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博雅一代风流

2022-07-10李新赵雪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创作风格

李新 赵雪

摘要:与谢稚柳等齐名的海派名士苏渊雷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书、画,被时人赞誉为“三绝”,尤其近年,其“会通”艺术思想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回顾和梳理其艺术思想、风格学派在当今时代尤其具有重要意义。艺术作品的风格形成往往与艺术家的学养积淀、思想观念、时代交游等方面的影响密不可分。苏渊雷的艺术与其人生境遇和家学传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人生洞见,是人性与物性的统一。

关键词:苏渊雷;艺术思想;创作风格;艺术交游

中图分类号:J29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2)04-0021-09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2.04.003

汉字的书写已经不仅仅是“结绳而治”时代的符号工具,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之后,成为了华夏民族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这不只因为书法腾挪跌宕的线条,氤氲袅袅的水墨,更是由于它在笔墨律动之间蕴含了华夏民族的文化意韵与哲学智慧。书法从远古走来,经历了从伏羲画卦到契木为文的演化过程,如今,它不但是一门与诗、画相伴相随、互融共生的艺术样式,更是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独一无二的艺术种类。一幅书法作品不仅是一种书写,更是书写者在方寸之间完成的一次生命语境的转换,体现着书写者内心的真实情感。纵观古今书画史,凡举大家之作,莫不如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作者儒雅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近代书画名家吴昌硕、潘天寿等都极力主张“通会之境”、强调“四全”品格。作为海上艺坛的代表人物之一,苏渊雷先生也格外重视“会通”的思想,他将博冠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融汇于丹青妙笔之中,用笔墨将诗词书写在人生的大地上。在践行这样的思想理念过程中,他成为了“诗书画三绝兼善,文史哲一以贯之”的杰出书画艺术家,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艺术风格。

苏渊雷出生在有着“东南小邹鲁”之称的浙江平阳,这里曾因孔子的世家长孙孔桧的定居而儒风昌盛,并且不乏历史文化名人,如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晚清思想家宋恕等皆出于此。苏渊雷从小就神慕古人,并心向往之。因此,他晚年时常感慨:“六经卑议宋平子,旷世高风林霁山。邑有前修申雅慕,才慚下士敢追攀。”[1]273他一生的治学思想和学术追求也总是和古人不谋而合。他提出的“会通”思想和“读书阅世”[2]411与明代著名的散曲作家李日华曾说的“绘事必须多读书,读书多,见古今事变多,不狃狭劣见闻,自然胸次廓彻,山川灵奇,透入性地时一洒落,何患不臻于妙境”[3]可谓是异曲同工。不仅如此,苏渊雷曾说:“诗情、画意、书法,在艺术创造的总过程中,不论形式或内容,有时总是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辉映成趣。要在我们悉也体会,拟议变化,神而明之,达到移情忘我,天人融合的境界,则艺术之能事毕矣。”[4]117可见,平阳文人荟萃的生活环境和深厚的家学渊源,为他提供了文化滋养的沃土,使他延续了儒风家学与文人血脉。

一、艺游于学,道生于艺

苏渊雷以“读书阅世”和“会通”思想为治学理念,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品格。寓居上海时期,他潜心研学,他的书画艺术成就得益于乱世之中的一方净土——钵水斋。晚年时期,其艺术风格趋于成熟,禅意之风凸显。在与高二适、谢无量、张大千、郭沫若、高罗佩、傅斯年、顾颉刚等一众文化名人的交往活动中,苏渊雷的文艺思想也日趋凸显出来。他的艺术真正做到了诗书画三者深度融通,将带有禅意和悯物殉悲之情的诗歌,从流动放逸的书法线条当中挥洒出来,有时还会配以极具海派特征的绘画,可谓既能合古人之神韵,又能开今人之风貌。他的艺术创作,较之古人更加讲求融圆汇通、造乎自然。在纵横飞舞的线条当中,将文蕴、笔墨和境生象外的意境之美融为一体。从唐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始,诗和画的关系已经犹如一对双生姐妹一般血脉相通。诗书画“三绝”之说也由此产生。于古人来说,在诗书画三方面皆堪称一流的尚且不多,在当代,真正能够在诗、书、画三个方面都堪称一流的文艺家更是屈指可数,苏渊雷的“三绝”却是名符其实。

(一)跌宕生姿,意如蛇形之“书绝”

苏渊雷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尤好鸡毫作书,这也可以说是他书法艺术的一大特色。说到鸡毫,绝大多数人会感到稀奇,即便是有过学书经历的人也只是对狼毫、紫毫等质地较硬的笔类熟悉,因为这类毛笔在书写过程中容易掌控,是书法入门的不二之选。但鸡毫在书作当中却很少有人使用,这不仅是因为鸡毫不具备毛笔的“四德”——尖圆齐健,更由于它不易吸水、不易吃墨、质地极其柔软等特点而“遭人厌弃”,即使是常年临习书法的人,一提到鸡毫作书也会略有局促之感,不敢轻易尝试。唯有像蔡邕这样的书法大家才会认同“唯笔软则奇怪生焉”的道理。鸡毫笔就如同顶级的“武林绝学”,只有具备深厚功力的人才能对此驾轻就熟,而苏渊雷却深谙此道。他的鸡毫书作柔中带刚、洒脱多姿、妙趣横生。在饱含激情的笔墨背后是他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他旷达、洒脱的人生哲学。他的草书《万物冲合诗》(图1)这幅书作,起笔墨色浓重,沉着凝练,运笔如飞龙腾跃,起伏有度,挥洒自如,写出了他的禅意心境。尽管是鸡毫作书,但那“带燥方润”的墨色,时而力透纸背,时而飞白跃动。章法布置开合有度,更显作品的神采奕奕。由于他常喜于酒后奋笔疾书,醉意微醺之感总是能够加剧草书的狂逸,龙蛇笔走之间犹如急流奔腾,充满了真情疏放、天真浪漫的生命气息。他的书法上接晋人书意,下承唐人笔法,这不仅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与他长期的学养积淀有关。

苏渊雷少时即学书,因此他的书法不仅带有晋人之“韵”,又努力寻求宋人之“意”,尽管也曾学二王、颜真卿、米芾、苏轼等,却不落窠臼。作为北宋名仕苏轼的后裔,他一生当中最崇尚的人就是苏轼。所以,他的书法总是在晋韵之上更显宋风。他对苏轼的“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5]与“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6]的观点一直心服首肯,并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会通”的治学思想。这对苏渊雷来说极为重要,他的书学追求与诗歌上的主张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进行着实践与反思。他在讲求“师古人”的同时又注重“师法自然”。怀着对古人艺术成就的敬重,一直坚持临摹学习,并充分临习了二王、怀素、颜真卿等诸家名帖。之后他对黄庭坚《论书》中所讲的“古人学书不尽临摹。每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可随人意”[7]感触颇深,因此,尽管他也曾认真临习古帖,但却倡导取诸家之法不囤于其形,将所学之识与书法线条完美结合,大有石涛的“我自用我法”[8]之意。又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9]的意境。基于他早期对儒家、佛家、道家文化的理解,加上深厚的文学造诣,使得他豪情纵笔的同时,依旧能够有淡然古雅的书风,笼罩在张旭、怀素一般极尽醉酒的颠逸之资上,运笔的过程中又有着癫狂的收放和空灵的冲淡。因此他的书法又被称为“学者书法”“诗人书法”[4]序2,从而形成了他个人独特的书法风格。

草书最大的特点是索笔挥洒、力沉狂逸,强调线条的律动感与乐律感,方寸之间,纵横驰骋,以达其性情。然而,苏渊雷的草书却在运转龙蛇之态下,暗藏着浓郁的禅意与“冲淡”之气,正如他的书作所写:“吾生已惯波三折,放眼乾坤日月长”。他的酒后之作,往往更显文人、史家、学者的放达与内敛,而不同于“颠张醉素”的狂放。他总是痛饮三杯之后便能如神来之笔,落笔即成书。笔端涌动着一股浩然正气,运笔圆转盘纡,暗藏波澜,笔势携雨带风,意如蛇形,充满了无尽的生命意象与文人气象。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大抵如此。究其根本,能于跌宕生姿的草法当中求一份静谧,乃是深厚的学养与文化润泽之故。如果书写者本身不具备儒雅、淡泊的品格,便不能够在其文当中呈现出儒雅、空灵的境界,也无法将人生态度与书画境界在笔端达成一致。观苏渊雷的书法,诗心禅韵汇聚笔端,足见先生学养之深厚,品格之高洁。所以著名文艺理论家徐中玉评价苏渊雷时说:“苏老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兼善,文史哲一以贯之’,诚哉此语。通人多才多艺,处处能有高山流水之致,从容不迫,成其大器,博学而又能深思,天人合一,自然而又清新。”[10]序1这大概就是郑燮在论书法时曾说的“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在活而已”[11]。

(二)“逸笔草草”与“师古传今”的“画绝”

苏渊雷书作当中的“活”,大抵是指他不拘泥古法,又融通四方之意。这种风格同样也体现在他的绘画当中。改革开放初期,在大多数书画家还在追求“老庄告退,山水方兹”的文人情调的时候,苏渊雷便提出:“苏米以下且以寒林竹石自娱;此后梅兰菊竹‘四君子’或‘岁寒三友’,几成为国画家不易的题材。他们的画笔很少触及劳动人民生产斗争的生活,即使画的是渔樵耕读、竹篱茅舍,亦多从个人玩赏出发,这些和地主剥削阶级的有闲趣味与士大夫‘清高’思想是分不开的。”[12]他指出:“处在新写实主义的人民民主中国,所有书画家首须抛弃斗方名仕的习气,投向劳动大众的怀抱,从新鲜事物新鲜感觉中抉取题材,为可爱的祖国山河人物,留下壮美伟大的印象,表达出一段鸢飞鱼跃、活泼泼的襟怀。” [12]在多数人还在“因循守旧”的时候,苏渊雷已经率先觉醒,他并没有一味地追求传统的文人情调,反而十分“活”地指出“笔墨当随时代”[13],要符合“人民美学”[12]的观点,对中国传统书画做出了新的解读与诠释。他提出艺术家之作品,要“沁入劳动大众的审美观点,与大公无私的审美精神,而出以百花怒放的民族形式,同时还要吸收异国情调,和世界各民族中最优良前进的作风。”[12]要将书画“提高到鼓舞劳动与斗争生活,表现生产力与思想史齐飞、唯物论与抒情诗合抱的未来共产主义境界。”[12]这是前人所没有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率先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之风,将一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适时地舍弃,并重新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新观念,这既是苏渊雷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是时代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产物。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苏渊雷创作了《长松之下有清风》《荷塘清趣图》《人淡如菊图》《红旭青松图》等一众作品,并与好友唐云合作了《双清图》等。

苏渊雷的“活”还体现在他的笔墨意趣当中。他喜欢以书入画,不仅将书作的笔意运用到画作当中,还常乐于在画中题诗,因此他的画作可以说是诗画融合的佳作。他曾说:“书画家用笔用墨,基本功夫总是一致的”[4]116,“至于书画家的胸襟,亦即世界观、人生观的体现,更是决定其作品的精神面貌的关键。”[14]因此,苏渊雷的绘画,不仅注重“笔意”,更注重自身的“精神面貌”。他圈的梅花,笔意洒脱,淡雅清丽;他画的苍松,皴擦勾勒、虬枝刚劲;他染的荷叶,水墨氤氲、风姿绰约。晚年的苏渊雷将博冠的学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佛学与人生的理解,全部倾注到书画作品当中,画作常体现出文人气度与学者风范。他的作品《兰石小鸟图》(图2)意趣古雅,笔墨精妙。画中,一株幽兰倔强地从石缝间生发而出,纤长的身姿在风中摇曳,一只小鸟停在兰枝前,仿佛在轻嗅幽兰的芬芳。画的右侧有苏老之子苏春生的题诗,一首“梦入光天又几时,玉梅春好及花期,能行能语人如在,一种风情不自持”。书画的结合,使作品更显清气弥漫。他的用笔节奏明快、笔墨酣畅,既有古代文人的气息,又有现代审美的倾向。他本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十分欣赏,并且深受海派艺术影响。但其本身的作品相比于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却更显粗犷有力,于平和虚静的语境当中执笔落墨,笔至之处皆见意境。他常与长子苏春生共同创作书画作品。有时其子画奇石他绘墨竹,或为长子的绘画而题字,甚至有时祖孙三代人同绘一幅作品。苏渊雷博学达观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家学流传,对他的子女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艺术宝藏。

好友田遨曾评价苏渊雷的绘画:“不局限摹写对象形体,逸笔草草,自写胸中浩然之气。”[4]序2田遨的评价再恰切不过。尽管“逸笔草草”一词最早是用于对书法的评价,但唐宋以来,苏轼、文与可等人将“以书入画”推上了时代的主流,赵孟頫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15],到了近代,吴昌硕以篆书之法入画、齐白石以刀刻之法入画,书与画早已

“异源同流”。苏渊雷在以书入画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时代精神,以古为鉴、博采众长的同时,还符合当时的时代风貌,最终形成自己独具特色

的个人风格。在江南文化的熏染之下,他的笔墨又兼具海派艺术广采博取的特点。苏渊雷曾在书友人信中写到:“魏书自昔研三体,墨变于今识五行。万里寻诗归北海,更呈新论眼逾明。”[16]这足见他对“古法”的强调和对“新意”的追求,也可见其对历代名帖书法精髓的充分把握,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博古通今,融汇精妙。这充分体现苏渊雷所秉持的“博采众长”的书学思想,也就是他说的“会通”。在他的绘画作品当中,体现出一种温和冲淡之感,晚年的作品尤其渗透出“禅意”,这不僅得益于与佛学名仕的接触,更与他的文人精神和自身追求大为相关。从他的笔下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一个乐观和善、放达洒脱的谦谦君子,用通达世事的目光微笑注视着风云变幻的世界。

(三)好友在侧,诗酒唱和之“心灵的圣地”

苏渊雷不仅学识广博、为人和善,还乐于广交挚友。当代书坛较为重要的几位书法大家,如马一浮、高二适、潘伯鹰、赵朴初、钱瘦铁等,皆与先生相交好。在民国时期,众所周知的高二适与郭沫若的“兰亭公案”当中,渊雷先生正身陷囹圄,依旧书信上海友人为好友高二适收集资料,为后来高二适在兰亭真伪事件当中提出的有力证据提供了重要帮助,并寄书称赞高二适“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黄庭恰好真同调,金谷相参别缀诗。自是临摹存瘦硬,何曾癸丑补干枝。流沙坠简分明在,波磔蝉联尚有丝。”[17]下卷:59此后,“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成为了学界对高二适的经典评价之一。

苏渊雷的一生跌宕坎坷,经过了早年在国民党狱中的锤炼,回到上海,迎来了他学术生涯的一个新的高峰。这期间在文学方面,他相继出版了《白居易传论》《李杜诗选》等学术著作与论文。在书画方面,由于同海上艺坛的画家们接触频繁,他的书画艺术风格也逐渐趋于海派,具有海派艺术开放与多元、扬弃与创新的特点。当时书画界有名的吴湖帆、江寒汀、唐云、钱瘦铁等海派名家成为了他在上海时家中的常客。这些文人雅士聚在一起,难免风雅之事,谈至兴起总是挥毫泼墨。当时,时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的唐云喜欢饮酒作画,而苏渊雷则喜欢酒后作诗,相同的兴趣爱好使唐云和苏渊雷二人交往甚密,唐云也成为海派名家当中最常到苏家的访客和友人。他们也曾几度合作创作绘画作品,包括《双清图》《钵水诗人四十四岁像》等。由于唐云善画,因此,每每二人合作,总是唐云执笔勾勒,而苏渊雷则在画旁配以诗文,用笔工整秀逸,缓急有度,笔墨勾连之间蕴含了草书盘旋直下的气度,带有豪情纵笔的意蕴,又不失书卷气息,显得极为清丽雅逸。书画的交流使彼此之间更为亲密,也成为了彼此心中的一方净土。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论遭遇什么,这一方净土给予了他们重要的心灵支柱的力量。

战乱的年代,创立于重庆的“钵水斋”成为了苏渊雷心目中的“圣地”,他常在此潜心书画。马一浮、沈尹默、吴敬恒等名家还曾亲自为钵水斋题词、题匾额。这里不仅是他的个人寓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学者乐于涉足的“文化圣地”,每个清闲的午后,高罗佩、柳诒徵、谢无量、章士钊、郭沫若、钱穆、傅斯年、顾颉刚等一众文化名人常常相聚于此,领略笔墨丹青的魅力,同时坐而论道、诗酒唱和。兴之所至之时,大家便会就某一题材,挥毫创作。当时的创作情形,一如三国时期,曹操举办“邺下雅集”;又似东晋时期,王羲之组织兰亭集会,曲水流觞。苏渊雷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集会交流的核心人物。这在当时的画作《钵水斋看花图》当中可见一斑。这幅作品由钱瘦铁、唐云、瞿宣颍、周炼霞、吴青霞、黄葆戉合画,冒鹤亭、江庸、路朝銮、陈名珂、张厚载、朱大可、汪东、周南陔、苏渊雷题诗,方寸之间,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如此多的名人雅士的墨宝齐聚在同一幅作品中,实数难得。这不禁让人想到王羲之为《兰亭集》作序的情形。画作的上方和左侧是陈名珂、朱大可、苏渊雷等人的题字,主体则是由善画的唐云、钱瘦铁等人所绘制的茅屋、古树的形象。墨色的浓淡变化与笔势的移转腾挪两相呼应,名仕的风流气度一览无余,使人初见之时,便有一股“古意”扑面而来。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特点,便是诗、书、画、印齐聚于画面当中,这是文人画的典型风格。画面当中悠远的意境,使人感到一阵宁静, 在这里潘伯鹰、苏渊雷、谢稚柳、钱瘦铁四人还合作了一幅《双清图》,上有潘伯鹰的题跋,写道:“双清。钵水画梅,鱼饮补竹,老铁为书八分,三公皆被酒,有此天真纵逸之笔,仆为补记不觉气蒸云梦也。”谢稚柳,钱瘦铁,潘伯鹰,苏渊雷,国画《双清图》现藏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这一题跋,我们似乎可以想见当时诗酒唱和的场面,兴致所至时,苏渊雷首先挥毫画梅,谢稚柳随后补上竹叶,再由钱瘦铁和潘伯鹰作书,霎时间一幅佳作便出现在眼前,浓梅淡竹两相辉映,清雅之气弥漫在空气当中。苏渊雷在晚年回忆起这段美好时光时,常以“文史优游,声气相通”[2]409来形容当时的场面。故晚署“钵翁”,并自号“钵水居士”。

二、集句诗中见功力,诗词文章著述丰

与书画相比,诗词几乎伴随了苏渊雷一生。据统计,他一生所创作的诗词多达2000余首。这惊人的数量背后伴随的是他的苦难生活以及友人的深情厚谊。他一生当中有三个时期诗歌风格较为凸显。第一个时期是与好友蔡雄相交期间,这一时期,身为学运先驱的蔡雄同学、老师朱自清先生、谢觐虞先生等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的诗歌风格带有“悯物殉悲”之感;第二个时期是他的中年“流放”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条件艰苦,他几乎失去了安逸、舒适的创作环境,与好友的书信往来便成为了他的精神寄托,诗词风格在这时越显成熟。第三个时期是他的晚年时期,此时的他由于和佛教人士相交甚深,诗文创作呈现出明显的“禅意”。

(一)狱中苦读,集句成书

苏渊雷早期的文学思想受古代文人和现代散文家朱自清、诗词名家蔡雄、谢玉岑等人影响较大,形成悯物殉悲的诗风,哀而不伤,晚年的作品则空灵通透。这也得益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1927年4月,刚满20岁的苏渊雷因参加革命,领导学生运动在温州被捕,5月转送至杭州监狱,不久后收到好友蔡雄的书信。当时身为学运先驱的蔡雄,引清朝第一天才诗人黄景仁的诗句:“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4]211来为狱中的苏渊雷默默鼓劲,苏渊雷随即回信道:“可奈离心争一寸,山阳空听笛声愁。天涯几辈同漂泊,岂有生才似此休。”[4]212言语之间充满了悲凉与无奈。怎料21天之后,昔日的密友便壮烈牺牲,他又立刻呼吁大家:“争自由的朋友们,不要哀怨,不要惆怅,要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努力!”[4]122这一看似激昂的话语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落寞与哀愁。否则他也不会在写给狱友的《狱中题墨竹》中写下:“竹新瘦凌骨,月痕淡入神,世无义与可,谁解其中真。”[17]78短短20字便道出了当时自己在监狱中的处境、状态与心情,令人为之哀叹。但他言语之间却没有愤怒和怨恨,更多的是对时下的疑惑和感叹。尽管如此,他却依舊坚持怀着对生活的向往和信念,并在《深囚》一诗当中写到:“一蹶何曾伤骥足,关山前路正迢迢。”[17]下卷:15这并不是一句激励他人的空话,他在狱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信条。

入狱之后他自学英语,大量阅读外国名著,他所阅读的名著包括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经典小说《屠场》等。他不仅能够独自翻译英美诗歌,还模仿《浮士德》的内容,创作了新诗小品文三部曲:《堕泪碑》《生活战》《人间爱》。但由于狱中经常会遭到狱警的搜查及损毁,这些作品遂没有流传下来。此时,苏渊雷集句诗的创作也开始引入了西方经典。

集句诗是我国传统诗词领域当中出现较早的一种诗歌体裁。它的创作原则上多是将古人诗句中的精华部分收集起来,经过创作者的重新加工与整合而形成新的诗句,就叫做“集句诗”。这种诗体对创作者的文韵素养要求极高,须博古通今、中西贯通方可为之,稍有欠缺便会在重新组合诗文时失去声气贯通、浑然天成的效果。因此,在我國历史上,唯有王安石、辛弃疾、苏轼、黄庭坚等大家有大量的集句诗作品流传于世。而在苏渊雷的家人整理其艺术作品时,发现了大量的集句诗,创作于他沧桑岁月的不同阶段。集句诗成为苏渊雷诗歌创作的大成之作,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基于对高尔基和托尔斯泰两位名家的人生、所处时代及其著作的理解与吸收,苏渊雷创作的《草书集高尔基、托尔斯泰句》(图3)有幸保存了下来:“海燕啸迎风雨至,浪花怒逐自由开。”[1]6短短两句诗词,蕴含无限内蕴。这两句初看时,似乎与高尔基和托尔斯泰并无关联,仅是两句中国古典诗词而已,但如果是对这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学作品有着较为深刻了解的人,就能够知道,苏渊雷这里所用的“海燕”和“浪花”所对应的正是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以及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里面的两个典型意象,以“暴风雨的预言者”形象暗喻身处风云诡谲的时代浪潮中的人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具有强烈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

苏渊雷以坚定的信念,在国民党监狱中边学习边斗争,在狱中7年之后,经水利专家也是同乡林同庄先生不懈的努力保释出狱。牢狱生活当中的苦难和狱中苦学,让正值盛年的苏渊雷学到了很多。因此,他常戏称自己毕业于“监狱大学”。后来他曾在自传中有这样几句话描述过出狱时的心情:“只有与死神较量过的人,才会懂得人生的意义。我抖擞精神,向着浩瀚的人海走去。”[18]苏渊雷出狱之后,便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之后他将原名“中常”改为“渊雷”,取《庄子》中“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两句,希望自己能够达到“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19]的境界,因此他晚年也常自号“遁园”。1949年上海解放,苏渊雷赋诗感慨:“二十年前雀跃倩,一般辛苦望云旌。只今寂寂楼头坐,输与戎衣结队行?”[11]14这里他的诗歌风格已经呈现出了些许禅意。

(二)人书俱老,禅意独存

苏渊雷的诗歌正是在苦难的滋养下进入了创作的高峰。1958年初,“反右运动”的扩大化使苏渊雷被错划为右派,他开始了长达13年的流放生活。这时的苏渊雷已经51岁,再一次接受了生活的考验,但苦难若击不倒伟大的诗人,便会使诗人浴火重生。初到哈尔滨,他便写下禅意浓重的诗词《松花江畔晚眺》表达当时“心空境自安”[22]4的内心感受:“松江落日晚霞明,浴物澄心彻底清。入画长桥天共远,迷花翠屿浪初平。浮云上下古今意,流水东西南北情。着我老生何处是,笑看辽鹤一身轻。”[20]3好友高二适在了解到苏渊雷的处境之后立即致信苏渊雷勉励道:“艰苦何人共,奔驰踞海门,沟深文有罪,吟徹妇无禅,气类元非尽,殷忧孰可楞。”[20]571友人与诗歌不仅慰藉了他灰暗的生活,也成为了他当时唯一的精神寄托。与高二适、马一浮、钱钟书等人的往来书信更是鼓励着苏渊雷在苦难的生活之中不断前行。

苏渊雷与禅、佛的结缘最早始于中国的传统文学,不过这在他早期的文字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直到1933年,他第一次将西方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念用于对《周易》的研究,从这之后,他的第一部个人著作《易学会通》,和他后来从“中常”到“渊雷”的易名,似乎都暗示了他与佛、道诸家的不解之缘,也为他后来撰写《玄黄集》埋下了伏笔。在与著名佛学居士欧阳竟无、佛教领袖赵朴初、太虚法师、法尊法师等禅师的不断接触过程中,他对佛学的领悟也更加深刻,这也正是他晚年时期的心境更显淡泊的原因。他的集句诗当中也便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了浓郁的佛与道的“禅”味。他在《禅风文风学风》一文中说:“文人学士和禅客们长期接触、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扩大和提高古典诗歌的题材、境界及句法、格调方面,都显出新的精神面貌,使诗歌创作,能于玄言、山水、田园之外,推向‘理趣’的新境界”[4]112。他晚年创作的《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当中的经典。第一句“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出自《楞严经》;而第二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是《金刚经》的精髓。两句诗句出自不同的经卷当中,但通过苏渊雷的重新组合之后,使人读之神气贯通,毫无违和之感。了解集句诗的人知道,要做到如此境界,不仅需要博览群书、博学强记,更要求对诗文深刻的理解,集众家之大成。一般人能够充分理解诗句尚属不易,但苏渊雷却能将原本晦涩、高深的经卷理解得如此透彻,又能够在重新组合之后达到另一番境界,可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佛学的深层领悟。

结语:文心博雅  一代风流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21]。诗书画三者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诗书画“三绝”的提出,始于唐朝的王维和郑燮二人,经过宋朝的苏轼和文与可的发展,在赵孟頫时代推向了顶峰。然而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到了清朝乃至近代,真正能够做到诗书画三绝的学者可谓寥若晨星。而苏渊雷的艺术就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启明之星,像暗夜中的一道光亮,坚守着希望。他的艺术绝不是附庸风雅的文人戏墨,而是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以其深厚的学养,集众家之长,独树一帜,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及深刻的人生思考。他的艺术与其人生境遇及家学传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是那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以及特殊的家庭造就了苏渊雷独特的艺术风貌。这些最终都在苏渊雷的艺术当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他学者修养的一部分。我们不得不承认,“书法作品是一种形式,但表现的内容却蕴含着艺术家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刻认识,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促进了书法的表现形式,而书法的表现形式又完美地呈现了古典文学的深刻内涵”[22]。

苏渊雷在当今学术界常以佛学、文学以及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示人,人们似乎对他身上的学者风度和史学气息更为熟悉,但作为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后裔,他的书画水平也同样出类拔萃,在今天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他的诗、书、画当中所显现出的是人性与物性的统一,是艺术对生命的隐喻。他一生治学严谨,爱好广泛,精于诗、书、词、画、文、史、哲,被誉为“诗书画三绝兼善,文史哲一以贯之”[17]上卷:3的大家。他曾与苏步青、苏昧朔合称“平阳三苏” ,是学术界公认的才子,也是海派书画名家之一。《论语》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大概是对苏渊雷艺术人生最好的总结和形容。在书画作品线条的腾挪跌宕之间,在笔势挥洒的波澜起伏之间,展示出了他人生过程中的动荡与波折。他的书法与绘画创作充分展现了他的文人精神、学者气质。不可否认,苏渊雷先生是新中国文人书画的集大成者。

参考文献:

[1]苏渊雷.苏渊雷全集(诗词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管继平.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张曼华.李鱓题画诗文中的绘画思想析论[J].美术研究,2016(05):84.

[4]苏渊雷.苏渊雷书画诗文集[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5]苏轼.苏轼诗集 [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543.

[6]苏轼.苏轼全集(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702.

[7]黄庭坚.山谷题跋[M]// 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90.

[8]汪绎辰.大涤子题画诗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8.

[9]齐良迟.齐白石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7.

[10]苏渊雷.苏渊雷全集(哲学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崔树强.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5.

[12]苏渊雷.苏渊雷全集(文学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469.

[14]苏春生,房鑫亮.苏渊雷文集(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15.

[15]王克文.山水画技法:行云流水画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68.

[16]苏春生,房鑫亮.苏渊雷文集(第4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32.

[17]傅明伟.走进国学大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8]苏春生,房鑫亮.苏渊雷文集 (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

[19]傅山.傅山全书(第5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195.

[20]苏月笑.苏渊雷往来信札(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21]童庆炳,马新国.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49.

[22]李新.力学笃行 以书怡情[N].吉林日报,2017-07-09(004).

An Analysis of SU Yuanlei’s Artistic Thought and Creative Style

LI Xin/ Fine Arts Academy, Shandong(Weihai) University,Weihai,Shandong 264209,China

ZHAO Xue/Fine Arts Academ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

Abstract:SU Yuanlei, an artist from Shanghai School as famous as XIE Zhiliu, has made great artistic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with his artistic thought of “interconnection” (hui-tong), attracting wide concer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is poems, books and paintings have been praised as “Three kinds of masterpiece” by his contemporaries. The style of an artist’s works is often closely related to his thoughts and friendship in his times. And SU Yuanlei’s art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realm of life and his family education background that contains rich life experience and profound insights, achieving the unity between humanit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Key words:SU Yuanlei; artistic thought; creative style; friendship within artistic circle

收稿日期:2022-04-30

基金項目:2021年吉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艺术的经验形态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11301SK);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经验论视域下中国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9BA011);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ZD03)。

作者简介:李新,文艺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出站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艺术批评。

赵雪,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创作风格
浅谈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及创作风格
浅谈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及创作风格
浅谈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及创作风格
张晓风散文的阅读体会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渡边淳一作品的文学特色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从欧美电影看国产电影市场的走向
浅析《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创作风格
“野葡萄”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