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7-10蒋雯怡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小学教育传统文化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而独特的价值意蕴。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坚持将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中,扩宽小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充分认识、了解我国优秀历史文化,提升文化自豪感,培养爱国热情与审美情趣,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目前“非遗进校园”还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添砖加瓦。

关键词:非遗文化;小学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123-04

非遗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沉淀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情感的纽带,每一段非遗文化都蕴含着其独特的魅力与教育价值。小学教育中应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利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示范作用,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提供鲜活的材料,使民族优秀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但目前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非遗进校园”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本研究拟从非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出发,发现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非遗文化进校园搭建桥梁。

一、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2020年,教育部在关于“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建议的答复中提出,“非遗进校园”工作要常态化、持续化。将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之中,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完成小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启蒙与认同,提升其文化自豪感,厚植爱国热情,让学生从小就拥有一颗中国心和满满中国情。

(一)延续民族精神血脉,厚植爱国热情

国家兴盛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基础,非遗文化体现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而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基的重要阶段,只有根基牢固,才能枝繁叶茂。将非遗文化中蕴含的宝藏与小学教育相结合,并不断继承、发展与弘扬,其实质就是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内涵深刻印入小学生的腦海与内心,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从小在心中播下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种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积极参与非遗活动,体验和学习非遗文化,不仅可增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还能为非遗文化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成为非遗储备人才,让优秀历史文化成为永久的基因,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传承与发展优秀历史文化。

(二)以文化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部分,将其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2]。“立德树人”是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实践价值。非遗文化是小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可通过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认知发展、身体素质、审美情趣与劳动习惯陶冶小学生的性情。将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中,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不仅能使教育活动变得多姿多彩,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得到进步、审美情趣得到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发展、劳动习惯得以养成、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还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学习中真实地触碰到非遗文化,打破“次元壁”,开阔视野,打好文化基础,提升核心素养,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将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使小学生形成对非遗文化的初步认知;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将非遗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可加强小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将学校作为主阵地,持续化、常态化地推进“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工作,可为学生提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展所需的平台,满足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学校通过构建丰富、全面的融合了非遗文化的课程体系,加强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形成一股环境教育的力量,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常态地推动校园中非遗文化的建设,更有利于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办学底蕴与办学特色,助力于打造卓越小学文化,从而提高学校软实力,助推学校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学校在软实力方面更上一层楼。

二、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截止到2022年3月,国务院共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在将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过程中,各种状况却不让人满意,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课程丰富性不足

我国非遗文化种类多样,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民俗等10个类别,每个类别下面又设有各种项目,值得学习的内容数不胜数。正因为非遗文化的体系庞大、分支繁多,使得非遗文化进校园过程中与小学课程的结合过于零散,没有形成足够的知识体系,没有深入挖掘契合点,课程没有方向,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吸收。非遗文化往往局限于语文、美术等课程,其他课程中所蕴含的非遗文化内容往往被忽略,课程缺乏丰富性。

(二)浮于表面,缺乏深入挖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有了进一步走进课堂的契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却并未充分深挖传统文化经典素材[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制订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却并没有包含非遗文化相关的内容。如统编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封面,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封面是泥塑,下册是端午节包粽子;四年级上册教材的封面是戏剧的画脸谱,下册是贴春联;五年级上册是围棋,下册是贴剪纸窗花;六年级下册是元宵节,这些都蕴含着非遗文化的要素。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每学期开学时,并不会去系统地介绍教材封面所包含的非遗文化,有的教师可能会提一句,有的教师甚至一句都不提就直接开始新课的讲授,教材中的非遗文化被遗漏,教师也没有深挖非遗文化的素材,没有使其与教学内容产生实质性的联系。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仍以课堂教育为主,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的利用不足[4]。就算是非遗活动走进校园,也只是在活动层面上的文体活动,没有更深入的思想内涵,没有结合学生的学情,语言层面的内容偏多,缺乏动手操作,缺乏实践活动去帮助学生具体化、可视化地理解,浮于表面,使得学生将非遗文化难以根植于心,也使得非遗文化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与意义。

(三)缺乏课程评价体系

各类非遗项目借助不同形式进入校园,如何检测是否实现了相关的课程目标[5]?当前有些地区开展“剪纸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框架相对完善的单项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但是由于课程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无法测量到小学生是否将这些非遗文化吸收进去,如果吸收了,那么吸收程度是多少,是否将其深入脑海之中,是否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这些非遗文化是否深入学生心灵,能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及背后的历史,这一切都未可知。

(四)家校社合作不足

只有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推进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践行,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非遗文化教育形式却非常少见,三方未能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家庭教育中没有形成足够的非遗文化教育的意识,学校对非遗文化教育的重视与挖掘程度不够,社区未能积极与家庭、学校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的活动,这三方面任一方面的缺失,都会使非遗文化在融入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和障碍。

三、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对策

非遗文化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促进小学生认知发展,提升核心素养,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审美情趣的培养,还可通过动手操作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感受节日背后的故事,了解家乡风俗,了解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知道并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能够认识并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因此,教师在小学进行非遗文化教育时,可从下面四个层面出发,切实将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中:

(一)顺应兴趣发展需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顺应小学生兴趣的发展需要,要注重学生学情以及认知发展水平,提高自身非遗意识,改革传统课堂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就应明确课堂的内容是否能够插入非遗元素,不要突兀生硬地将其以口语化的形式一笔带过,没有更深入地讲解,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要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教师可通过结合多媒体素材、当地民间故事,抑或是通过角色扮演法,来创设出更丰富、轻松愉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教学情境,从而顺应小学生兴趣发展,有效丰富课堂中的非遗教学内容,促进审美情趣的培养。如在讲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一文时,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的剪纸插画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将本地的民间文学与本课的民间故事内容紧密结合,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本地民间故事的了解,使其了解家乡的文化,热爱家乡文化,达到促进非遗文化与小学生情感需求相融合,完成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目标。

(二)落到实处,内化理解

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不只是喊口号,不只是一个形式,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推动其“落地”,落到实处才是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核心,多样的非遗文化不应只停留在课堂的语言描述之中,而是在实际教学与日常活动中与学生相结合,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因此,在小学教育融入非遗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引导价值,如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去当地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呼吁家长在寒暑假带孩子去各地旅游时也逛一逛当地的博物馆,在游览的过程中了解当地非遗文化并从中获得知识的发展,不仅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教师还可通过利用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将非遗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如在中秋节时,教师可让学生们提前了解当地的美食,做一份当地美食手抄报在课堂中展示,然后组织学生们一起动手做不同口味的月饼,互相尝一尝口味,在调动学生味觉感受的同时,营造出劳动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以及非遗文化的意义;在清明节时,可提前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组织学生手编白花,去烈士陵园祭奠;在端午节时,通过讲述端午节的来源,组织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参与动手包粽子、看赛龙舟等活动,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又或是庆祝春节时,可让学生们动手写春联、剪窗花贴在自己家门上,感受全家团圆热闹的美好。这些与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可帮助学生具体化地去了解非遗文化,满足学生的需求,刺激学生的情感,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内化理解,也能产生文化自豪感,从小奠定非遗的基因。

(三)與时代结合,创新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互联网及各种电子设备普及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将非遗文化与大型晚会、手机短视频相结合,也不失为一种跟上时代发展的新型表达形式。教师可借助手机软件,在短视频中插入非遗文化的内容,如火到国外去的知名博主李子柒的视频内容中经常包含非遗项目,以她的宣传影响力去帮助和带动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非遗文化,通过这种形式可紧跟时代脚步,大力宣传与弘扬非遗文化,在不经意间感染学生、感染家长、感染老师、感染更多的社会群体,丰富他们对非遗文化内容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非遗文化的熏陶。又比如,虎年的春晚及冬奥会的开幕式与闭幕式中,舞蹈《只此青绿》、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形式、赠折柳等艺术表达,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大型的晚会与活动都能有效地宣传非遗文化,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营造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良好社会学习氛围。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感性认识的升华,能真正地让大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非遗文化深刻地刻入脑中。

(四)培养一批高素质非遗教师

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家校社等各方面资源,周密地制定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方案,为非遗文化进校园创造有利的条件。小学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应将让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形成任务考核,积极参与,号召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学校也可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校园,先教会一批教师,让他们成为有非遗素质,有发展历史文化、培养爱国热情意识的教师。在这样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与高素质非遗教师的领头作用,改革教学理念,引进新的思想,充分发掘非遗文化内容,并结合非遗文化与课程内容,进行精神层面的引导,有意识地去传播非遗理念,让教师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文化积淀,为学生知识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力量。当然,各级政府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监督与管理也不容忽视,对非遗保护成果突出的非遗传承人、非遗教师、小学应给予鼓励、表扬和适当的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非遗传承人、非遗教师,小学进行限期整改,杜绝“划水”,合理“增负”,从而全面加强非遗文化教育融入小学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是奠基工程,根本目标是为了启蒙小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使其加强文化认同感、根植爱国热情,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将其与中国非遗文化的内容相结合并一同融入小学教育中,不仅能提升学生欣赏非遗文化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能加深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引导其关心关注国家振兴的大业。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现有问题、落实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途径,落实学校“以文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义务,从起点开始浸润小学生的爱国之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 中国德育,2014(07):9-14.

[2] 王沁怡,王之秋. 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与策略[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07):205-206.

[3] 邱君巧. 寓教于乐 根植于心——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J]. 学苑教育,2020(31):65-66.

[4] 张霞英.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查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5] 林加. 中小学“非遗进校园”课程的研究现状与反思[J]. 非遗传承研究,2021(01):22-27.

(荐稿人:李祚山,重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教授)

作者简介:蒋雯怡(1995—),女,硕士在读,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小学教育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