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2022-07-10闫存庭

文教资料 2022年8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闫存庭

摘 要:实践教学是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分析在专业认证标准下,历史学专业在教学实践内容设置、持续改进理念、协同育人理念等方面的问题,进而从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历史学实践教学和专业建设有所助益。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 历史学专业 实践教学

2017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旨在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从源头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1] 对照该实施办法的指标要求,构建体系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为例,探讨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好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建议,以期对历史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有所帮助。

一、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情况

(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

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主要是将“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师教育课程中,除“教育学”“心理学”侧重理论外,“教育技术学”“历史学科教学论”“书法”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教育技术学”共计5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8学时;“历史学科教学论”共计9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36学时,在微格教室模拟授课。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在该模块主要是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融入实践教学课程。如学科基础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代史”,专业核心课“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等课程的设计中,实践教学一般占六分之一,实践形式有参观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文献资料等。

(二)在综合实践环节强化实践教学

综合实践类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研习、野外实习、实习支教和毕业论文。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时长各为1周,一般安排在第2学期和第4学期,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到乌鲁木齐市一线中学去观摩学习。野外实习为期两周,一般安排在第5学期,主要是带学生去西安、敦煌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参观遗址遗迹、文物等,加深学生了解、理解、认同中国历史,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实习支教是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般在第6学期安排到新疆的南疆、北疆地区去开展支教活动,支教时长为4个月左右。学生可以通过支教登上讲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每名学生除了实习所在地的指导教师外,还有学校安排的校内远程指导教师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等予以指导,以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7学期和第8学期进行,选题一般是学生自选和教师命题相结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最终每名学生完成一篇1万字左右的毕业论文。

(三)在竞赛、学术活动中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本专业创新课程有6个学分,设计的形式多样,目的是给学生更多选择的余地,激发学生的潜能。除百本书阅读(0.5学分)为全体学生必选之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大创项目、学术讲座、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取其他5.5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按照赛事级别认定相应的学分。动员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按照其立项并完成项目的级别认定相应的学分。学生还可以通过聆听学术讲座、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获取学分。本专业还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与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读书、做项目、写论文,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导师一直负责到底。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各写1篇学术论文,第二学年的论文主要强调学术规范,第三学年的论文则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大二、大三学年论文的撰写训练,到大四学生写毕业论文就不会无从下手。

二、专业认证视域下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当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但就历史学专业实践的情况看,在学时分配、實践内容、质量评价、持续改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现将有关问题梳理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不平衡,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按照历史学培养方案规定,实践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5%以上。除了综合实践课程、创新课程的16学分外,其他的实践学分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实践学分占比较多,如“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占33.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占40%。但学科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仅占16.7%左右,专业选修课程没有实践教学学时。“书法”课主要是提高师范生的“三笔字”,但仅在第2学期开设18学时,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教师教育类课程中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只有“历史学科与教学论”,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学科基础课中54学时的课程一般安排实践教学9学时,专业核心课中36学时的课程要安排实践教学6学时,但这9个学时或者6个学时应如何安排、要实践什么内容等,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设计,任课教师往往根据个人的理解去分配,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缺乏科学的论证。

(二)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尚未建构起来

目前,大多数教师授课形式仍比较单一,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虽然也有教师采用翻转课堂、课堂讨论等形式,但因为课时量不足,而授课内容很多,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一些教师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而是根据教师个人的情况来安排,甚至会出现实践教学的课时也用来讲授理论知识的现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更多地采用了长江雨课堂、钉钉、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教师开发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仍有待提升。

历史学专业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目标,但每一门课对达成这一目标应做到什么程度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很多教师只注重过程的实施,而不关注对结果的评价。特别是现在专业认证提出要“持续改进”,但目前对学生毕业后的从业情况关注较少,尚未形成根据社会评价和反馈来持续调整自身教学的机制。

(三)高校和中学协同育人的机制还不健全

按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协同育人”的规定,大学要“与地方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 [2]。但从目前的管理体制上来看,中学一般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而教育行政部门一般和高校没有行政隶属关系,这种合作相对比较松散,造成高校希望师范生到中学一线去开展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等活动,而中学则会觉得大学生的听课、观摩等活动会对正常教学秩序有所干扰。因而,中学对大学的教育实习等活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从实践基地的建设来看,学校层面主要是对实习支教工作的实习基地进行统筹安排,但教育见习、教育研习主要是学院层面去安排,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点。按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导师队伍”的规定:要“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实践的‘双导师’制度”,而且“‘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3]。 就现有配备而言,学生实习支教虽然在大学有远程指导教师、在实习学校有实习指导教师,但实际上,大学远程指导教师缺乏针对性跟踪指导,而中学实习指导教师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对大学生的指导又不能得到应有的承认,因此对大学生的实习指导积极性不高。

三、基于师范专业认证提升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要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

(一)对标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构建科学规范的实践体系

按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课程结构”的规定,“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目前新修订的2021版历史学培养方案中,通識教育课52学分、教师教育类课程14.5学分、专业课程67学分、实践创新类课程15学分,各类课程的比例基本符合专业认证课程结构的要求。教师教育类课程较2016版的培养方案有了较大的调整,将“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这三门课的学分由原来的每门课3学分调整至2学分;“历史学科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微格)教学由原来的3学分和2学分,调整为2学分和3学分,加大学生实践教学训练的力度,特别是聘请中学一线教师给学生小班授课,效果比较好;“书写能力训练课”1学分未变,新增了“教师职业道德”0.5学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0.5学分、“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设计”0.5学分。教师教育课程类的调整顺应了专业认证把“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的要求,“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4]。同时,还可以参照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培养方案,增加“班级经营”“教育科学研究办法”“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等选修课程,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此同时,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完善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如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史”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遗址遗迹,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让“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活起来,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档案馆查阅档案文献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核心课“中国历史文选”可带领学生去图书馆翻阅二十四史、明清实录、上谕档等一手文献,提高学生查阅、运用文献的能力;“博物馆学概论”课程可带学生去自治区博物馆等地参观考察,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直观感知,另一方面可以从展陈、设计等方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实践内容更丰富,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按照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改过去教师封闭的讲授式为开放的讨论式,改学生接受式学习为研究式学习”[5],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讲”。在课堂教学中要丰富教学的形式,如采取课堂讨论、小组汇报等,引导学生去查资料、读文献、做梳理、会汇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要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把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说教变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追问、勇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结合疫情期间的网络授课,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构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优势互补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师范类专业二级合格标准认证要“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6],也就是说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教学要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因此,历史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要以未来历史学教师的需求为基点,“将课堂教学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为什么而教”[7]。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就业后的从业情况,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紧扣一线教育教学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成长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教师。同时,要建立健全专业质量评估机制,对标师范认证“持续提高”的要求,密切关注历史学专业发展目标达成度、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实施情况、师范生个人成长成才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并持续改进,推动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三)构建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

如前所述,高校与中学之间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沟通合作中存在一定壁垒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统筹指导,理顺体制机制,加大过程监管,实现联动发展。可以积极探索大学和中学的跨学段融合,“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基于课程改革制度创新的学生发展指导”,实现“资源共享、课程共建、项目共振、价值共生”[8],促进大学与中学育人目标和方式的深度融合。如在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审过程中,可将中学教师指导实习生教学实践纳入考核评定范围,激发中学教师指导大学生开展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按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基地建设”的规定,“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9],按照该要求,以目前学生的体量要建立3—7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这就需要与中学加强交流合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固化双方的合作形式,改变过去比较松散的合作模式,实现双方资源优势互补。要积极探索高校教师与中学一线优秀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给学生创造更多到中学一线学习、实践的机会,有效弥补高校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而实践不足的短板。同时,还要进一步整合资源,邀请一线中学教师到大学课堂中,通过小班微格教学的形式(每个班15人左右)给学生讲授“历史科学教学论”等教学法课程,切实让学生感受到中学一线教师授课的实际状态,打通高校与中学的壁垒,实现“‘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 [10]。本专业还在积极探索高校历史学专业的教师定期到中学一线观摩、到市级教研工作室参加教研活动,真正了解中学一线需要什么样的师资、中学教研活動如何有效开展,更好地更新教育实践评价制度和体系,培养符合中学一线需求的合格师资。

此外,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如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的每个环节都应建立过程性档案,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现实表现进行差异化的指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对班主任工作、教学设计、教育教学研讨等的考量,切实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优秀教师。

四、结语

比照《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规定,梳理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能更加明晰了下一步的目标和方向。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历史学专业的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晋浩天.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怎样建[N].光明日报,2017-11-10.

[2] [3] [4] [6] [9]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 [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7(4):62.

[5] 杨果、刘安志.构建“一体三翼”体系,探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新模式[J].历史教学(下半月),2013(12):67-70.

[7] 路书红、黎芳媛.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师范专业发展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2):65-69,84.

[8] 三十余所高校专家学者在渝共论——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如何跨学段融合[N].光明日报,2021-05-07.

[10] 贺鹭.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9(2):95-98.

基金项目:2020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下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SDJG2020-25)。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