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安春雨初霁》细读

2022-07-10鲁智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金戈铁马临安春色

在陆游的诸多诗作当中,往往以抒发报国之志为主题,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以《示儿》示人。因此可以说这种慷慨激昂、金戈铁马的意象,构成了陆游诗作的主题。在如此之多的诗作当中,《临安春雨初霁》可以说是别出一格,这首诗里没有了金戈铁马,却有着美好情怀。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引入了这首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习惯了陆游诗作传统风格之后再来读这首诗,可以有新的感受,也会有新的发现。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南宋淳熙十年(1186年),这个时候的陆游已六十二岁,已经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闲居了五年。就在这一年春天,陆游被重新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他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就住在西湖边上客栈里听候召见。[1]也许是因为这个时候的诗人重新燃起了建功立业的希望,因此在作这首诗的时候心情有所不同,所以诗中或者说诗之表面,至少透露出一派温暖景象。这种温暖的景象发生在最繁华的地方——京城临安,发生于最好的季节——春节,发生于最有意境的情境——雨境,并且是春雨初霁。因此就只从诗之标题,就可以读出一片春色。那么,这种由金戈铁马向春色的切换中,又有着怎样的内心活动呢?

一、金戈铁马气

应当说传统的解读当中,还是存在不少粗放解读的,比如有人对《临安春雨初霁》的分联品读,得出的结论是读这首诗可以感悟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空有满腔抗金豪情、光复中原的壮志,却壮志难酬,道出了诗人的痛苦与郁闷的心情。[2]这样的判断不能说错,但却多少有点失之于空。

如同上面所说的,《临安春雨初霁》在陆游的诸多诗作当中,稍显有些另类。陆游的《关山月》以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所表现出来的是显著的爱国情怀,读这些诗,有着明显的壮怀激烈之感,透过这些诗的文字,仿佛就能够看到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就能够听到战场上的鼓角铮鸣。那么为什么陆游在作《临安春雨初霁》的时候,就突然转性了呢?为什么诗中就没有了金戈铁马之气了呢?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仔细解读《临安春雨初霁》,应当说还能读到丝丝金戈铁马之气的。在作者看来,“世味年来薄似纱”,为什么作者会有世态人情淡得像一层薄纱这样的感觉?稍有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会凭空而生,只有在一定的相处之后,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才能生成牢不可破的感情。很显然,军旅生涯中将士并肩作战、浴血沙场所形成的感情,才是比天高、比海深的,其就不可能“薄似纱”;又如“谁令骑马客京华”中,作者骑马来到京城沾染繁华,看似一片风花雪月,但有过军旅经历(1162年,宋孝宗即位,陆游上疏建议整治军纪,巩固江淮,然后再图中原;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两省,委托陆游草拟驱除金人、收复中原之策,陆游作《平戎策》,强调“要收复中原,必先夺回长安,要夺回长安,必须先夺取陇右”)的作者,其一骑上马,心中又怎么可能不回想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沙场狼烟?

由此可以发现,尽管这首诗所写的是“临安春雨初霁”,看起来描写了京城临安春雨初霁的时候呈现出来的一派充满生命活力的景象,但是就是人的内心而言,却难掩心底的那份金戈铁马之气。

二、春雨初霁景

如果说金戈铁马之气在内,那春雨初霁之景当然就在外了。可以肯定的讲,尽管春雨初霁之景是美丽的,但是对于作者陆游来说,这种美景却丝毫提不起他真正的兴致。陆游一生忧国忧民,渴望在战场上一展身手,这种情怀是毋庸置疑的。作为生命中唯一的主旋律,即使遇到春雨初霁之景,也只能激起内心的一丝涟漪。于是这个时候对于作者陆游而言,春雨初霁之景却也成为其日常生活当中的一笔点缀。

这种点缀实际上体现了一种高超的写作手法,也就是“以乐景写哀情”,这是借景抒情的一种常见写作手法。王夫之曾经在《羌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运用反衬的手法抒情,可以让情感更加隽永浓烈,更能打动人心。[3]这里不妨来解析一下陆游笔下的春雨初霁之景是怎样的。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倚小楼而听雨,看深巷有人叫賣杏花。如果不知道这句是陆游所写,定以为这是一篇风花雪月之作。作出这样一个假设,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将陆游心中存在的那一丝暂时放下了金戈铁马的情怀写了出来。而且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陆游的写作当中,虽然说表面所写的是杏花一般的春色,但是这种春色与上一句“世味年来薄似纱”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虽然春天的景色如同杏花一般美丽,但是却难掩“世味年来薄似纱”的悲凉,这里不仅有世态炎凉,也在暗示这世态炎凉的背后是整个世风的转变。

对于作者陆游来说,对这样一个世风的转变的体验是深刻的,这个时候的陆游已经是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是在任何时候都会感慨命运坎坷的过来人。在诗人的心中,有没有了“僵卧孤村不自哀”且“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豪情了呢?看诗的最后两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就可以发现,这个时候诗人的情感依然是复杂的,尽管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服,但是距离清明节的时间却仍然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应当说在这里“清明”是一个隐喻,其表面上在写一个节日,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作者内心对清明世界的一种期盼呢?或者就可以认为诗人心中的清明世界,就是一个春雨初霁之景。

三、戈马向春色

诗人内心的金戈铁马与笔下的春雨初霁,形成了两幅风格迥异但是又同时存在于一人内心的画面。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又是现实的。对于陆游这样的大诗人而言,其所处的年代正值风云激荡之时,这个时候要想内心没有矛盾,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像基层百姓那样没有忧国之意,一种是像当时的统治阶层那样没有复国之念,只图一片歌舞升平。而陆游以及类似于陆游这样的人,恰恰是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他们没有忘记山河破碎,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亲执戈矛走上前线。因此内心空有报国之志,但是却又没有施展空间。因此内心的金戈铁马之志,总不受控制地被外界的春雨初霁之景色而遮蔽。这种看似矛盾的一对事物,却客观的存在于现实当中。作者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

于是,借助于《临安春雨初霁》这样一首诗,作者用睿智的目光穿透了临安春雨初季景色,看到了歌舞升平之下的亡国隐忧。感受到了内心金戈铁马之力,即敌不过春雨初霁的美景。如此,陆游以其时文人日常生活细致生动的描写,将这首诗锻造成了宋诗中文人诗的名篇。然而,在诸本文学史称赏这首诗的闲情雅致之时,对其背后隐藏着陆游在特定时间与空间下形成的惆怅“无聊”情绪又不能忽视,因为这首诗确实是英雄失意的另一种表达。[4]

从金戈铁马走向春色,既是一种现实,又是一种无奈。纵观整个历史,陆游的这种心境,其实不止体现在他一个人身上,类似于陆游的忧国忧民者也不在少数。要想真正做到化剑为犁,最理想的境界莫过于陆游这样的人能够有施展的空间,当真正做到这一点时,往往又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了,个中复杂情形,却也是一言难尽。

参考文献:

[1]张先.临安春雨初霁[J].散文百家,2019(9):45-48.

[2]曹舒云.读《临安春雨初霁》有感[J].雪莲,2015(26):28.

[3]张军霞.《临安春雨初霁》以乐写哀手法品析[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6(12):16-17.

[4]刘坡.小楼一夜听春雨——解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无聊”[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4):32-34.

鲁智瑛,河南省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金戈铁马临安春色
春色
春色
初醒
每日一别
一“团”春色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抒怀
《三台令·春色》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临安37吨电镀污泥倾倒者被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