时,村落原有风貌也没有得到破坏,村民觉得乡村景观自然亲切,游客也感受到了田园风光的野趣与悠然[4]。

3.2 深耕文化,植根生活,营造乡村新形态

明月村的乡村文化的内核是明月窑,这是明月村与众不同的乡土文化特色。将此乡土文化向外拓展演变,进而创办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火痕柴窑工坊、明月轩纂刻艺术博物馆、呆住堂艺术酒店、明月剧场等四十余个文创项目,各类艺术工坊、博物馆等散落布局于松林茶田之间,与农耕活动相互交织,扎根于农田生活土壤,既提升和丰富村民日常生活活动,又增添旅客的旅游文化体验,经济发展与文化活动互动发展,共同作用,诠释出大美乡村建设的真谛。

3.3 复现乡村活力,着力“新村民”吸引

一系列的文创项目需要众多手工艺人的技术支持,明月村根据蒲江县政府引进人才的激励措施,鼓励手工艺人入住明月村成为“新村民”。“新村民”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创意、资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帮助“老村民”进行业态再改造,提升村民产业技能。迄今为止,李清的蜀山窑工坊已经在明月村开展了百余场陶艺培训,通过制陶技艺的推广,在明月村形成新的产业,为“老村民”带来新的创业创收渠道,忙时耕地,闲时制陶,切实改善村民收入水平[5]。

4 保护及发展路径探究

4.1 川西林盘民居建筑重构建设方案

(以明月村老民居1号院为例)

图2 蒲江明月村老民居1号院改造前后对比图(图片来源:平面图由作者根据改造过程绘制,改造前后图片引自http://www.douban.com

明夜村老民居1号院建筑为四合院型林盘民居,土墙年久失修,墙壁已多处脱落,屋顶部分青瓦破损严重,建筑处于半废弃状态。设计过程中改变原有构农房的使用功能,提高居住安全;细分民居内各房间的功能,增加淋浴卫生等设施,提供舒适的人居空间。

重构建设方案除修缮民居外,根据现今生活所需灵活变动房间功能,增加可对外的客房,增设风雨廊等,并在餐厅和起居处保留原有农舍生活用具,同时也为游客和消费者提供沉浸式农家体验机会。明月村老民居1号院改造中保留基本生活起居室,预留出多处房间作为民宿和展厅[6]。

民居院前多设晒坝,并设有檐廊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在保留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将卫生间、厨房以及储物空间等分离,将堂屋和工作室合并,作为工作空间。并设客房作为民宿。

4.2 保护及发展建议

川西林盘是蜀地先民与自然互动的产物,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与包容性,广泛分布于川西平原,形态丰富,且根植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是专属于四川地区的乡土文化符号,川西林盘与其传统民居的保护及发展关系到成都大地区城市的地域性发展进程,同时也是蜀地文化的延续与表达[7]。

林盘内传统民居所反应的农耕生活方式已经与现今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冲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不便的生活设施、落后的建造方式逐渐被淘汰,传统民居保护应实行分层策略,川西林盘及其传统民居发展应基于乡土文化的整体背景下,立足村落保护,以产业为基础整体化、复合型发展。

传统民居保护基于分层保护的策略,整体评估传统民居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在民居所有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微改造,进行房屋安全性的加固,解决老民居固有的给水、排水、供暖等问题,保留乡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加入现代化生活设备。明月村在吸引“新村民”入驻明月村时,鼓励新村民租用老村民的旧民居进行改造,这一举措既有效保留了原始的田园生活状态,同时也带动了老村民适应现代生活。而那些破损较为严重的民居,地方政府统一征收管理,适当维修或是改造,创建微村落群,创建民俗博物馆、手工艺品展览馆、进行农副产品售卖等,满足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向往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

川西林盘的发展上,村落保护是前提,茶山竹海、林盘民居、阡陌小路是川西林盘的独有盛景,将乡土文化价值放在林盘发展之前,保持乡土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尽量维持村落原貌和使用属性,对于旅游商业活动等的拓展都要基于乡土文化保持的内核,让村民参与到林盘的发展上来,才能长久且稳定发展川西林盘,保护传统民居[8]。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民居构成要素,探讨将传统民居植入现今生活的途径,赋予蜀地文化背景下川西林盘特有的民居以现代生活元素。在研究川西林盘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基础上,保留原有林盘生活痕迹,既是对历史生活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现代生活的呼应。以微改造川西林盘传统民居为契机增加该地区林盘景观的生态价值,增加生态吸引力,为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多种生态绿色的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本文提出,研究林盘传统民居是基础,进一步是为了有机更新川西林盘及其民居,有机融合建筑景观和山水生态景观,扩大林盘景观吸引力,走“保护发展并存”之路,保存传统民居原有建筑风貌及使用功能,根据需求灵活改造,最大限度存续地区乡土文化,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与当代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使川西林盘及其传统民居长期存在并持久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川西民居乡土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岁月尽川西
乡土中国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