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究

2022-07-11刘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7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刘玥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完备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必须学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思维方式和实践内容,这需要汉语言教师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和教学目标,并通过扩展课程内容来完成课程结构。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内容,强化实践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鉴于此,探讨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优化措施,希望能够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质量起到促進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2)27-0172-03

现如今,我国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教学实践目的性不明确,课程体系和教育目标不完整,教育实践缺失,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最终影响了这一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因此,探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就很有必要性了。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具体要求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

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发展应用型人力资源的目标,明确强调注重应用型、复合型人力资源开发。为适应这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随之发生变化,实践教育数量逐步增加,高校办学措施逐步完善。考虑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有能力用汉语知识来完成广告、编辑、教育、演绎和传播等各个领域的相关工作。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应用知识不仅包括汉语文学的基本知识,还包括实践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个人技能,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汉语应用专业水平,才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1]

(二)对汉语言学专家的具体要求

高校训练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于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基本文学思维和较高汉语言知识水平有很大帮助,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2]

汉语言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变革需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取得预期的职业发展效果,为行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掌握中国文学基础、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并将它们应用到未来的工作生活中。[3]

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应当具有高度艺术化、口语化的社会交往能力,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法律、自然和哲学等方面做好准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毕业时具有充分的现代意识、良好的沟通水平、职业发展能力、融入群体的能力、理解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和适应主流社会的能力。[4]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

(一)确定专业人员的主要培训级别

高校在发展汉语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优化课程,在这一过程中跨学科整合工作为学生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了坚实基础。有关教育机构需要确保学生具备相当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此外,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为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应逐步开展专业教育活动,同时进行高效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言语思维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化强调文化的延续性和创造性,形成人所独有的宝贵精神。与理科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更宽泛。为此,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考虑课程本身的适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企业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这倒逼着高校改革自身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趋势,即高校汉语言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更新学生培养标准,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教师需要整合和渗透文化资源,而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即让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具备对本地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还要有正确的文化融合意识,对外国文化既不卑躬屈膝,又不骄傲自满。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在树立自身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缺乏创新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是通用的。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平台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而许多学生缺乏校外实习机会主要是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习后往往需要与其他专业融合,这让该专业学生无法立即适应工作,导致这些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并不理想,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这是因为国内许多高校在导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仍有待加强。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发展角度来看,不同高校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但是许多新毕业学生仍旧存在一些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相关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这表明我国在汉语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强化。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不完善

虽然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从发展水平来看,一些高校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还没有完善。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学目标设定经常出现问题。例如,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师还不确定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实践型学生还是写作型学生,还是理论研究型学生,教师本人尚且不清楚学生的培养方向,自然也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此外,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理论课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注重实践教学内容,这种只注重理论的教学体系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也就无法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另外,由于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不足,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精神和人格,这有别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事实上,目前一些高校只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文科教育的后续重点,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广泛的实践技能,因此学生无法通过专业学习来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

(三)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不成熟

一些职业院校习惯于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一段时期内的学习成果,这种评价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但是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学生就会产生错误的学习观念,认为只要能背、能写、能获得高分,就可以成为优秀的人,这会让学生忽视了对实用技能的学习。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进策略

(一)改进课程内容

高校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重点了解当下的人才市场需求,了解现代人才市场变化规律,有目的地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将教学从传统理论型转变为实践型,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二)改革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教师能够将改进后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培养未来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通过加强对各教学机构培养方法的认识和研究,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转变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教学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的高素质的应用汉语和文学人才。

此外,高校为培养实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可在课堂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并增设专业企业双导师制。专业教师负责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企业教师负责定期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应用专业知识与行业知识挂钩,进而通过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为每个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教育,进而改变传统的“泛化”培养方式,达到精细化人才培养目的。

(三)改革教学体制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高校的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改革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完善专业教育机构,让自身课程满足市场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走向社会。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面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更谈不上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高校需要开发出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才能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创新,使教学内容完美契合市场实际需要,从而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校可以尝试开展“项目式”教学,这是因为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但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局限性,个别学生很难寻求实践机会。鉴于此,高校可以构建“项目型”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研究组+工作室”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示范学院,结合企业要求培养更多实践型人才。

(四)拓展专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

教师需要拓展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基础内容,逐步形成符合学生认知的课程结构。即教师可以通过拓展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拓展文学底蕴。除此之外,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还可以简化教材中的基础课程内容,将文学内容融入更多的教育研究和应用价值。例如,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科学地将茶文化、传统音乐文化等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课程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可以系统、正确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此基础上,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根据核心教学内容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即教师应从现代教育角度优化汉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合理地将技术结构与学科发展过程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标准,调整和完善专业课程结构,从文化融合角度出发,增加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度。例如,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将写作学习与文学概论相结合,丰富学生的文体知识,将西方优质文学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从不同文学角度和知识维度对所学进行思考和探究,确保学生将来能够真正运用汉语言技能、独特的文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與此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知识变化,及时引入现有专业知识,确保教学内容有效拓展。例如,教师在拓展汉语言文学课程时,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融合,提炼其精华,融入专业教学中,保证学生文学底蕴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还应优化和完善课程结构,避免学生过度机械地背诵,让学生可以真正学到有用的汉语知识。

五、结语

总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有透彻了解。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帮助他们巩固专业理论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逐渐形成学习主动性,能够积极主动地动手实践。在此基础上,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培养更多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燕善敏,吴云.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12).

[2]吴云,燕善敏.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症候论析[J].教育现代化,2021,9(75).

[3]陈淑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21,31(4).

[4]张玉堂.浅析高校转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山西青年,2021(15).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