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式”问题突围:萨提亚模式在家庭教育中应用的学理审思

2022-07-10陈佳莉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家庭教育

摘  要:新时代正向教育提出时代的呼唤,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单单需要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更要求高质量的家庭教育以及高效融洽的家校合作。文章将以萨提亚模式为突破路径,以家庭教育之视角,反思教育中现存的“中国式”问题,重新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作用的学理审思,助力青少年的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萨提亚模式;中国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119-04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为重要的探讨话题,青少年的发展需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而在家庭教育中,“中国式”问题正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具体表现为亲子交流时间少、父教缺失、“乖孩子”情结等问题,在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压抑青少年的自信心培养,未能满足青少年的某些心理关键期的需求,因而导致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困惑。

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更深刻与持久的影响,因此,为实现青少年的和谐生长与全面发展,家庭需要建立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提供更和睦融洽的家庭环境,让青少年能够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从而提升自信、寻找自尊与自我。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可以为青少年提高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提供良好心理基础,提高青少年学习与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为其更好地迎接时代挑战提供心理与思想力量。

本研究旨在对萨提亚模式进行概要介绍,并对中国现有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为在发展过程中有自信心缺失、有寻求自尊需求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的可行方案,扩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理论视野与知识基础。

一、萨提亚治疗模式——以成长为取向

(一)萨提亚模式的内涵

萨提亚模式是由家庭治疗师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所创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从系统与整体的观点出发,以家庭关系和家庭沟通的改变来塑造更开放、更富有弹性的家庭状态,以此达成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萨提亚治疗模式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如家庭雕塑、一致性沟通以及绳索等,为缓和家庭矛盾,调解家庭关系提出了有效办法。

(二)萨提亚模式的特点——以人为本

萨提亚治疗模式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人文色彩,注重自尊、自信以及自我观念的提升,强调以人为本位,采取一致性沟通等手段,尽可能发挥青少年的个人潜能。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引入萨提亚治疗模式可以帮助父母重新看待自身的教育方式与沟通方式,给予家庭更高效可行的教育理念,培养青少年群体良好心理素质。

二、家庭教育中的“中国式”问题

(一)反思:“中国式”问题的表现

1. 父教缺失。家庭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占据同等的地位,而由于教育观念不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以及教育理论缺失等种种原因,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着墨并不浓重。而这种父亲游离于家庭教育外的生活格局使孩子从小缺乏与父亲的接触和交流,已成为我国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1]。然而,父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却起着极大的作用,父亲具有更强健的体魄与充沛的能量,不仅在与青少年进行“追打游戏”以及锻炼身体素质方面有着特殊作用,还能促进青少年的情绪唤醒与激情激发,促进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也能为更好地完成学业提供良好身心基础。

2. 亲子交流时间少。时代的飞速发展对父母以及青少年都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父母的闲暇时间被工作、生活所挤占,闲暇教育的机会日益减少。不仅如此,“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营销口号加重了父母以及青少年的焦虑,青少年的闲暇时间也被补习机构挤占,在攀比和焦虑的情绪的支配下,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家庭教育未发挥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基础性作用与独特价值。

3. 听话教育与“乖孩子”情结。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亲朋好友以及老师更偏向使用“听话”“乖”等词汇来期待与评价一个青少年,因此,青少年难免会陷入“服从”的思维困境,以自我追寻为代价,以此达成父母对其在学业以及未来发展方面的期望。

但是根据萨提亚的冰山隐喻来看待青少年,隐藏在青少年“行为”的表面之下,是无数的对内在世界的追求,而对“自我”的追寻是隐藏在冰山最下层的,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的需要。因此,“乖孩子”情结与听话教育是父母给予青少年的一种错误教育期望,并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求,不利于青少年樹立正确的自我观点与主见。因此青少年不能明确个体的未来发展目标与规划,在学业与素质的培养道路上会产生更多的迷茫。

(二)分析:“中国式”问题的成因

家庭教育的“中国式”问题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本研究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反思与分析,尝试对其成因进行解读。

家庭教育包括七大重要元素,分别为夫妻关系、认知、父母的情绪状态、沟通方式、自我效能感、爱的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程度。拥有以上七种重要元素是进行良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因此,“中国式”问题的存在正是以上七种元素的部分缺失或全部缺失的具体体现。借助以上七大元素,本文对“中国式”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1. 夫妻关系

和睦的夫妻关系能够保证夫妻间良好的沟通与对话,实现在教育理念上的和谐,并对自身在教育中的责任与分工有明确的认知,父教与母教才不会缺席青少年的成长路程,同时也能减少父母在教育权上的争议,让家庭教育保持持续且一致的发展状态。

2. 认知

父母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知是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能够发挥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同时,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的错误认知同样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例如大多数父母面对青少年坐在窗边看雨这一行为时,会产生诸如“他在浪费时间”的认知,从而采取呵斥等方式来要求青少年将注意力转移至学习上,这样的认知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放弃[2],父母忘记去聆听与感知青少年,而青少年会产生“不被重视”“不被看到”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青少年做出更多的偏差行为。若是父母对此行为的认知是“他在沉思”“他在精神世界中进行创作”,那么青少年对于“被看到”的需求就会被满足,从而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与舒适,产生安全感与信任感。

3. 父母的情绪状态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控制原生家庭或社会生活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才能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让家庭教育成为阳光教育的温床。

4. 沟通方式

父母和青少年之间的有效沟通也是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效且平等的沟通方式能够让青少年树立更强的自尊与自信,也能架起家庭成员之间爱的表达的桥梁。

5. 自我效能感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常常会由于教育理论的缺乏或青少年的抵触心理而产生自我效能感的缺失,从而对于教育产生无助与焦虑,甚至将青少年全权交给学校进行教育。此外,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父母能够保持表里一致的沟通姿态,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呈现一致性,对教育具有高度自信,能够引发自我察觉与反思,保证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家庭教育的和谐。

6. 爱的能力

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情感方面的品质,特别是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3],家庭教育中也需要注重爱的能力的培养,家庭成员需要重视表达爱意的意识,掌握表达爱的能力。不仅如此,对爱的能力的培养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父母要让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领悟并掌握爱的能力,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社会情感,可以使之在生活中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

7. 心理健康程度

青少年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需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程度,意识到青少年对于爱、自尊、自信等方面的需求,为青少年的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除了以上七种因素,家庭教育内容同样导致了“中国式”问题的产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模糊不清,家庭教育常常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失去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与价值。家庭教育在价值观传递方面有着特殊作用。教育始于家庭,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始于家庭[4]。因此,家庭教育应以民族之魂为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滋养,立足家庭特色进行家庭教育,让青少年在家庭中受到文化滋养,树立坚定的品格与自信自强的时代精神。

三、萨提亚模式在家庭教育中的学理审思

(一)家庭教育的实践哲学

萨提亚模式中提出的思想观念与方法论指导,都突出了一个主题——追寻人的价值。如同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强调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样应当关注并回归于“人”,认识并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与个性,让家庭教育为青少年的自我追寻提供动能,实现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萨提亚模式寻求家庭成员间进行“一致性沟通”,保持“表里一致”的沟通姿态。具有该模式的人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5]。作为萨提亚模式中所提倡的最高目标,这是基于家庭成员对自身高度的自我价值的意识与判断。不仅要求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的高度的相互尊重与信任,还要求家庭成员之间要发现并回应深藏在内心深处的需求与渴望。因此,萨提亚模式在家庭教育中应用的实现需要父母具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实现。

不同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萨提亚模式从家庭的整体性出发讨论家庭关系,强调家庭教育是父母与青少年的共同成长,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成就。在萨提亚模式的视角下的家庭教育不仅关注了青少年的需求,还强调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对过往生活中残缺需求的再弥补,让青少年与父母共同成长,共同关怀,真正实现了“人”的意义。

(二)家庭教育的核心指向

新时代的发展向青少年提出了时代的要求,面对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青少年需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就如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讲,“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生产劳动的能力,又包括各种综合能力与素质。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应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核心指向,培养青少年良好身心素质,给予青少年充足的信任与支持,为少年进行自我发展、寻求爱好兴趣、自由选择职业等长远发展打牢精神之基。

时代呼唤完整的人,时代需要完整的人,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力量,并深入探索个体的意识与内心世界,那么他便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并融入这个世界。因此,萨提亚模式中的家庭教育不仅要关注青少年在知识获取方面的表现,更要尊重青少年人格和复合态度培养,使青少年在人格的成长过程中保持平衡,为时代培养完人。

(三)家庭教育的发展展望

面对“中国式”问题,不但要反思过往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更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展望家庭教育的未来,实现教育在家庭领域的革新。

薩提亚模式以整体的视角看待家庭问题,关注到每位家庭成员都具有的教育力量,希望通过家庭关系的调节来实现家庭功能的矫正。因此,未来的家庭教育也应注重更亲密的家庭关系的建立,使父母具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彼此间有效的沟通实现教育理念的洽谈,减少父母间教育观念的冲突,让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加和谐。不仅如此,父母要能够尊重青少年的独立人格,让父母与青少年处于同等地位,一方面父母为青少年融入社会生活提供思想指导,另一方面鼓励青少年以个体情感与思想为世界提供创造性贡献。青少年在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反思等活动产生如同胡塞尔哲学所讨论过地从“原意识”到“后反思”的过程与关系产生对客体自我进行建构与再构的需要与动力[6],青少年在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消除思想障碍,欣赏生命力的和谐与美感。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革新需要树立整体观,在每位家庭成员都发挥自身教育力量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以期在家庭中展现教育的魅力,实现家庭的共同成长。

萨提亚模式要求家庭成员之间要实现表里一致的沟通姿态,在教育中采取一致性沟通,意味着父母要充分意识到青少年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意志,在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保持外部行为与内心的一致性,因此,家庭教育要谨慎采用命令主义态度与强制手段,更注重说理教育与对话教育。说理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的方法,与强制和压倒相对[7],而对话教育则强调教育者以平等的姿态来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青少年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通过对话式教育获得自身的透明性[8]。这两种教育方式通过言语手段对青少年进行思想与行为上的引导,展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满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自尊与自信,还能鼓励青少年走向自主、自觉、自决。

教育并非一家之事,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会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曾任里根政府教育部长的贝尔表明,“教育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以学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充其量只能影响和改变学生每天 6~8小时的生活。因此,要提高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学校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全力配合”。由此可见,家校合作既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挑战,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家校合作中蕴含强大的教育价值。良好的家庭提供了优质教育环境,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家校坚持以人为本,融洽共谈实现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的提升,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青少年主动接受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并主动进行创造,实现青少年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未来的家庭教育应当注重家庭教育生态的修复与完善。家庭教育生态包括了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教育期待等多方面,家庭教育生态建设就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不仅要求父母要掌握科学系统的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思想指导,还要求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觀,能动地矫正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三、总结

综上所述,萨提亚模式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并非是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的知识、理念、思想上的单向灌输,而是一个家庭的共同成长、相互成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共同努力,父母在家庭中的幸福感也需要青少年的及时反馈与情感表达,只有从家庭的整体出发,以亲密的家庭关系为纽带,以有效的沟通为桥梁,才能成就高质量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 伊凡. 家庭教育中的中国式问题[J]. 现代教育管理,2014(10):33-37.

[2] 马克思·范梅南,李树英. 教育的情调[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38.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2.

[4] 翟博. 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 教育研究,2016,37(03):92-98.

[5] 郭瑞杰,梁贺红. 萨提亚治疗——一种基于家庭治疗的心灵成长模式[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289.

[6] 鲁洁. 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 教育研究,1998(09):13-18.

[7] 佘双好. 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7):89-96.

[8] 蔡春,扈中平. 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J]. 教育研究,2002(02):49-52.

(荐稿人:陈瑄,河套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陈佳莉(2003—),女,学士在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猜你喜欢

中国式家庭教育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民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中国式”的语文意味
另类行为
浮世绘