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探寻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之路径

2022-07-11孔祥刚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网络环境思政教育

孔祥刚

摘  要:网络时代已正式到来,对人们学习、生活与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目标相同,并且两者既有一定区别性,又有紧密的关联性;依托网络技术推进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可强化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创新两者开展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在网络环境下高效开展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高校应从强化协同育人顶层设计、优化协同育人教育教学体系、改进思政课堂教学方式、构建线上线下党建学习专栏、组建网络协同育人队伍、完善实践教学模式、营造优质校园环境等路径出发,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为高校育人工作夯实思想基础与政治保障。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党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5-0173-04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均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学生形成正确价值体系,升华学生思想境界;以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可为高校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注入新的因子与活力。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面临着诸多新变化与新情况,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主阵地,应积极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充分发挥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功能,切实强化高校育人实效性。

一、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关联

(一)两者目标相同

高校在育人工作中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路线,不断强化党建工作,为高校优化发展筑牢根基,确保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开展。并且,高校党建工作是传播党的新思想、新理论的主要平台,其教育目标始终是为社会发展输送优质人才,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新动力。同时,思政教育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渠道,依托思政教育活动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高校育人水平[1]。由此可见,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目标相同,为两者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两者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具有一定区别,又有紧密联系,为两者互补提供了坚实保障,是构建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基础。首先,党建工作范围与思政育人范围不同,相较于思政教育,党建工作受众人群更加广泛,并且涵盖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如强化党员政治思想建设是党建的重要工作内容。其次,党建与思政教育内在规律不同。高校应根据党的建设规律与要求开展党建工作,将党的思想融入党员思想建设中;高校思政教育面向学生,在开展过程中应始终牢记围绕学生开展,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制定教育内容与开展方式。最后,党建与思政教育开展方式不同。党建更注重开展过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而思政教育更注重规范学生思想行为。

二、网络环境对党建与思想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影响

(一)强化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为党员了解时事政治、掌握最新咨询提供了优质外部环境,同时便于党员随时随地与其他党员沟通、交流,快速提升党员综合素养[2]。并且,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网络新闻媒体、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客户端等新媒体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将新媒体拓展为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开展载体可有效提升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合理利用网络环境既可提升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又可打破两者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时间、空间限制,为教师提供了随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平台。

(二)创新两者开展方式

传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缺乏有力载体,通常由高校领导组织开展,党员辅导员或班级党支部书记执行相关工作,完成学生日常政治培训与教育工作。由于部分高校施行分级管理,间接导致学生组织缺乏统一部署,同时受学生党建工作时间不充裕的影响,高校党建工作始终难以收获理想效果[3]。网络环境开拓了高校党建工作载体,丰富了党建工作开展方式;高校可借助网络环境的优势创建多种多样的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平台,如党建工作微信公众号、党员论坛、官方微博账号等,使学生可随时随地接受党员思想教育与熏陶,为学生了解党的新思想、新理论与思政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创设平台,为管理人员开展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提供良好管理平臺,为两者协同育人开辟新方法。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契合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育人目标,在网络环境下亦是如此。在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中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不仅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体系,还可提升学生网络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不断推动着网络技术创新发展,间接导致学生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网络中消极、负面的信息极易阻碍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并且,网络环境下,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特点使学生逐渐习惯于在网络上发表个人看法与言论,甚至引导学生做出错误选择;依托网络环境开展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可帮助学生理性看待社会热点事件,全面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切实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术德兼修的优质人才。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一)强化协同育人顶层设计

网络环境为高校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推动党建工作优化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但要实现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目标需强化两者协同育人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工作确保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科学化、合理化发展。首先,高校应结合党的领导要求转变育人理念,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做好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工作,并结合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部门相关要求,优化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工作,完善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制度,明晰高校各项育人工作细则。其次,借鉴在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同类高校工作经验,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择优选择,优化本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目标与发展方向,明晰两者协同育人工作过程中,党建与思政教育是否真正形成了教育合力[4]。再次,整合育人资源,打通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通道。高校应积极建立党建工作宣传网站与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并聘请专业运营人员负责网站与网络教学平台运营与维护工作,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与网络教学平台教育资源,使其得以充分利用。在此过程中,高校应主动将外界成熟的党建宣传与思政教育平台等网络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并由高校党委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内容,整合与梳理党委、团委等部门可用于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资源,将其引入党建工作宣传网站与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中,破除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桎梏,在充分发挥思政教师价值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确保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内容的可读性与时效性,拓展两者协同育人载体。最后,建立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反馈机制,使学生通过微信、QQ、邮箱等平台第一时间了解两者协同育人工作进程与改革内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出个人见解,并组建一支由党员、思政教师构成的团队,及时整合、梳理学生意见,对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始终立足于学生实际。

(二)优化协同育人教育教学体系

首先,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协同育人工作平台。高校应将学生素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作为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总目标,合理开展育人工作,并通过优化协同育人工作模式推动党建与思政教育内容深度融合,为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夯实基础。同时,高校应要求思政教师结合两者协同育人工作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并将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唤醒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切实提升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实效性。在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中,高校应鼓励教师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定期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相关文章,以图文结合或短视频的方式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将当代学生风采、社会热点事件与学校最新政策传达给学生,实现育人工作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强化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全面提升两者协同育人工作水平[5]。其次,在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始终牢记立足学生实际发展情况,并合理利用网络舆情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高校准确把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先机,全面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引导教师在微信中开展微生活、微评论、微党课等教育教学活动,并将社会热点事件、榜样人物事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对其展开讨论活动或在线上向教师提出问题,打造全面管理学生与服务全覆盖的协同育人工作状态,全面提升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水平。

(三)改进思政课堂教学方式

思政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主阵地,也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所以,高校应提高对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选拔优秀教师担任思政教师,并精选优质教材,紧抓思政课堂各教学环节。在制定课堂教学内容时,高校应引导思政教师将生动教学案例融入其中,注重提升语言趣味性,以此强化思政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如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讨论“祖国强大带给国民安全感”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战狼》系列电影,结合电影内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坚定对党领导的信心。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应直面问题,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强化教学工作针对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内容中适当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避免课堂教学内容一味追求“高、大、上”而不切实际,切实强化课堂教学感染性。如在传授学生相关知识时结合与历史文化或革命建设时期有关的热播电视栏目,推动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教学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将课堂教学实效性最大化。

(四)构建线上线下党建学习专栏

网络环境下,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新渠道,学生可依托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随时随地开展交流学习。高校可在校园官网中创设思政教育专栏,并聘请专业运营人员与思政教师携手制定专栏内容,对其进行定期更新,在确保网站专栏内容时效性、可读性的同时使其与党建工作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党、信任党,强化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实效性。同时,高校还应定期组织院校社团携手制作以党建文化为核心的微电影,使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学习党建知识;并且,思政教师应不定期组织学生走访红色基地,引导学生将自身心得体会分享至网络平台中,在无形之中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学生心中[6]。网络平台虽已逐渐发展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载体,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需线上线下两手抓,切实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五)组建网络协同育人队伍

网络环境下,高校应积极构建网络协同育人工作队伍,推动党建队伍与思政教育队伍深入融合,为实现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目标提供师资保障。高校应将骨干思政教师与优秀党建工作带头人纳入协同育人队伍,确保协同育人队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与优秀教育教学能力,还具备高尚思想道德修养、优质媒介素养、先进教学理念与正确教学态度,为在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夯实基础,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同时,高校在构建协同育人队伍的过程中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学生充分参与到协同育人队伍构建过程中,并不定期组织微党课、微思政、线上交流等网络活动,在充分发挥协同育人队伍作用的同时做好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切实落实党的理想信念与教育方式。除此之外,高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协同育人队伍教育教学能力,确保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强大内驱力。

(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通常为在传授学生思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依托校内外教育资源推动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切实落实“知行合一”的关键环节。一方面,高校可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开设党建内容与思政教育综合实践选修课程,并着力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在网络平台发起红色文化资源调研、党情调研等活动,进一步延伸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堂[7]。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整合、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将革命人物故事详细上传至网络平台;树立榜样党员,依托优秀人物事迹熏染学生,使学生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推动学生自觉注重向党组织靠拢,强化学生对党领导的信心。高校思政教师还应积极在网络上發起“模范宿舍评选”“学习标兵选拔”等活动,推动学生努力成为榜样,营造优质校园氛围,并进一步拓宽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辐射范围。

(七)营造优质校园环境

网络环境下,高校应创建优质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信息化建设发展环境,对校园文化、党建微平台、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等进行统一管理,并进一步完善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信息化管理制度与运行体系,全方位推动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创新改革,提高其与网络环境的契合度。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积极创新校园技术手段,创造多元立体的协同育人工作模式。所以,在开展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时高校应将最新新媒体平台拓展为工作载体,确保党建工作资源与思政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并将其有效传播给学生,帮助学生开展多元化学习。在传播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资源时,高校应根据内容特点选择信息传播形式,并积极采取短视频或直播等网络形式,切实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为收获理想协同育人效果夯实基础。高校还应进一步细化各部门在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中的职责,并构建具备互联网技术与思维的网络运营部门,为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落实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创造优质外部条件。

四、结语

依托网络技术开展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可构建高校育人新生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切实提升两者协同育人工作实效性,推动高校育人工作优化发展。高校应积极构建全新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做好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与育人队伍建设工作,并优化思政课堂教学工作,创设优质外部环境,为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夯实基础,全面推动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充分发挥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育人价值,为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石。

参考文献:

[1] 付文军. “课程思政”的学术探索:一项研究述论[J/OL]. 兰州学刊:1-9[2022-01-2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015.c.20220117.1203.002.html.

[2] 李亮,李慧,程建华.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实践探索[J/OL].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4[2022-01-2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076.G4.20220107.1033.002.html.

[3] 邢和祥. 关于高校校友会党建工作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2):41-43.

[4] 陈飞. 高等师范院校“大思政”一体化育人的时代价值与实践向度[J]. 现代教育管理,2021(11):58-65.

[5] 李斌雄,兰培坤.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进行党的建设百年基本经验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06):27-34.

[6] 任勇.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与高质量党建: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的政治学解释[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06):74-80.

[7] 于健慧.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01):50-57.

(荐稿人:勾英,云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网络环境思政教育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